抗日战争时期,六安是大别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六安地区涌现出一批以宣传抗战、动员民众为宗旨的文艺团体,通过戏剧、音乐、文学、美术等形式的文艺活动,不仅丰富了军民生活,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也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为人民坚持抗战提供了精神动力。同时,其历史经验为当代文艺创作与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对于传承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
抗战时期六安是国共两党在安徽省和大别山区的抗日指挥中心。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随后,鄂豫皖边区十年内战结束,开始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38年1月,由于合肥、安庆、芜湖等地相继失守,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省政府由安庆迁至六安。2月,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省动委会)在六安文庙成立。4月,六安县动委会成立,随后各地相继成立区、乡动委会,组建各抗日团体、抗敌协会,积极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至此,六安成了安徽抗日活动的政治中心。同年6月,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省政府、省动委会迁至立煌县(现金寨县)。
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长江局及新四军军部等,先后派李世农、郑位三、曹云露等大批干部到皖西帮助成立党的组织指导新四军整训与东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先后在六安、金寨成立中共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区党委,领导安徽省长江以北和大别山地区党的工作及抗日救亡活动。
二、文艺团体的多元构成
1938年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省动委会)在六安成立。在动委会推动下,六安地区组织起来的文艺团体有:省青年抗敌剧团、省少年宣传团、寿县醒狮抗日话剧团、霍邱县救亡宣传团、青年抗日宣传队、霍山青年剧团等。在此之前,外来的文艺团体,带来了现代话剧、街头剧等新形式,在六安县活动的有江都文化界战地服务团,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广西学生军演剧第二、第八队,第十一集团军救亡工作团,安徽大学流亡宣传队,安庆青年救亡宣传团;在霍山县的有江都文化救国军、省抗日后援会流动工作队;在舒城县的有上海留日学生救亡工作团、安庆学生工作团、新四军四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在霍邱县的有广西学生军、潢川学生军团;在立煌县的有安徽省妇女战地服务团、抗敌演剧第六队等。这些抗日文艺团体,在“宣传战重于兵力战”的口号下,深入本区城乡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歌咏活动,向群众教唱抗日歌曲。开办民校、识字班,办壁报、写标语、画漫画、街头演讲、排演戏剧。中共领导的文艺团体更是活跃。新四军四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妇女战地服务团以“文艺为武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女学生们女扮男装出演《打鬼子》,在山区冒雨跋涉演出,当演到日军屠杀场景时,台下群众痛哭流涕,教唱《大刀进行曲》时则群情激昂,真正实现 “演戏一台,动员一片”。
三、文艺活动种类
1.戏剧表演
六安的戏剧演出形式多样,涵盖京剧、话剧、黄梅戏等。中兴剧社(后改称中兴戏园)、怡园剧社等班社在抗战期间坚持演出。省政府由迁至立煌县后,一时人口集中,无娱乐场所。省参议员倪荣仙和黄宾一在石稻场盖起大草房,邀约京剧演员组成战友俱乐部,是当时省府所在地唯一的戏曲团体。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群英会》《武家坡》《赵五娘》《甘露寺》《借东风》《华容道》《追韩信》《玉堂春》等。因演出剧目少,常“炒剩饭”,观众编顺口溜曰:“俱乐部,戏不多,开口就是《武家坡》。”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京剧的锣鼓声为战火中的民众带来了一丝精神慰藉,传统戏曲艺术以独特的方式传递着民族精神,激发着人们的爱国情怀。
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文艺团体深入城乡排演《打杀汉奸》《驱逐日寇》《不当亡国奴》《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自卫》《打东洋》等戏剧,还有《卖梨膏糖》、《汪平昭协定》等文明戏。省属各话剧团体上演《放下你的鞭子》《盲哑恨》《马百计》《八百壮士》等独幕剧;其他剧团上演的还有夏衍编的《一年间》、凌鹤松编的《黑地狱》、老舍编的《面子问题》、宋之的编的《黑字二十八》、陈白尘编的《群魔乱舞》、田汉编的《吕优之死》、洪深改编契诃夫的《蠢货》等剧目;京剧团上演的有《梁红玉》《情忠报国》等剧。以生动的剧情和精彩的演绎,将爱国精神和抗日救亡的思想传递给每一位观众,使大家深刻认识到抗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音乐
抗日战争爆发后,文艺团体用歌曲宣传抗日救国,向民众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救国军歌》等抗日歌曲,歌声遍及城乡。活动在六安的共产党人将合唱曲《太行山上》略加改动变成《大别山上》,一经演唱便传遍整个大别山。1938年“立社”组织大型合唱团举办音乐晚会、音乐讲座。1939年合唱团举办《黄河大合唱》,1942年举办《生产大合唱》。一些艺术家还将山歌小调加以改编,用以宣传抗日救亡。例如,霍邱县格调低级的《十二个月调情》被改编为《十二个月抗战》(用原调),以男女问答对唱的方式说明抗战的意义及揭露日本侵略军的暴行,唤起人民抗战的信心与决心。
3.文学创作
1938年,省动委会在六安成立,随后各县相继成立县动委会,创办报刊,宣传抗日救亡和地方新闻。比如,舒城县动委会创办《舒城战报》,舒城县晓天区动委会和省动委会第三十六工作团合办《突击周刊》。霍邱县创办《霍邱日报》,霍山县创办《新霍山日报》,立煌县(今金寨县)共办各类报刊67种。报纸除报道抗日消息外,还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政论等,声讨日军侵华暴行,揭露日伪罪行,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民众抗战到底。其中,《大别山日报》是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的机关报,中共安徽省工委通过省动委会,派党员干部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担任编辑、记者,并在《大别山日报》上主办了《全民动员》副刊,驳斥国民党右派片面抗战、破坏国共合作的言行。作家姚雪垠、赵景琛、王萍草在立煌均发表有中篇小说。1941年,诗人臧克家在立煌《学生界》上发表长篇叙事诗《范筑先》,蒲风也发表了一些新诗,激励抗日士气。
