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抗战烽火

344旅支援、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厘清

发布时间:2025-09-30 10:05:57 审稿:宣传教育科 作者:任少松 郭庆 金鑫 浏览:67 次
【字体大小:


抗战初期,新四军在江南的组建可以说是一时权宜,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央逐渐认识到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八路军南下、东进支援新四军,发展华中的战略构想逐渐成熟,并付诸于实施。有着优良作风和强悍战斗力的344团承担了这一历史重任。         

1.背景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随着抗日战争不断向前发展和深化而逐渐形成和壮大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344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八路军密切配合下开辟和创建起来的,东濒黄海、东海,西至汉水及武当山脉,南迄浙赣线,北抵陇海铁路,处于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最富饶的中部。包括江苏省全部,安徽省和湖北省的大部,河南省和浙江省的一部。抗战胜利前夕,已发展到湖南省的北部地区及江西省西北部地区。按军事斗争形势,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皖江、鄂豫、浙东等8个战略区。到1945年8月,全区总面积为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0万,主力部队31万人,武装民兵60多万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客观地来说在抗战初期,新四军的艰难是难以想象的,除了实力最为雄厚的第四支队外,其余3个支队也是在不断地转移中寻求战斗契机。第四支队也谈不上给予其余3个支队以实质性支持乃至配合。中共中央也把当时的工作重心放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作战上,对华中和新四军的地位认识、战略考虑和方针政策也是在不断地摇摆中前进、深化中调整。长江局的主要领导王明存在右倾主义错误也限制了这一时期新四军的发展。可以说,在1940年前,新四军在华中的发展可以这样概括,小胜利不断,大挫折没有,部队得到了锻炼,发展保守。

1938年9月末,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国民政府组织的武汉会战虽然失败了,但是日军进攻已已捉襟见肘,更加顾不上广大的乡村,华中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为新四军的敌后战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会议纠正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明确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制定了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

长江局随之撤销,设立了中原局和南方局。东南分局改为东南局。拥有丰富抗日游击战争经验和成功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经验的刘少奇从北方局书记卸任,上任中原局书记。皖南事变中,东南局书记项英牺牲。中共中央将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称华中局。直到1939年12月初,刘少奇、徐海东等40多人到达定远县藕塘,会合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才正式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

2.基本面

1937年8月25日,八路军115师344旅组建成立,下辖第687(由红军第73师全部和第78师一部改编)、第688团(由红军第75师全部和第78师一部改编)与旅直警卫营,全旅共5000余人。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一说陈漫远)。687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韩振纪;688团,团长陈锦绣、副团长田守尧、政。344旅其实就是由原红15军团改编而来。红15军团组建于1935年9月,主要以长征到达陕北的鄂豫皖红25军为主,加上陕北的红26军与红27军组建而成。

1937年12月,经徐海东建议,中央军委同意批准,从在687、688团两个团中的第2营为基础,抽取大部分原来陕北红军的人员组建689团,以继承陕北红军的革命火种。韩先楚担任团长,崔田民任政委。

可以看出,344旅的三大主力687、688和689团,到1937年底至1938年初,都已经组建完毕,并日臻成熟,发展到10000多人了。1938年2月24日,奉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命令,344旅由晋正太路北到晋东南归八路军129师指挥。

以后来研究者的视角来复盘,这三大主力团主官的配置不可不谓豪华,都是久经沙场考验而又身强力壮的一线指挥员。这也为后来黄克诚率领部队南下华中取得巨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3.变化

在抗战初期,中共中央就有派遣八路军主力进入华中的战略构想,但是由于对在统一战线问题上认识不够深刻,八路军的主力其实放在华北。随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来临,1938年10月初,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重新将发展华中战略方针提上了日程,但这一方针针对的是全党和领导的所有武装力量。

