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抗战烽火

西东双峙奇峰秀,云汉长吟浩歌悠

——六安籍陶勇将军、杨国夫将军抗战事迹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5-09-18 16:08:21 审稿:宣传教育科 作者:安师大叶集附中 陈永睿 浏览:440 次
【字体大小:

陶勇与杨国夫,一个出生于叶集西部的史河畔一贫苦家庭,一个出生于叶集东部的汲河畔一贫苦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两人都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等战斗,后随红四方面军长征。1935年的懋功会师,是两人人生道路的“拐点”:陶勇任红九军教导师师长,西渡黄河,西路军失败后被俘,脱离魔掌后进入抗大学习,1938年调任皖南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参谋长。杨国夫则率二七○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后整编为陕甘支队,参加了直罗镇战役,1938年奔赴山东清河抗日战场。两人一南一北,分别开展敌后抗日战争,开启了不同的人生征程,都建立了卓越功勋。当然,由于地域、环境、个性等方面的不同,两人的建功立业有同有异。

一、铁肩担日月,赤手辟山河——开辟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后,陶勇率部深入敌后,参与开辟并巩固了苏中、淮南等抗日根据地,以铁血担当和务实作风,诠释了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历史使命。1939年,任新四军苏皖支队司令员,奉命率部插入扬州、仪征、六合、天长一带敌占区,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任第三纵队司令员,随陈毅、粟裕东进,建立苏中黄桥抗日根据地,打通与八路军的联系。黄桥决战胜利后,组织建立苏中临时行政委员会,根据地扩展至泰兴、如皋、海安等地,迅速奠定了苏中根据地基础。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旅长兼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开展反“扫荡”与根据地建设,发动群众开挖“抗日沟”,组织民兵自卫队,建立“三三制”政权,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纺织、制盐等产业,打破了日伪经济封锁,实现了根据地物资自给,巩固了基层统治。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反攻,陶勇率部乘胜扩大解放区,解放了苏中大片地区。日本投降后,他率部参与接收泰州、扬州等城市,巩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的胜利果实。

相比较陶勇参与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杨国夫则是清河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1938年,他来到山东清河区,以淄川、博山山区为依托,发动群众,开展平原游击战,建立了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整编“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后,他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不沿铁路打转,集中力量坚持平原游击战”主张,指出了根据地的发展方向。1940年,他率领第三支队突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堵截,兵分三路至高苑、博兴一带,深入群众宣传抗日主张,组织自卫团、游击队,建立地方政权和党组织,并三渡小清河,粉碎了敌伪顽的阻击和进攻,控制了垦区、利津北部、沾化东部广大地区,开辟建立了垦区抗日根据地。同年,建立根据地政权和群众组织,加强了对根据地的领导和管理。1942年至1943年,针对日伪军的“铁壁合围”,他指挥军民运用“翻边战术”,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蚕食”。19441月,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建立渤海区,杨国夫指挥渤海军区发起攻势,攻克利津县城,进而解放了渤海区全境。

在创建抗日根据地方面,陶勇和杨国夫都将政权建设与武装斗争、经济建设与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减租减息等运动,把根据地建设成支持抗战的基地。两人的做法异曲同工:

