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抗战烽火

从武装抗争到精神积淀 ——基于霍邱抗战实践与红城基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9-10 17:20:01 审稿:宣传教育科 作者:霍邱县委史志室 刘明光 浏览:367 次
【字体大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的皖西霍邱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以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见证中国军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不懈努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系统梳理霍邱抗战的历史脉络,探析抗战精神的地域化实践,探究红城基因的生成逻辑,对深化革命精神的地方性研究、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扫描霍邱抗战历史

(一)革命传统积淀战前的红色根基

1919年,陈独秀到霍邱县城演讲向文化教育界赠送《新青年》《共产党宣言》《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1926年,中共乌龙庙特别支部成立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古蓼大地的传播与实践。1928年,中共霍邱县委成立,地方党组织的系统性建设。1929年,党组织发动白塔畈暴动,打响霍邱武装暴动第一枪,通过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反帝反封建斗争,激发群众革命热情,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储备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基础。

(二)武装抗争的典型场域:霍邱保卫战

1932 年 5 月,红二十五军沿淠河北上,攻占淮河南岸重镇正阳关及霍邱县城。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3000余红军以“寸土必守”的钢铁意志殊死抵抗,此次战役虽以战略撤退告终,却铸就了“红城”的精神符号。霍邱县因苏维埃政权覆盖全境五分之四区域而更名为“红城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拥有的 5 座县级苏维埃政权之一。红城县建立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扩大及发展提供支持。武装抗争的精神内核已深植于地方社会。政治上,完善苏维埃政权体系,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提供经验借鉴;经济上,开展土地革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军事上,成为根据地的重要军事据点,为红军作战提供物资保障和战略支撑。

(三)全民抗战的实践图景:从暴行创伤到多元抗争

1、日军暴行的历史创伤1937 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断了中国社会进程,破坏了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秩序,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日军在侵占皖西期间,六安各县区均受日军侵害。肆意残害人民,奴役百姓,疯狂掠夺,给六安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霍邱虽未全境沦陷,但叶集、姚李等地区被日寇铁蹄践踏长达三个月之久,沿淮的陈嘴子、汪集、三河尖(今属固始县)等地常遭日军骚扰。叶集、姚李、平岗、台家洼等地日军屋达6500多间,杀害群众1000多人暴行成为霍邱地方历史创伤的缩影

    2、抗日力量的组织化动员1938 年中共霍邱特支县委联合动委会组建工抗、农抗、青抗、妇抗、商抗等 120 多个抗敌组织,参加人数达1人。这些群众团体在抗日运动中发挥很大作用,青抗会、妇抗会最为活跃。办了民众识字班 20 多处,宣传抗日短剧“放下你的鞭子”等。妇女在劳军、救护、战地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且还积极动员丈夫参军参战,在霍邱张集乡董姓农民妻子在送别他参军时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你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莫贪念夫妇之情。将来国家抗战胜利的时候,就是我们夫妇团聚的日子。只要你忠于国家,尽自己责任,我一定等你胜利回来”。在北京等沦陷区读书的霍邱学生陆续回到家乡,成立“霍邱抗日救亡宣传团”组织举行·一六抗日游行等形式开展广泛动员同年冬,王余厚、邹大年等组织旅外学生会,成立联合工会推动全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运动。1938年春,省动委会派二个工作团由大别山进入霍邱河口集。县委以动委会名义在河口集出榜招收爱国青年,举办抗战政治训练班。霍邱县委与动委会负责人黄岩等为训练班上课,讲授中国革命史、抗日统一战线等,工作团实际上发挥着党校的职责把一批纯洁进步的青年造就为自觉的革命者,成为霍邱抗日救亡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3、军政协同的关键突破。1937年7月,国民党军 138 师 414 团长兼二营营长谢骙接任霍邱县县长后,大力支持动委会、工作团工作。1939 年 12 月,经过党组织的教育和考察,谢骙由李任之、许午炎介绍,吸收为中共特别党员。至此,军、政、财、文(宣传)基本权力已经被霍邱县党组织全面掌握,为霍邱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保障。许午炎等共产党人发动民众使用土枪、大刀、扁担等简陋武器开展游击抗争,形成全民的抗战格局。