主要原因在于,新四军相较于华北的八路军,力量过于弱小。中共中央对新四军报以希望,坦率地说,希望不大。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溶共、防共、限共、反共”发展的确立,基本上堵死了八路军进入华中的可能。彭雪枫就向中央反映过,东进的时候,在豫东和皖北原来沦陷的区域,发现国民党的一些行政机构已经悄然恢复。我们再进入,与国民党地方政权发生摩擦不可避免,新四军处境极为艰难。

与此同时,从1938年底后,八路军与国民党军在华北摩擦严重,日军又“重新审视”华北,八路军根本不可能抽出力量南下。所以,中共中央也就把发展华中的战略停了下来,这也就是中原局书记刘少奇长期滞留延安,参与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原因之一。

风起于青萍之末,历史的转机往往也是如此。叶挺向国民政府提出要建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以便于解决在江北活动的新四军第四支队所存在的问题。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我们很难知道蒋介石和国民党的决策过程,大概只能推测为:高敬亭率领的新四军第四支队,也就是原来坚持鄂豫皖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红二十八军前后牵制了30多万国民党军队,“剿不灭”更“抚不了”,令蒋介石十分头疼。曾经一度高额悬赏高敬亭的人头。这个时候,将其完全调出大别山东进,与日军厮杀,正是求之不得。

所以,国民政府立即回电同意。但这也为后来八路军南下,进入华中抗日根据地打开了“法理依据”的豁口,因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番号是可以切换的,切换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共中央。

1939年5月5日,在庐江东汤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统一指挥新四军第4支队、第5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

1940年春,毛泽东分别向彭德怀、项英、叶挺等明确提出,华中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前途所在;后来直接提议彭德怀,派遣八路军主力部队进入华中发展;4月5日,毛泽东、王稼祥直接给彭德怀打电报:“……苏北、皖东、淮北惟我必争之地……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刘少奇给中央的建议更为简洁明了“……坚决争取全部苏北在我手中……”

中共中央的政策已经逐渐确定下来了。1940年3月16日,毛泽东打电报给彭德怀,提议344旅至华中陇海、淮河之间,协助彭雪枫部站稳脚跟,使八路军和新四军打成一片。4月份,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给八路军下达了具体的进军华中的计划。

于是,4月份,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344旅、新2旅和苏鲁豫支队分别南下,挺进华中。

4.挺进

1940年2月6日,八路军第2纵队组建,直属于八路军总部指挥。左权兼司令员,政治委员黄克诚,副司令员杨得志,参谋长韩振纪,政治部主任崔田民,辖3个旅,一个决死纵队和一个支队。344旅下辖第687、688(有过2个月归属新编第1旅建制,4月份又回归344旅建制)和689团;新编第1旅,下辖第1团和第2团;河北抗日民军第1旅;决死第3纵队;独立游击支队。

2纵是在八路军整训、整编的大背景下组建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战斗力,发展壮大自己。但是应对日本鬼子来扫荡,突然发现“转不开身”,换句话说,冀鲁豫这块根据地这口塘还是显得小了,2纵需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自由驰骋、建功立业了。

中央此时的战略意图也是挺进华中,恰巧黄克诚也写信给中央提出了更加细化的建议:将2纵分成两个摊子,一部继续留在冀鲁豫坚持战斗,一部由他带领南下,越过陇海线、向华中发展。2纵又是八路军总部直属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去支援彭雪枫部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于是,黄克诚和杨得志就要分家了。一般情况下,黄克诚带走3个旅,一个决死纵队和一个支队就好,留下原来的冀鲁豫支队(杨得志老部队)就可以了。为稳妥起见,黄克诚将南下部队约1.2万人分成2个梯队,依次南下。黄克诚随第二梯队行动。