4.美术摄影
抗战期间,文艺团队在较为显眼处和群众集聚地的墙上,写上标语、画上漫画,揭露日本侵略行径,号召和激励全民族抗战。1939年6月,省政府在立煌组织绘画研究会、绘画标语队,并出版美术刊物《大别山画报》。1940年元旦,举办“抗战漫画及战利品展览会”,征集名人字画义卖,将所得慰劳前线抗战将士。6月,“立社”主办美术展览会,展出绘画、木刻、雕塑等作品。7月,抗战艺术社为纪念“七七”3周年举办画展,展出作品198件,画家於种展出《蒙城之难》《台儿庄大捷》大型油画。11月,青年服务社举办抗战画展。同时,1940年“立社”及新生俱乐部等单位联合举办摄影图片展览,通过图片反映军民英勇抗战事迹,揭露日本侵略军的罪行。
5.电影放映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队第七队驻立煌,在立煌等地放映了《七·七芦沟桥事变》《在松花江上》等宣传抗日的影片,通过光影艺术向民众直观展示抗战形势,激发爱国情怀。
二、时代特点
1.鲜明的政治性与战斗性
面对日军的侵略,全国都在号召积极抗日,通过文艺形式进行抗战宣传成为必然选择。抗战时期六安的文艺活动以宣传抗战、动员民众为核心目标,紧密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展开。无论是戏剧、文学还是音乐作品,都以揭露日军侵略罪行、歌颂抗战英雄、激发爱国热情为主题,具有强烈的政治导向和战斗色彩。
2.广泛的群众性与通俗性
文艺活动的根基在于群众,最终目标也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文艺团体深入城乡基层,通过开办民校、识字班,办壁报、写标语、画漫画、街头演讲、排演戏剧等多种形式,将抗战文化传播到广大民众中。文艺活动运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在群众中很容易引起共鸣,实现了文艺宣传的广泛覆盖。
3.多元的融合性与创新性
六安的抗战文艺融合了本土文化与外来艺术形式,既有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的传承,又引入话剧、电影等新兴艺术。同时,文艺工作者积极创新,将抗战元素融入传统艺术,创造出许多新颖的文艺作品,丰富了抗战文艺的表现形式。
三、历史意义
1.激发民众抗日热情
文艺团体的演出活动在六安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通过生动的艺术表演,民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日军的侵略罪行和抗战的必要性,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在六安文庙上演抗战话剧时,每次演出都万人空巷,到处挤满了人。当演员启发道:“是谁逼你们离开了可爱的家乡?又是谁逼你们没吃没穿到处流浪?”台下群众总是振臂高呼:“是日本强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愤怒的吼声,凝聚着巨大的抗日力量。许多观众在观看演出后,主动报名参加抗日队伍,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如为抗日军队提供情报、物资支持等。
2.凝聚民族精神
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文艺作品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无论是京剧所展现的传统忠义精神,还是话剧所传递的不屈抗争精神,都让六安民众在精神上紧密团结在一起。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最初处于下风,在这种情况下,文艺团体深入群众和部队之中,通过文艺活动对抗日战争进行宣传,讴歌抗日战争中的一些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这些都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鼓舞抗战信心的作用。1938年3月,文艺团体为了救济抗日前线伤员,在六安举行联合公演。演出的收入全部送往抗日前线。文艺演出营造了全民抗战的氛围,增强了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一些国民党的爱国将领也放下了对共产党的成见,进而团结共产党军队共同抗战,形成了强大的抗战合力。
3.丰富抗战文化内涵
六安文艺团体的活动与创作,将地方文化特色与抗战主题相结合,既丰富了抗战文化的内涵,展现了六安人民的抗战精神,又扩大了六安在全民抗战中的影响,也为六安抗战军民提供了难得的文化读物和精神食粮。同时,这些文艺作品记录了六安地区的抗战历史,传承了抗战精神,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当代启示
1.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
抗战时期六安文艺团体的实践充分证明,文艺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和思想引领功能。在当代社会,我们应高度重视文艺在凝聚人心、弘扬正能量方面的社会功能。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弘扬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发挥文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六安文艺团体在抗战时期,既传承了传统艺术形式,又结合“抗日救国”的时代需求进行创新。当代文艺创作发展也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积极融合现代审美意识与时代元素,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内核,创新表现形式和内容。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创作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
3.坚持走群众路线
抗战时期六安的文艺团体深入基层,了解民众需求,创作出了许多贴近生活、深受民众喜爱的作品。当代文艺活动应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情感体验,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通过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群众生活,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加强文艺工作者培养
抗战时期的文艺团体和活动为六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这启示我们在当代应加强文艺工作者培养体系建设。通过完善教育体制、提供实践平台、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同时,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文艺事业,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好作品,为文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