一是开展统战工作,团结各方力量。在苏中复杂的国共摩擦与日伪夹击下,陶勇运用“有理、有利、有节”原则,与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部周旋,争取中间势力,为新四军立足创造条件。他的“单刀赴会”与詹长佑斗争、“阵前谈判”与徐宝富斗争、团结陆洲舫共同抗日、争取孙二虎弃暗投明、与地方士绅交往等事例,都体现了他在统一战线中的智慧和策略。而杨国夫同样执行统一战线政策,开辟抗日根据地,并使之连片扩展,将敌人予以分割、分散,有效地扰乱了日军的作战部署。他先后将国民党蒲台县王雪亭保安团、青城杨翔南保安团、傅瑞五部等改编为八路军相关独立团,还在八大组地区争取了国民党退伍旅长刘汉卿的合作,壮大了抗日力量。这些整合当地抗日资源的举措,有效地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二是发展生产,加强根据地建设。陶勇强调“根据地是人民用乳汁喂大的”,通过减租减息、兴办教育、救治伤员等措施,获得了群众拥护,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坚实基础。他还整治海匪作乱,保护了群众的利益,为根据地的稳定和群众的生活安全提供了保障,赢得了群众的拥护。杨国夫也注重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在群众缺衣少食的困难时期,他率领部队与群众同甘共苦,以野菜充饥,与群众一起打鱼晒盐、开荒种地,发动部队开展生产自救,带领军民熬过灾荒,巩固了根据地的经济基础,形成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三是因地制宜,开展反“扫荡”斗争1941年后,为应对日伪军的全面“扫荡”,陶勇在粟裕领导下成立了海防团,借船斗争,维护了渔、盐民的切身利益,还建立了一条海上运输线,保障了苏中、苏北至浙江、山东等地区间的物流。同时,组织部队在日伪各据点中灵活穿插,避实击虚,机动作战,再采取“敌进我退,声东击西”战术,带领部队跳出“清乡”圈,寻找战机歼灭敌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在山东,面对日伪军的“铁壁合围”,杨国夫没有丝毫退缩,没有大转移逃避,而是采用“翻边战术”,时而组织部队和群众坚壁清野,时而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时而集中兵力进行伏击战,时而发动群众开展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成功地突破了日军重围,保护了抗日根据地。较之于冀东抗日根据地对敌“扫荡”采取“西撤”战术的惨重失败,杨国夫的“坚守”显得难能可贵,他创建的清河区根据地,非但没被击垮,反而得以拓展和发展。同样,陶勇的水陆结合,不断开发根据地,也不遑多让。

二、举旗驱日寇,筑垒护山河——创建抗日武装

陶勇和杨国夫都注重部队建设,带出了出色的抗战队伍。1939年,陶勇来到皖南泾县,积极参与组建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发动群众,为新四军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他宣传抗日主张,鼓励有志青年和爱国群众加入新四军,还运用“争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通过收编改造地方武装等方式,将其纳入新四军正规序列。194211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组建了苏中军区海防团,开辟了广阔的海上战场,不仅保卫了根据地近海海域的海上交通,维护了渔、盐民的切身利益,多次挫败了敌人的进攻,更在斗争中扩充了队伍,至1944年,他亲任司令员,组建苏中军区海防纵队,下辖3个团,与敌人开展各种战斗,所率队伍被敌人惊呼为“华东沿海从连云港到上海一带,有游弋不定的新四军水兵”。可以说,陶勇将最初的一个支队逐渐发展为一支劲旅,不仅为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的军事力量支撑,更为以后的人民海军建设培养出一批宝贵人才。

杨国夫也十分注重抗日武装力量的建设和发展。1938年,他来到山东清河区,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通过整肃军纪、身先士卒、用红四方面军的战斗经验训练士兵等方式,将成分复杂、纪律涣散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锤炼成一支敢与日军正面对抗的铁血劲旅。同时,积极发动群众,广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以“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粮出粮”为号召,动员青壮年参军,得到群众响应,还在各村建立了民兵组织,配备土枪、大刀等武器,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的武装体系。这些队伍,后来发展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成为山东抗日的重要力量。在扩充队伍的过程中,他还通过整训等方式,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并积极争取爱国绅士、开明地主在资金、枪支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地壮大了清河区的抗日武装力量,成功将农民武装改造成主力部队,被誉为“攻坚老虎”。

陶勇和杨国夫都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抗日队伍建设,以务实的策略,将分散的地方武装发展成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正规部队,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强化政治,提高凝聚力。陶勇高度重视政治工作,培养战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意志,使部队具有高度的凝聚力。他关心战士生活,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深受部队官兵的爱戴和拥护,从而打造出了一支能征善战、团结一心的抗日队伍。杨国夫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部队中建立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并以“抗日救国”为宗旨,运用诉苦运动、阶级教育等方式,提高战士的政治觉悟,使部队成为“听党指挥”的抗日武装。

二是整合改编,形成向心力。陶勇“摛纵”孙二虎,对其队伍进行了改编,并使孙二虎逐渐改掉恶习,成为一名英勇善战的抗日战士,这一事例至今仍为美谈。杨国夫针对山东各地抗日武装成分复杂、缺乏统一指挥等状况,遵循统一战线政策,采取“分化瓦解 + 军事打击 + 政治争取”等方式,将一些土匪武装、民间自卫团改编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