5月20日,在344旅旅长刘震和政委康志强带领下,第一梯队开始南下。据胡继成回忆,第一梯队包括第687、第689团和新2旅6团(冀鲁豫支队一部分)。第二梯队由黄克诚将军和八路军第二纵队参谋长韩振纪率领纵队部、教导营、344旅688团、新2旅旅部与第5团,于同年6月初从冀鲁豫地区出发,同月27日抵达新四军第六支队领导机关驻地一一涡阳县新兴集。当黄克诚带着第二梯队运动到陇海路边时,杨得志要求把新2旅的第4团(冀鲁豫支队)留在冀鲁豫了。第5团跟随南下。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第4、5、6团与344旅不搭嘎,其实我们来看一下新2旅的团级及以上指挥员的名单就知道,远不是这一回事了。旅长田守尧(后)、政委吴信泉、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李雪三,都是原来344旅最开始三个主力团的老将。第4团的团长傅春早、政委孙仁道、副团长金绍山也是三个主力团的老人。第5团团长覃健,第6团团长胡继成也不例外。这些指挥员包括其他调出344旅的其他指挥员如韩先楚、方升普、吴思行、关盛志等在新2旅、新1旅新3旅,还有独立团和民军第1旅把原来优良的作风、坚韧的战斗意志和具体的战术思想如种子般撒了下去,乃至最后所取得的一个有一个具体的胜利,对华中抗日根据地实为重要。

胡继成和鲍启祥带领6团作为后卫,负责阻击追兵。南下第一仗的战斗在雪枫县(原永城县)李口村打响,战斗相当惨烈,双方都伤亡100多人,日伪军才溃逃下去。

在此掩护下,344旅主力于6月20日顺利到达涡阳以北的新兴集,与新四军彭雪枫第6支队会合。7月2日,八路军第344旅、新编第2旅第5、第6团和新四军第6支队(欠第4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下辖:第2旅,由第5、第6团编成,是冀鲁豫支队的老底子;第4旅,就是344旅,辖第687、第688、第689团,这是绝对的主力;第5旅,由第6支队第1团和第2团组成,战斗力尚可,旅长滕海清也是鄂豫皖老红军;第6旅,由第6支队第3团和第1、第3总队缩编而成。

彭雪枫一时兵强马壮,腰杆子硬了许多,新四军军部的领导和中原局也长舒了一口气,要求这支劲旅扎根发展。但是中共中央高瞻远瞩,电令黄克诚率领主力继续东进发展。

尽管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乃至彭雪枫、不太情愿、舍不得,但是中央的决定还是需要不知不扣地执行。

遗憾之余的彭雪枫力求新2旅6团留在皖东北。黄克诚一想,这也符合中央支援彭雪枫的要求,就答应了下来。6团先驻扎于豫皖边区的马头寺、会亭一带,控制西进伏牛山和南如大别山的要道,以备我军机动调整。不久,由于战略地位非常重要,6团划归胡服(刘少奇)指挥。

5.扎根开花

之所以说扎根开花,意思是指,第687、第688、第689团正式融入华中抗日根据地。7月中旬,为了分兵到苏北,八路军第4纵队再调整,一分为二,黄克诚率领部分主力东进苏北。

新的第4纵队辖第4旅、第5旅、第6旅,第688团和第689团被留了下来,1940年11月,归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指挥。

8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中原局决定,淮海以北,津浦路以东所有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党所领导的地方武装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由八路军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第4纵队第4旅第687团和第2旅第5、第6团、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皖东北司令部组成,下辖三个支队。其中第2支队由第2旅第5、第6团和第4旅第687团组成,司令员田守尧、政委吴信泉,辖第4、第5、第6团。同样的,1940年11月,归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指挥。

自此,344旅的第687、第688、第689团彻底扎根于华中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尽管番号有变化,但始终是华中战场上的抗日中坚。

抗战时期,在华中战场,第687团血脉后来衍变的部队有:新四军第3师第8旅第22团;新四军第3师第10旅兼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1支队3团,新四军第3师第10旅第29团;新四军第3师特务团;新四军第3师第10旅兼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2支队6团,新四军第3师独立旅1团。主要衣钵由新四军第3师第8旅第22团继承。

