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煌县成立于1932年10月,起因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大别山,国民党政府为加强对鄂豫皖边区的控制,以金家寨为中心,划三省交界的商城、固始、霍邱、六安、霍山五个县各一部分,以第四次“围剿”苏区时,首先占领金家寨的国民党将领卫立煌之名而命名立煌县。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留下坚持斗争的中共党组织重组红二十五军、新建红二十八军等红军队伍与国民党反动派坚持斗争到1937年夏秋之交。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开启全民族抗战,根据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1938年2月,坚持大别山区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奉命东进皖东、皖江地区抗日前线。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合肥、安庆等地相继沦陷,日寇兵锋直抵六安。6月底,中共安徽省工委、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民众动员委员会等领导机构由六安迁入立煌县,县城金家寨由此成为抗战时期安徽临时省会驻地,长达8年时间。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冬,安徽省会从金家寨迁往合肥。本文主要从人口教育、交通运输、商业物价、文化娱乐等几个侧面,简述抗战时期立煌县及金家寨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人口与教育
据有关资料记载,1934年立煌县人口是23.91万人,全面抗战前为24.11万人。立煌县城金家寨在省会迁入以前,人口约3千人,1938年省会迁入后人口骤增至8万多人,1945年冬省会迁往合肥后,人口又降至5千余人。全面抗战前,立煌县教育落后,全县有普通小学26所、短期小学38所、中山民校18所、民众教育馆1所。省政府迁入后,学校有所增加,1940年,全县有乡小学32所、保小学189所,教职员工421人,在学儿童1.21万人,虽然较抗战前有所进步,但仍有4.29万学龄儿童未入校学习,全县文盲人口约为16.7万人。1941年上半年,安徽临时政治学院正式成立,校址设在金家寨附近的古碑冲,第一年招收学生240余人,学院有教职员60余人,1942年9月改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3年9月扩充为省立安徽学院,这是抗战时期安徽境内唯一的高等院校。
落后的交通与繁忙的运输
立煌县地处大别山腹地,由于山区地理环境,加之连年战争、经济落后等多种因素,境内交通状况十分闭塞。立煌县建立前,境内陆路交通仅有人行大道和山间小路,水路有淮河上游支流的史河、西淠河两条航道,用竹簰(即毛竹制作的竹筏)进行货物运输和人员通行。立煌县成立后的第二年即1933年,始修六安至流波䃥简易公路,其中立煌境内约20公里,这是立煌县的第一条公路。1938年,因国民安徽省政府从六安迁入立煌,又修筑流波䃥至金家寨的简易公路50公里。省政府迁入后,金家寨镇人口骤增,物资的运量也陡增,大宗货物除了依靠唯一的公路和两条水路运输外,主要依靠人力肩担,山高路险,搬运十分艰辛。为保障金家寨物资供应,省政府设立运输队,主要负责从史河码头的板闸堰粮库挑运粮食到金家寨供省、县机关及驻军人员食用,运输队一般由无业贫民充当脚伕,外地来立煌的一些难民也加入搬运队伍,在麻埠镇的北街增设有难民保,成立的北街搬运队有近百人从事搬运、装卸业务。因为运输的困难,加之敌人的封锁,金家寨的物资供应紧张,物价始终居高不下。
畸形繁荣的商业与高昂的物价
在战争的阴影之下,金家寨从一个山区闭塞小镇,成为临时省会,各路精英以及战争难民纷纷来此避乱,由于人口激增,商业一度畸形繁荣。据当时的有关刊物记载,金家寨镇内有杂货店100余家、广货店100余家、酒馆饭馆30余家、旅馆20余家、军服厂和服装店20余家、印刷厂10余家、蔬菜店10余家、猪肉铺10余家、理发社20余家、粮食兼营杂货铺10余家、书店兼营文具店10余家、澡堂6家、照相馆6家、钟表店7家、洗染店8家、砖瓦窑3家、建筑业5家、战友剧场1所、士兵合作社1所、消费合作社1所。这些商店,多数都是由外籍客商经营的,本地人经营的约占五分之一。金家寨物价高企,不要说一般贫民,就是一些精英人士也感叹物价高昂。