三是发动群众,熔铸战斗力。陶勇深入乡村、集镇,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激发群众的民族意识,号召青壮年参军入伍,建立了民兵组织和自卫队,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的抗日武装体系。同样,杨国夫以“保家卫国”为号召,广泛发动群众,也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人民武装体系。同时,还组建了青年抗日先锋队,吸收进步青年,既为部队输送了后备兵员,又承担了根据地建设任务。

三、挥刀卫山河,横枪抗寇酋——谱写抗日战歌

陶勇和杨国夫都创造了抗战史上的经典战例。陶勇组织或参与了月塘集战斗、郭村保卫战、黄桥保卫战、掘港保卫战、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火烧竹篱笆、车桥战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此外,还指挥部队参加了丰利镇攻坚战、吕四海港伏击战、黄花鱼场争夺战等近海作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杨国夫则相继创造了刘家井战斗、东王文村战斗、魏家铺破袭战、纪家疃战斗、清水泊反“铁壁合围”、冬季反“扫荡”等大捷的奇迹,特别是1944采用“坑道爆破 + 步兵突击”战术,率先进行局部反攻,收复利津县城,后又发起夏季攻势、秋季攻势等一系列战役,收复大片失地,使抗日根据地面积扩大了近一倍。

在这些战斗中,两人都灵活地运用了战术,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

一是灵活多变,善用奇谋。陶勇善于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出奇制胜。在黄桥决战中,他指挥第三纵队坚守黄桥东门,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巧妙地运用防御战术,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同时,还根据战场变化,适时组织反击,为战役的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车桥战役中,他指挥部队采取攻坚与打援相结合的战术,成功攻克车桥据点,并击退前来增援的日军,创造了华中抗战史上的经典战例。杨国夫的指挥,既体现了游击战的灵活性,又融入了平原作战的创新性,他善于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和战场环境,制定不同的作战计划,灵活用兵,或将“翻边战术”与分散游击结合起来,或将“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结合起来,都取得大量歼敌的奇效。

二是不畏强敌,勇猛果断陶勇作战勇猛顽强,有“拼命三郎”之称,在战场上常身先士卒,赤膊杀入敌阵,以勇猛的进攻态势给敌人强大的威慑。同时,也善用谋略,常运用灵活穿插、避实击虚之奇谋,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巧妙的战术,如包围启东伪团长徐宝富据点时,先轰掉碉堡一角,再亲自谈判劝降,减少了战斗伤亡。杨国夫也是作战勇猛,决策英明。在战斗中,一旦抓住战机,便毫不犹豫地指挥部队发起攻击,常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奋勇向前,以强大的冲击力突破敌人防线。更注重谋略,以少胜多,或巧用地形与群众基础,或诱敌深入与伏击围歼,体现了“诱敌、耗敌、歼敌”的连贯战术思维。

当然,由于两人个性秉质、文化修养、战场形势等方面的不同,两人一个以“猛勇”示于人,一个以“稳健”为特色。陶勇性情直爽,脾气暴烈,说话做事不喜拐弯抹角,他为人豪爽,待人做事干脆利落、机断果决,闻战则喜,敢于主动承担艰巨任务,同时富有正义感,勇猛无畏,作战极其英勇,总是竭尽全力战斗到最后一刻,时常脱外衣,挥战刀,赤膊冲锋,丝毫不惧危险,有视死如归之气势。另一方面,他又重情重义,热爱生活,不拘小节,凡游戏之事,皆粗通而不精通,人皆喜与之为友。杨国夫则意志坚定,坚韧不拔,面对艰苦的战争环境,信念坚韧,从不气馁,总能带领部队迅速调整心态、重新投入战斗,他也保持勇猛无畏的战斗作风,时常亲临前线,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带领部队屡建战功。另一方面,他又治军严格,注重细节,常以雷霆手段整肃军纪,对于违纪行为绝不姑息。

综上所述,六安籍陶勇将军和杨国夫将军,出生地点一西一东,作战地点一南一北,但皆为抗战名将,宛如两座奇峰并肩耸峙,各具风采。当然,若从细节上较之上下,陶勇以作战“勇冠三军”、胆略过人而举世闻名,杨国夫以创建抗日根据地、善于带兵而令人瞩目,他们都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