抗战时期,在华中战场,第688团血脉后来衍变的部队有:八路军冀鲁豫支队第2大队,新四军第3师第8旅第23团,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23团,山东军区第2师5团;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1旅1团;新四军第3师第10旅兼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2支队6团,新四军第3师独立旅第1团;八路军冀鲁豫支队第1大队,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2旅第4团;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1旅1团;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1旅2团;新四军第3师特务团。主力继承部队为新四军第3师第8旅第23团。

抗战时期,在华中战场,第689团血脉后来衍变的部队有:新四军第3师第10旅第29团;新四军第3师10旅第28团;淮海分区第2支队第6团,新四军第3师独立旅第1团。主力为新四军第3师第10旅第29团所继承。

综上可以看出,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由新四军第3师第8旅和第10旅继承了344旅第687、第688、第689团的主要血脉。

6.主要战斗

这里的主要战斗,指的是新四军第3师组建后的发生的较大规模的战斗,之前发生的战斗规模较小,故此不赘述。

1)1941年盐城反“扫荡”。7月,日军17000余人,并出动装甲汽艇百余艘,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对以盐城为中心的我苏北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 “扫荡”,妄图消灭华中局及军部首脑机关,摧毁根据地。

敌人“扫荡”开始,军部直接指挥第3师第7旅、第8旅对日军作战。令7旅负责保持建阳、湖垛一线,强调“必须以全力保持。如一度被敌占领,亦须立即收复。”当敌人向南转移兵力时,军部又令7旅、8旅各一个团分别攻打敌湖垛、上冈据点。由于我军攻坚器材准备不足,加之分兵同时攻打两处据点,又无增援部队,结果这两处据点都没打下来,我军伤亡不少。而最后盐城亦未能守住,机关、学校、医院在仓促撤退中,受到一些损失。

随后,第3师主力部队在利用河网港汉复杂地形对“扫荡”之敌阻击、侧击歼敌后,即转入日伪侧后打击敌人,先后攻占敌伪占据的部分市镇,牵制了敌之行动。在苏中新四军第1师部队积极出击支援下,敌兵力开始南移,对苏中进行“扫荡”。第3师主力部队随即转入全面反击,策应苏中,连续收复阜宁、东沟、建阳等城镇,使敌顾此失彼。至8月下旬,经我苏北、苏中军民协同作战,共歼日伪军3800余,击沉敌装甲汽艇30余艘,粉碎了日寇“扫荡”。

2)1943年盐阜反“扫荡”战役。2月,日军集结第15、第17、第35师团及伪军共2万余人,对盐城、阜宁地区展开“拉网式扫荡”,企图消灭新四军指挥机关。

新四军第3师兼苏北军区部队在江苏省北部地区反击日伪军扫荡和清剿的战役。此役,新四军共进行大小战斗658次,毙日伪军1070余人,伤780余人,攻克据点30余处,缴获各种枪500余支、弹药1万余发及其他军用物资一批,挫败了敌消灭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并控制苏北的企图,鼓舞了我抗日军民的斗争情绪,为以后恢复和扩大苏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其中,3月18日发生的刘老庄阻击战尤为壮烈。第7旅第19团第4连82名战士为掩护主力转移,在淮阴刘老庄抗击日伪军1000余人,激战至全连82人全部牺牲,毙敌170余人。

其中,陈集攻坚战发生于3月25日。第8旅突袭日军据点,全歼守敌,缴获大量武器。

此次战役,历时50余天,共进行战斗658次,毙伤日伪军1850余人,攻克据点50余处,彻底粉碎日军“伪化苏北”计划。

3)1944年4月,高沟杨口战役。4月19日,新四军第3师第10旅进攻高沟,25日攻克;28日攻克杨口,残敌退守新宅据点。在此期间,新安镇(今灌南城)、伊山(今灌云城)等地敌人多次增援,均被击退。5月4日,第7旅攻克新宅,全歼敌人。此役,歼灭伪军2000余人,毙伤日军140余人,攻克据点14处,使淮海、盐阜区连成一片,改善了苏北抗日斗争局面。

