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抗战烽火

安徽省动委会第二十八工作团在霍邱的抗战动员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5-09-08 16:36:01 审稿:宣传教育科 作者:万雪 浏览:402 次
【字体大小:

1938年春,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八工作团(以下简称“二八工作团”)进驻霍邱县,在中共霍邱县委的秘密领导下,依托省动委会的合法平台,开展了极具开创性的基层抗战动员实践,系统性地解决三大问题:如何在国统区隐蔽发展党组织如何突破地域与社会隔阂动员分散民众如何在法律框架内打击地方反动势力巩固统一战线这些鲜活实践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关头的政治智慧与组织能力。

一、加强组织建设,筑牢根基、培养骨干

二八工作团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在国民党严密控制的区域秘密建立坚强的党组织核心培养可靠骨干。工作团甫抵河口集,中共霍邱县委便迅速行动,策略性地以县动委会名义公开招收爱国青年,创办“抗日救亡青年政治训练班”。这个训练班绝非寻常:课程设计高度政治化,系统讲授中国革命历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引导学员精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以及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启蒙著作。短短时间内,吴彻(吴永亮)、吴健、秦鑫等约20名学员的政治觉悟得到极大提升,成为工作团的坚实基石。上级党组织还从六安、寿县等地动员刘运河、杨爱菊等进步青年加入,进一步壮大队伍。

二八工作团随即秘密建立党支部,由省委派遣的许午、李华封分任正副书记,核心任务就是发展党员、壮大力量。二八工作团领导层及骨干包括团长黄凯非、副团长许午阳(炎)、文芸,以及李华封、张翼中、徐秀海等人,多为党龄深厚的党员,其中不乏红军时期的老战士。县委书记吴皓更是采取“沉浸式”领导方式,常驻工作团,与团员同吃同住,实施既直接又隐蔽的指导。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二八工作团高度重视理论武装。他们节衣缩食,大量购置《共产党宣言》《列宁主义基础》《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等马列经典以及毛泽东重要文献,建立了严格的理论学习制度。这种将高强度政治训练、秘密组织建设与革命理论灌输熔于一炉的模式,使二八工作团实质上成为一所“流动的干部学校”。它成功地在短期内将大批追求进步的爱国青年淬炼成坚定的革命者,其中绝大多数被秘密发展为中共党员或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为后续波澜壮阔的群众动员和斗争奠定了无比坚实的组织与人才基础。

二、深化社会动员突破隔阂整合力量

霍邱基层社会高度分散,民众长期受压迫,政治冷漠普遍存在。如何打破隔阂,将他们有效组织起来投身抗日洪流?这是二八工作团面临的另一核心挑战。他们的应对之道,是创造性地实施多层次、立体化的动员策略。

(一)宣传鼓动入人心

二八工作团的足迹遍及河口集、叶集、霍邱县城、李家圩、乌龙庙等城乡要地。他们深谙“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道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乡野,点燃爱国热情;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以其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刺痛观众的民族神经,激发义愤;因地制宜,用石灰、红土替代颜料,麻捆自制排笔,在城乡醒目处刷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拥护国共合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震撼人心的大幅标语;绘制时事墙报、讽刺漫画;组织街头演讲,系统揭露日寇暴行和沦陷区同胞的深重苦难,痛斥汉奸行径,深入浅出地宣讲持久战思想。一系列活动像投入死水潭的石子,迅速打破了信息闭塞,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抗战意识。

(二)扎根基层聚合力

二八工作团以省动委会章程为合法依据,深入乡村进行细致的社会调查,精准识别并重点培养地方积极分子作为“火种”。19381939年间,县委二八工作团的强力推动下,霍邱县各类群众性抗敌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民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抗日儿童团在基层广泛扎根;在叶集等商贸重镇,码头工人、店员甚至商人也相继被组织起来。据统计,全县共建立了120余个各类抗敌协会,初步编织成一张覆盖广泛、深入基层的抗日组织网络。原本如一盘散沙的个体力量,被有效地转化为了有组织、有目标的集体行动力量。

(三)文化启蒙启民智

二八工作团驻地设立开放式阅览点,精心陈列《论持久战》《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由专人管理并辅导社会青年借阅。这看似简单的举措,却成为传播进步思想、进行政治启蒙的重要“静默课堂”。将文化浸润、情感激发与组织建设三者紧密结合,成功地将抗日救亡的宏大政治号召,转化为了霍邱基层社会自觉的集体行动,民众的抗战热情空前高涨,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

三、巧用统战策略维护利益巩固大局

面对日寇军事压力、部分国民党军队溃退、地方顽固势力掣肘的复杂危局,如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精准打击最顽固的反动分子,同时维系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二八工作团面临的最严峻考验。这些实践,堪称运用统战策略与政治智慧的典范。

