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蕴山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民革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他将毕生精力投入民族解放事业之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以“愿将一片丹心火,化作人间老马牛”的赤诚,为世人留下一座宏伟的精神丰碑。
一、民主斗士——朱蕴山的革命生涯
朱蕴山,1887年11月诞生于六安城以南约40公里处一个叫嵩嶚岩的山村(今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境内)。朱蕴山的父亲早年曾参加太平军,晚年时常用太平军的事迹和自己的经历教育朱蕴山,使他深受英雄豪杰、民族志士精神的熏陶。
1906年,朱蕴山赴安庆,考入安徽巡警学堂。因年轻精干、思想激进,深得当时担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会办的徐锡麟赏识。不久徐锡麟介绍朱蕴山加入了光复会。1907年,朱蕴山参加徐锡麟枪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陪斩,面无惧色。后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讨袁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等斗争,参与筹建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国民党(左派)安徽省临时党部,为驻会常委。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通电反蒋,参加南昌起义,积极开展抗日反蒋斗争。抗战初期三到太原会晤阎锡山,促成山西地区的国共合作,并向李宗仁建议建立第五战区和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后参与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三民主义联合会,并担任民盟中央常委。1946年起与李济深等筹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后参加了新政协。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
二、中流砥柱——朱蕴山在抗战时期的活动和贡献
朱蕴山的革命生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中,他奔走四方联共抗日反蒋,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发起并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抗战初期,奔走各方联共抗日反蒋
高举抗日反蒋大旗。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 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节节退让,朱蕴山发出“岂可瓦全宁玉碎,国破家亡我何存”的悲怆,表明自己抗日救国的坚定决心。他从国家民族存亡的大局出发,提出了联共抗日反蒋的主张。他与徐谦合作,推动李济深组织了“革命军人抗日联合会”,并推李济深为主席,徐谦为秘书,方鼎英为军事委员,自己为组织委员。
支持十九路军淞沪会战。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爱国将领蔡廷锴等领导的十九路军,奋起进行英勇抵抗。为了推动国民党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中下级军官支持十九路军,朱蕴山赶到杭州,找到八十七师师长宋希濂、八十八师师长俞济时,推动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参加抗战。由于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阻挠和破坏,淞沪抗战只坚持了一个多月,便告失败。上海的工人、学生和广大人民为支持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为抗日图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朱蕴山和彭干臣协助李次山、闸北区委(共产党)书记蒋径开,将上海安徽中学的师生组成一个营的义勇军,协同十九路军抗击日寇。
红军和十九路军的密使。1932年5月,淞沪协定签订后,国民党内部“左派”积极联共反蒋抗日,朱蕴山担任了沪港之间、第十九路军与江西瑞金红军之间的密使。1933年2月,朱蕴山第一次赴港,与李济深晤商瑞金苏维埃政府关于联合抗日反蒋问题,决定派人赴福建与第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锴磋商办法。蒋、蔡提出请中共派人赴闽先做军队工作,待条件成熟后即可举行起义。朱蕴山返沪后向当时的中共中央陈述。当时中共中央为“左”倾机会主义者把持,对蒋蔡的合作意向并不热心。在此期间,在朱蕴山三次赴港,终于在10月促成了蒋光鼐、蔡廷锴与中央苏区开始互派代表直接联系谈判,最终草签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继而使第十九路军转向联共反蒋反日。
华北统战“枢纽”。1933年初,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朱蕴山得知后,积极与方振武、吉鸿昌、马占山等抗日将领取得联系,分析当前形势,竭力鼓励他们举义抗日。并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取得联系,发动和组织民众,支援冯玉祥等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4年7月,朱蕴山与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冯玉祥等在香港成立了“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朱蕴山受“革命大同盟”的委派,到天津就任“华北民族革命同盟”主任。朱蕴山到达天津后,与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刘少奇、杨尚昆、朱瑞、彭真等取得联系,并同方振武、吉鸿昌、马占山取得了联系,不遗余力,维护抗日同盟,齐心抗战。