在进行高沟杨口作战的同时,第3师主力一部和地方武装,分别攻克(今滨海城北)陈家港、(今新沂城东南)高流镇,歼伪军800余人。6月下旬,第3师部队又在滨海地区发动新攻势,攻克大兴镇、合顺昌公司、通洋港、青龙港、合德(今射阳城),歼灭伪军800余人, 日军70余人(内俘6人),开辟了灌河和射阳河之间的地区,从而粉碎了敌人的“屯垦”计划。9月上旬,第三师在边河线上攻克林公渡,歼日军1个中队计80余人(内俘5人),粉碎了日军隔绝苏北、淮北根据地联系的企图。

4)阜宁战役发生于1945年4月24-27日。1月下旬,伪军孙良诚部抵达苏北,就遭到我军打击后龟缩于盐城、阜宁及其周围地区和盐阜公路沿线狭窄地带。3、4月间,敌为增强长江下游防务,再次收缩兵力,将阜宁等地的日军先后撤走而以伪军接替各据点守备。阜宁县城及城北各据点共有伪军5个团。新四军第3师根据阜宁伪军失去日军支撑,忙于交接防务,内部矛盾突出,士气低落等情况,决定集中第8旅全部、第10旅主力和师特务团、及5个县独立团等共11个团的兵力,于4月24日午夜发起攻击,先以主力一部围攻城北各据点,至25日中午,先后攻占头灶、七灶、掌庄、大顾庄等据点,全歼守敌。伪第五军王清翰率主力2个团出援,遭我猛烈打击后仓皇回窜。我第8旅一部乘胜追击,趁势突入城东北角,同时占领了北门大炮楼。我主力迅速投入巷战,对敌发起总攻。激战至25日晚,伪军一部被歼,余敌狼狈窜逃盐城。至26日上午,阜宁城内之残部全部被我肃清。随后,我军又乘胜扩大战果,收复了盐阜公路沿线之大施庄、沟安墩、草堰口等多处据点。此役历时3天,共毙伤伪军339人,俘伪副师长以下官兵2073人,攻克阜宁县城及其外围据点22处,切断了联结苏北与苏中的南通至赣榆的公路,给伪孙良诚部以沉重打击,扩大了苏北根据地。

5)1945年9月的两淮战役。日本投降后,仍然有14000多敌伪驻守两淮。新四军第3师两次敦促守城伪军缴械投降,都被拒绝。8月末,新四军第3师在苏北机动作战,迫使敌伪向主要点线集中。而长期盘踞在苏北的伪军潘干臣、吴漱泉等部据守淮阴、淮安县城,负隅顽抗。第3师决定集中主力攻取淮阴、淮安,发起两淮战役。

10旅和地方武装攻取淮阴,然后以相继赶回的第7旅、第8旅和地方武装攻取淮安。前线由洪学智统一指挥。

首先攻打的是淮阴城,以第10旅第28团担任主攻,第3师特务团、射阳县独立团、淮海军分区新2团从城南、城西、城北三面实施包围,负责助攻。9月6日下午2时,攻城部队发起总攻,仅5分钟即登上城头,下午3时30分,城内守敌投降,淮阴城解放。

9月22日8时,第3师以第7旅、第8旅和射阳、淮安独立团8个团的兵力发起了攻打淮安城之战。全歼伪军5000余人,吴漱泉当场被击毙,淮安城解放。

两淮战役是新四军在华中敌后进行的第一个较大战役,全歼淮阴、淮安守敌14000余人,也使苏北、苏中、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了一片,扩大了苏北解放区。

       1940年至1945年,第3师在苏北作战近5000次,歼灭日伪军6万余人,自身牺牲将士1万余人25。开辟并巩固了4万平方公里土地,覆盖800万人口的苏北解放区,成为华中抗战核心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