1939年9月,著名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到金家寨采访安徽抗战,她在《中国的战歌》一书中描述了当时金家寨的物价:“客栈的房间太贵了——五角钱一晚,而且不提供食物;将军给了我一听上海雪茄,在运到立煌时价值十元;他说省长的轿车——安徽省唯一的轿车,明天可以将我送到省会去(从古碑冲到金家寨),那将烧掉三十块钱的汽油……我斜倚在省主席的车里,心里有种罪恶感。”当时,护送史沫特莱到立煌的新四军战士,每月的津贴只有1.5元,而且经常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对照一比可见物价之高。1939年夏秋之交,担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秘书、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到安徽开展敌后采访,最后一站到达立煌,他于1940年发表报告文学《淮上三千里》里提到:立煌的生活程度高的可怕,一间草房旅社每天要两块钱,而且,往往房中客满,后来者遭受了拒绝,饭也贵的可以……离开立煌几十公里,东西就贱一半。1940年起,国统区开始进入恶性通货膨胀阶段,立煌的物价也开始飞涨,据1941年底《中华邮工》刊载,当时立煌市面食盐每元六两(300克)、大米120元一石、西湖牌毛巾3元一条、煤油百元一听,人民生活更加困难。
住房与市政管理
抗战时期,金家寨的人们常常感到两大难事,一个就是物价昂贵,还有一大难就是居住难。由于外来人口急速增加,金家寨的住房十分紧张。1939年,租住一间简陋的草房月租金大约四五元。为解决住房困难,无论是公家还是私人,都不遗余力地建房,在镇子周边二三十里范围内的山沟里,临时搭建了许多草木房。1940年,在立煌搭建一间居住的草房大约需要80-100元,当时在立煌工作的政府机关中下级公务员月工资在30—60元之间。金家寨原本没有市政管理机构,省政府迁入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商业的兴起,金家寨逐渐有了城市雏形,为加强市政管理,成立立煌市政建设委员会,将金家寨人口集中的地带划为市区,纵横约10华里。市区主要包括包公祠、石稻场、戴家岭、红石岩、响山寺、塔子河、杨家桥、王家湾、东岳庙、石峡口、曹家畈、龚家畈、南门外、杨桃冲14个市场,其中设置有3个菜市场,3处停车场,部分地段设置有垃圾桶和公共厕所。
战时文化娱乐生活
抗战时期的金家寨设立有省立图书馆,私营书店有上海迁过来的北新书局,但是图书大多数是老旧书籍,偶尔运进一些新书,都是一抢而空。为了抗战宣传工作的需要,也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文化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创办有大小十几种刊物,比较有影响的报纸有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创办的《皖报》,省动委会发行的《大别山日报》、《大家看》周报;期刊方面有中原出版社发行的《中原月刊》,省动委会所辖机构出版的《文化月刊》《妇女月刊》《青年月刊》等。这些报刊的发行量一般都在几千份不等,由于山区书籍的匮乏,文化产品短缺,当地出版的刊物非常畅销。由于报刊的蓬勃发展,文化人才的匮乏,编辑们常感到稿件供给不足,不得不广泛发动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积极撰稿投稿。除了阅读以外,人们在其他的娱乐方面也很单调,战争状态下,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公务繁忙,每天上班9个小时,每周休息半天,后改为一天。白天工作压力大,情绪需要宣泄,每到夜幕降临,饭馆里人声鼎沸、猜拳喝令,戏院里锣鼓喧天、声震山谷,但许多人买不到票,只能在门口和窗外张望。镇子中心石稻场到包公祠之间的马路比较宽阔,有几十家私营商店,还有立煌企业公司、供应社、文化服务社、民众茶社等政府公营机构在此驻扎,这是一条夜间少有的整条街道有电灯的马路,这里也是晚间行人散步的中心。
抗战时期,立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战时特殊性,安徽省会迁入立煌后,县城金家寨从偏远山区跃升为全省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但其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依赖政治地位。由于人口大量涌入,消费需求增加,当地基础工业缺失,产品依赖外部供给,加之交通闭塞,运输困难及日军封锁等因素,整体呈现物资短缺、物价飞涨的市场状态。战时立煌交通与城镇建设发展缓慢,但省会迁入后,立煌地区教育事业有所发展,文化出版活跃,教育与文化产业的特殊繁荣,有力推动了抗日文化宣传救国运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