1936年2月至1937年5月,朱蕴山三赴太原,携带毛泽东的亲笔信函,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谈,促其联共抗日,促成中共中央代表与阎锡山的直接谈判,对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二)全面抗战,组织安徽动委会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一手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全面抗战爆发。国难当头,朱蕴山不顾重疾,赴前线慰问将士,后赶到南京中共办事处,会见了董必武、叶剑英。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他决定迅速返回安徽老家,发动民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次年2月,朱蕴山会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李宗仁。李宗仁接受迅速组织安徽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建议,并请朱蕴山参与筹建工作。于是,朱蕴山邀集皖籍著名人士沈子修、光明甫、常恒芳等,积极筹备成立省动委会。1938年2月,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六安宣布成立,李宗仁兼任主任委员,朱蕴山任总务部长。后由朱蕴山担任秘书室秘书,统管全盘工作。
在动委会工作期间,朱蕴山首先密切与中国共产党的联系,安排了很多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进入动委会,这些共产党员当时在动委会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使动委会实际成了一个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如担任组织部副部长的周新民,担任组织部主任干事的张劲夫等。他还依靠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建立各种抗日组织,推动抗日救亡工作,先后组织了省动委会直属团、委托团和县属工作团,并在40 个县设立了县动委会、抗敌协会等。
为了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朱蕴山等人运用出墙报、办画刊、演戏、教唱革命歌曲、募捐等形式动员群众,激发广大人民抗日救亡的热情。通过这一活动,动员了许多青年参加新四军。朱蕴山还十分注重做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动委会经常召集国民党省党部、省政府和驻军高级军官及各界知名人士座谈,讨论抗日形势,使安徽省的抗日救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三)受命西南,推动军政界团结抗日
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蒋介石提出的《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执行防共、排共政策,改组安徽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时任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总务部部长的朱蕴山对此十分气愤,辞去职务,前往重庆。到达重庆后,朱蕴山接受周恩来、董必武的指示,到李济深处,推动西南上层军政界人士团结抗日。当时朱蕴山肩负联络各党派、广泛团结爱国人士的任务,往返于湘、粤、赣、川之间,与沈钧儒、张澜、李章达、蒋光鼐、萧云帆、焦达梯等人联系。
1940年秋至1941年春,蒋介石疯狂掀起第二次反共浪潮,制造皖南事变,国共合作面临破裂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进行了坚决的揭露和斗争,一些中间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活动筹建第三者性质的政党。经请示周恩来、董必武,朱蕴山与有关人员秘密酝酿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朱蕴山任中央常委兼国内关系委员会副主任。
在此后的4年里,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朱蕴山先生往返奔波于川、康、滇、桂、湘等省,向各路“诸侯”晓以大义,阐述中共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抗战救国主张,敦促他们联共抗日,从而使一部分西南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有了一定觉悟。不仅像李济深、张澜、沈钧儒这样的爱国民主人士集结于反蒋抗日的旗帜下,而且像刘文辉、龙云这些川、滇、康的地方实力派,也逐渐走上了亲共反蒋的道路,进而基本稳定了西南地区团结抗战的局势。
三、人民牛马——朱蕴山给后人的启示
“南北东西一野鸥,虚名虚利不虚求。愿将一片丹心火,化作人间老马牛。”这是朱蕴山对他深爱着的国家和民族的真情告白。他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无价的精神财富。
坚定信念与忠诚担当。朱蕴山一生追随中国共产党,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坚守信仰。他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共产党有着真挚的感情,虽历经磨难仍痴心不改。朱蕴山曾感慨地说:他的一生最大的选择是拥护中国共产党,因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才有社会主义,才有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斗争精神与爱国情怀。受父亲和太平军精神影响,朱蕴山早年便投身反清、反袁斗争,晚年仍致力于统一战线工作,体现了中华文明不畏强暴的传统,激励后人维护国家利益。在他漫漫95年的人生历程中,多少次身处波涛汹涌的革命激流,多少次面对血雨腥风的威胁考验,他那种为民族独立解放,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人民幸福安康,始终不屈不挠、无私无畏、奋斗不息的精神将彪炳史册。
团结协作与大局意识。朱蕴山一生致力于团结各方人士、凝聚进步力量。作为民革主要创始人,他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彰显了合作共赢的政治智慧。他坚定而执着的革命信念、浑然天成的凛然正气,使得爱国、民主人士愿意团结在他的周围,汲取革命正能量。他舍己为人,为革命无私投入的奉献精神成为他的“团结法宝”,在他的感召下吸引各路社会贤达投身革命,在生死患难中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朱蕴山的一生,是矢志为民、尽心竭力的一生,是始终不渝、坚定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的一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充分挖掘这份宝贵精神遗产的时代价值,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