二、抗战精神地域化呈现:霍邱实践的特质探析

霍邱抗战实践不仅是民族抗战的地方投射,与本土革命传统的交织,塑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神体系。

(一)爱国主义的地域投射

爱国主义民族基因的价值理念在霍邱地域呈现出隐性到显性特征,植根于霍邱民众的精神土壤。面对日军进犯的威胁,霍邱社会各阶层迅速形成共识,普通民众将仅有的粮食、衣物等物资支援前线;进步人士创办《霍邱日报》等舆论阵地,揭露日军暴行、传播救亡思想;民众自发组织游击武装,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用生命捍卫国家民族。爱国行动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家国一体”观念超越个体认知层面,反侵略目标升华为有组织的集体实践,民众认识到国家安危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将乡土情怀转化为自觉的民族抗争,形成地域爱国主义的鲜明投射。

(二)抗争意志的实践淬炼

英勇抗争的不屈意志贯穿抗战始终,是霍邱军民抗击日军侵略的鲜明特质。霍邱民众武器简陋毫不畏惧,利用村庄的地形优势,与日军殊死搏斗。下骆山贫农钟大保时年20多岁,偷袭国民党小炮队、土豪劣绅的钢枪100多支,发展了100人的游击队,有了武器打日本有了底气。1938年9月在七里棚切断敌人进军的叶六公路,突然袭击与日军展开激战一小时,打死押车日军10多人,缴获机枪、大炮及食品等货物。进步人士李耕野带30人,夜奔叶集袭击日军营,打列日军数人,夺枪10余支。霍邱作为革命老区,在红军时期就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成为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不屈意志的动力,极大地鼓舞了霍邱军民的士气,让人们看到胜利的曙光。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霍邱人民英勇抗争,激发了更多地区的抗日热情。

(三)协同精神的系统建构

团结协作是抗战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抵御外敌的核心要素霍邱区域通过整合工、农、商、学等社会各阶层力量,依托120余个抗敌组织形成严密的动员网络,抗日统一战线是“多主体协同”的格局。建立“军政协同”的制度性合力,地方党组织与以谢骙为代表的国民党进步力量,跨党派的协作模式有效整合了行政与军事力量。旅外学生群体等外部支援力量与本土动员体系配合,“内外联动”的抗争网络有机结合,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孕育形成的地域特色的团结协作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微观历史缩影,更是霍邱红色文化的核心要素与宝贵精神财富,其蕴含的协作智慧以及团结力量,照亮新征程前行道路,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已成为我们应对复杂挑战时的价值理念,始终指引着我们在危机中凝聚力量,在困境中开拓新局。

三、红城基因的生成逻辑:武装抗争与精神积淀的互动

霍邱抗战实践展现出武装抗争与精神积淀的关系,前者是物质根基,后者构建文化基因红城基因的成既历史必然,也体现地方群众的主动选择与井冈山红色割据、延安自力更生相比,霍邱抗战实践更突出武装抗争政权建设精神传承的内生动力因所处地域不同,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权形态也各有差异,但都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共同书写抗战历史胜利篇章。

   (一)历史传承的红色根基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古蓼大地生根发芽,霍邱红色历史从早期革命到抗日战争,红色传统一脉相承,是红城基因的源头。因而霍邱红城基因的生成具有历史必然性。从中共乌龙庙特别支部建立到白塔畈暴动,再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为霍邱革命事业积累经验。红军时期最典型的霍邱保卫战,虽以失利告终,但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被霍邱人民代代传颂。早期革命活动中建立的群众基础和组织体系在抗战中进一步发挥,传承红色根基,将过去革命斗争经验、精神,运用到抗战实践中,转化为抗战动力。 

(二)抗战实践的深刻烙印

霍邱抗战时期的战斗、建设和社会变革,对红城基因形成产生影响。霍邱保卫战的顽强战斗为抗战树立了榜样。抗战中,霍邱军民经历无数次与日军的激烈交锋,毫不畏惧日军的精良装备,凭借着顽强意志和灵活战术,锤炼了战斗精神和意志品质。抗战初期,民众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危机,纷纷觉醒,积极参与抗战,贡献力量。许多普通百姓,放下手中的锹锄,拿起武器,冲在抗战一线,因为有他们的觉醒和积极参与,共御外敌的精神内涵也深深融入了抗争基因。    