(一)分化瓦解强敌

对于具有两面性的地方实力派,二八工作团采取“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高明策略。例如,针对霍邱西乡大地主李梦庚,工作团没有一味对抗,而是策略性地利用其表面上拥护抗日的态度,主动进驻其势力中心李家圩,对其进行民族大义教育,使其在压迫农民方面不得不有所收敛。更关键二八工作团敏锐洞察并巧妙利用地方势力间的深刻矛盾秘密收集并掌握了与李梦庚存在尖锐权力冲突的三区区长周涤凡勾结土匪、暗杀抗日军民、敲诈勒索、私吞军械等大量铁证进而推动李梦庚出面控告周涤凡,团长黄凯非则充分利用省动委会的渠道,直接向省政府揭发。最终,国民党当局依法枪决了周涤凡。这一招“借力打力”“驱虎吞狼”,既清除了一个为害一方的反动恶霸,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与信任,也极大地震慑了其他豪强势力。

(二) 合法顽固派

对于储迪之、何秉臣这类顽固的反动分子,二八工作团则精于运用合法手段,搜集确凿罪证,并善于借助政权内部的进步力量予以致命打击。

扳倒储迪之河口集国民党区长储迪之思想反动,长期监视干扰工作团活动,且贪污腐化。二八工作团成员吴健在叶集工作时,向已被秘密发展为中共特别党员的广西军军官谢骙(后任霍邱县长)详细提供了储迪之的劣迹证据。谢骙上任途经河口集时,果断依法将储迪之扣押撤职,为民除了一害。

智斗何氏劣绅劣绅何秉臣(曾反攻倒算、敲诈红军家属)及其勾结的恶霸何东野,气焰嚣张。二八工作许午阳(炎)以县政府巡视员身份为掩护,部署地下联络员殷文友化装成商贩,潜入何秉臣的盐粮行。经过周密工作,成功策动内部工人石海波,获取了何秉臣制造、使用假银元的铁证。许午阳(炎)随即向县长谢骙汇报,何秉臣、何东野相继被依法扣押法办。

(三)武装剿匪保境安民

面对严重危害城西湖沿岸(尤其是万民闸一带)民众生命财产的猖獗匪患,二八工作团利用担任政警队、常备队负责人的合法身份,在积极争取县长谢骙支持后,直接组织并领导了武装剿匪行动。行动击毙匪徒数名,逮捕匪首一名,经公开审判后依法执行枪决。此举有力震慑了匪患,稳定了社会秩序,切实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饱受匪患之苦的百姓拍手称快。

回望这些惊心动魄的斗争,二八工作团卓越地将党的群众路线、统一战线策略与合法斗争手段有机融合:始终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精准选择斗争目标,避免四面树敌;巧妙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及国民党政权内部的进步力量;严格遵循法律程序搜集和呈现证据;最终以合法形式清除地方统治障碍。这不仅有效保护了人民利益,也在残酷的斗争实践中教育了群众,显著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政治威信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却又步步为营,彰显了高超的政治艺术。

四、历史贡献当代启示

二八工作团在霍邱的抗战实践历时约两年,直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才根据上级部署有序撤离。

组织建设方面。二八工作团成功实践并验证了党中央制定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国统区工作方针。在白色恐怖的严酷环境中,不仅秘密发展壮大了党的组织,更培养输送了大批经过严酷斗争考验、政治立场无比坚定的骨干力量。这为霍邱乃至整个皖西地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至关重要的组织与干部基础。这些在秘密战线上成长起来的骨干,是革命星火得以燎原的关键火种。

社会动员方面。通过卓有成效、形式多样的宣传鼓动与系统深入、扎根基层的组织建设,二八工作团成功唤醒了霍邱民众沉睡的民族意识与潜在的政治觉悟。他们构建的覆盖广泛、深入基层的抗敌组织网络,将分散的民众力量前所未有地整合到抗日救亡的历史洪流之中,显著提升了民众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抗战的主动性、自觉性。这种深度动员,将“一盘散沙”凝聚成了“铜墙铁壁”。

统战与斗争方面。二八工作团灵活而有效地运用省动委会的合法身份,成功争取并团结了谢骙这样身处国民党政权内部的进步力量;策略性地团结、教育了部分具有潜在抗日意愿的地方士绅(如李梦庚);同时,又精准、有力地打击了周涤凡、储迪之、何秉臣等顽固反动分子。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行动,有效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遏制了地方顽固势力对统一战线的破坏企图,在波谲云诡的政治环境中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大局。

五、结语

二八工作团在霍邱的抗战动员实践,深刻展现了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国民党统治区,依托省动委会这一合法平台,深入贯彻群众路线,灵活运用斗争策略,有效实现民众动员、发展壮大自身力量、开展对敌斗争的宝贵历史经验。这不仅仅是执行命令,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创造性实践。

霍邱抗战实践,作为皖西乃至整个大后方抗战动员的重要缩影,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境中动员群众的深层逻辑: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以灵活机动的策略智慧应对瞬息万变的复杂局面;以坚实严密的组织建设巩固来之不易的斗争成果。这种“接地气”、充满实践智慧的群众工作方法,是党在革命年代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历史的回响穿越时空。正如霍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塔所永恒铭记的那样,那些在抗战烽火中,由中国共产党人在霍邱大地上播撒的革命火种与深深扎下的组织根基,最终在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汇聚融合,形成了一股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磅礴伟力。研究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从中汲取那份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依靠群众、灵活斗争、开辟局面的精神力量,为我们理解党的群众工作传统、总结历史经验,乃至思考当下的基层治理与社会动员,提供着深刻而恒久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