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抗战烽火

烽火霍山擎旗手 凝聚民心御倭虏

——论霍山动委会动员组织活动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05 15:40:00 审稿:宣传教育科 作者:霍山县委史志室 李杰 浏览:508 次
【字体大小:

 一、霍山动委会的成立和发展

 安徽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是抗日战争初期国共合作背景下成立的特殊组织,其在霍山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1938年3月省动委会成立后,霍山于同年4月迅速建立县级动委会,成为皖西地区较早响应的县份之一。根据省动委会规定,各县动委会主任委员例由县长兼任;设指导员一人,由省动委会派人担任,负实际责任。霍山县动委会主任委员由当时的国民党县长黄宾一(桂系军官)兼任主任委员。第一任动委会指导员由赵敏担任。县动委会还按省动委会编制,设立组织部、宣传部、情报部、秘书室等机构。喻毅坚曾任组织部副部长,沈国高曾任情报部长,程希敏曾任秘书,总干事先后由杨汉、徐克刚(又名徐达文)等人担任,干事喻本芳、程希敏、唐虞卿。

 霍山动委会名义上由当时的国民党掌握,但实际领导权掌握在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手中。例如,第一任指导员是中共地下党员赵敏,他以县动委会指导员的公开身份,主持霍山动委会的日常工作。后继任者后文瀚、王昭铨也是中共党员。动委会成立的初期进步力量占优势,我党利用合法组织,最大化团结进步人士,发动人民群众,宣传抗日政策,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动委会发挥了很大作用,直接促进了霍山地方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面形成。

 霍山动委会成立后,开始发展基层组织网络,在有条件的区成立了区动委会,全县有3个区分会,有记载的有南乡分会由喻石樵负责,西乡分会由王梓堂负责。这些区动委会负责在本区内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和动员民众参与抗日活动。在工作团的推动下,霍山县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动委会分会。这些分会负责在乡镇范围内开展抗日宣传、动员民众参与抗日活动等工作。同时,在党组织的指导和协助下,县动委会还组织了一些群众抗敌团体:如工人抗敌协会,全县13个职工协会的男女青年大都参加了,由刘发扬负责;妇女抗敌协会,由曹步昭负责;青年抗敌协会,曾一度由沈青年负责。此外还有商民抗敌协会,教育抗敌协会等,而最广大的、最有力量的则是遍布全县的农民抗敌协会。各乡镇还成立了多种抗日救亡群众组织,如青抗(青年抗日救国会)、农抗(农民抗日救国会)、妇抗(妇女抗日救国会)、抗日剧团等。这些组织在宣传抗日思想、动员民众参与抗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至1939年,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县的动员体系。宣传部以《霍山日报》为阵地,开设“抗战专栏”,同时组建抗日剧团,深入乡村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和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激发民众抗日热情。后勤部则依托农抗会、商抗会等群众组织,负责筹集粮食、药品等物资支援前线。

 值得注意的是,霍山动委会与中共霍山县委形成紧密协作。动委会的骨干成员多为县委委员,例如县委书记喻石泉兼任县动委会组织部副部长,直接参与组织建设和干部培训。这种“党动一体”的模式,使霍山动委会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抗日统一战线核心机构。

 二、活动开展情况

 霍山动委会的活动以“动员民众、支援抗战”为核心,涵盖政治宣传、军事配合、社会动员等多个领域。省动委会成立后,先后派出数个抗日工作团驻霍指导活动进行,在霍山活动的工作团有:

 1.19工作团。负责人先后有后文瀚、杨宝树、马洪范等人,以管家渡为中心,活动在舞旗河、大化坪等地;

 2.20工作团。负责人有王昭铨、刘芳、袁开藩、王振宝等人,以千笠寺为中心,活动在漫水河、上土市、杨家河等地;其中共产党员喻本芳、陈本树、广元荣等人为本地团员。

 3.29工作团。负责人为杨般若、高奕鼎、杨延莼,活动在诸佛庵、斑竹园、黑石渡、石家河、桃源河一带,以桐城师范学生为骨干,本地团员为主,霍山籍有曹川林、周贤北、徐从富、徐守田等24人。