(三)精神内核的升华

在血与火的抗争中,霍邱民众认识到个体命运与民族危亡紧密相连,凝聚全民族力量才是克敌制胜的关键。爱国主义精神从理念层面转化为地域特色的实践,完成了从自发抗争到自觉建构的精神升华。作为抗战精神的核心与红城基因的灵魂,精神内核的升华体现在抗战初期社会各阶层的集体行动中,民众捐资捐物、参军参战,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意志。军队、地方武装在正面战场及敌后游击战争中,始终保持顽强抗争精神,袭击日军据点、破坏运输线等战术,持续消耗敌方力量,有效钳制了侵略势力。协同参与,有军事斗争层面的正面交锋,有敌后战场的灵活周旋,有舆论宣传、物资生产等后方支援。各阶层的协同实践,使团结协作从生存共识升华为集体价值导向。

  四、抗战精神地域化与红城基因的当代价值

抗战精神与红城基因二者的精神内涵在地域实践中深度耦合。鄂豫皖苏区革命淬炼出坚定信仰、牺牲奉献的红城基因;民族危亡之际生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革命传统特质与时代内涵的重构,铸就了地域红色文化形态。

(一)文化传承与认同

霍邱人民在艰苦革命斗争和抗战实践中形成的抗战精神和红城基因,是宝贵的精神,是本土独特的文化标识,是霍邱红色历史文化的核心部分。当下,需要深入挖掘霍邱抗战历史和红城基因内涵,赓续红色血脉。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把红色历史文化纳入基础学校课堂,机关讲堂,干部培训。组织青少年,文旅推介官,红色讲解员积极宣传,强化社会文化建设,让红色精神绽放新时光芒。霍邱地域抗战历史是中华民族抗战史的地方元素,抗战精神和红城基因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在地方的独特实践。

(二)现代化治理的引擎

推进现代化治理抗战精神和红城基因具有精神激励作用,精神动能转化在多元治理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抗战精神和红城基因中团结协作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医护人员冲锋在前,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居民积极配合防疫措施,共同抗击疫情。在脱贫攻坚时,发扬艰苦奋斗的品质,各级政府和干部深入基层,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水平,最终实现如期脱贫。红色精神资源转化为组织建设的核心凝聚力。新征程,继续挖掘“红军后代”“烈士后人”“好人力量”等在本地叙事,构建厚重历史与情感共鸣的精神纽带,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驱动地域发展的内生性引擎,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独特的价值行动。

(三)地方发展的文化动能

革命历史精神符号是新时代推动发展的核心要素。革命者的理想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密码,传承创新并贯穿于地方城乡发展。陵园石碑镌刻的“你的名字不详,你的事业不朽”,正是红城基因超越时空的精神锚点。新时代新征程要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充分释放潜能、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地方发展、树立老区霍邱新形象。修复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烈士陵园、李特故居等遗迹,联动城西湖军垦文化展览馆、治淮丰碑、淮河文化园、文博馆等地标场馆。实践“旧址保护、线路串联、品牌运营”的发展路径,打造融历史体验、红色教育、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文旅产业。积极探索文化赋能机制,“红城”公共品牌建设为抓手,把地域文化标识融入霍邱虾田米、芡实、郎德鹅等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全要素中。可申请地理标识认证、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拓展电商平台的多元化渠道,构建 “红色文化 + 特色农业 + 文旅体验”的模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产业振兴注入溢价力城市建设肌理要融入红城基因。保护开发城市文化地标、历史街区,造符合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强化发展标识,拓宽城市文化影响力。紧抓对口合作之机、在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框架下,为吸引高端人才、优质资本与科技资源的集聚提供文化引力,助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结语:

战争锻造精神,文化则承载精神的延续霍邱这片红色热土在血火抗争中锤炼坚毅不屈的精神品格,历经我们一代代的传承生生不息。霍邱抗战实践,正是抗战精神与“红城基因”相互交融的真实写照。历史告诉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它凝聚着无数英烈的鲜血与牺牲。当下我们不仅要铭记这段历史,更要以敬畏之心守护和平,以奋斗之姿开创未来。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与红城基因,让其成为推动霍邱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激励全县人民凝心聚力,共同书写现代化红色霍邱的美好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