 4.35工作团。负责人为芦华、汤平俞、唐鹏继、程希敏(霍山籍)、程希析(霍山籍),活动在城关、三板桥、洛阳河、大河厂、但家庙等地。

 4个团总人数约100人,1939年2月在县城成立了总团,由杨宝树、高奕鼎、杨延莼、唐鹏继等先后负责。团员大多是热心抗日的进步知识青年,不少还是共产党员。

 霍山动委会在驻霍工作团的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活动,主要有:

 一是抗日救亡宣传与群众动员。动委会通过举办青年训练班、妇女识字班等形式,培养抗日骨干。1938年夏,县动委会在诸佛庵举办首期青年训练班,参训学员120余人,课程包括《论持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结业后分赴各区乡组建抗敌协会。至1939年,指导成立青年抗敌协会(青抗会)、妇女抗敌协会(妇抗会)、农民抗敌协会(农抗会)等组织,吸纳青年、妇女、农民参与抗战。会员达7000 余人。这些组织不仅开展宣传活动,还承担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等任务。

 二是开展军事支援与后勤保障活动。霍山动委会在鹿吐石铺大捷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38 年 月,日军西侵武汉,霍山成为战略要冲。动委会组织民众为守军修筑工事、运送弹药,发动抗战募粮,1939年筹集军粮2000余担、军鞋5000余双支援前线。战斗期间,青抗会、妇抗会成员组成担架队,冒炮火抢救伤员;儿童团在交通要道设岗放哨,盘查可疑人员。据战后统计,霍山民众直接参与战斗支援的人数超过 5000人,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是参与社会动员与基层治理。动委会推动成立“减租减息委员会”,在诸佛庵、大化坪等地开展试点,将地租从 50% 降至37.5%,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同时,动委会联合商会发起“抵制日货运动”,查封日货价值上万银元,并将所得款项用于购买药品支援前线。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民众的抗战决心,也改善了基层社会治理。

 三、发展沿革和历程

 霍山动委会的发展历程与安徽省动委会的整体走向密切相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初创与发展期(1938.4-1939.10)。这一时期,霍山动委会在中共领导下迅速壮大。1938年6月省动委会迁至立煌(今金寨)后,霍山成为皖西动员工作的核心区域。动委会通过工作团、训练班等形式,将动员网络延伸至乡村,抗敌协会会员数量激增。1939年1月,省动委会增设妇女工作委员会,霍山随即成立县妇女抗敌协会,组织妇女参与募捐、慰问等活动。

 2. 调整与受限期(1939.10-1941.1)。1939年10月李品仙主皖后,省动委会开始排挤共产党员,霍山动委会的活动受到限制。国民党县党部要求动委会“清理异党分子”,部分中共党员被迫转入地下。尽管如此,动委会仍通过合法渠道继续开展工作,例如以 “战地服务团”名义为新四军输送物资。

 3. 萎缩与终结期(1941.1-1942.7)。皖南事变后,国共合作陷入低谷,霍山动委会的活动基本停滞。1942年7月省动委会正式解散,霍山动委会随之终结。但其影响并未消失,许多动委会骨干转入新四军或地方游击队,继续投身抗日斗争。

 四、主要历史贡献

 1.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霍山动委会通过“党动一体”模式,将国共合作的理念深入基层。动委会成员中既有国民党左派人士,也有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这种多元合作模式为皖西地区的抗战提供了政治保障。

 2. 构建全民抗战的社会基础。动委会通过抗敌协会、训练班等形式,将分散的民众组织起来。至1939年,霍山抗敌协会会员占全县人口的 15%,形成了“人人参与抗战”的局面。这种社会动员能力,为长期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39年建立的霍山妇女织袜厂,梁秀群创刊的《新霍山日报》对抗战均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3. 直接支援前线作战。霍山动委会在鹿吐石铺大捷中的后勤支援,是战役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动委会为作战部队提供物资支持。例如,抗动委组织民众从罗田等地运回大量食盐,解决了部队的物资需求。组织发动群众筹备粮秣,为前线运送物资,准备担架和药品,确保伤员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同时通过组织民众收集情报,及时向部队传递敌情,帮助部队更好地部署防御和进攻。百姓还主动为部队做饭,提供食物。据不完全统计,战役期间霍山民众提供粮食30 万斤、民工 2000 余人,直接参战支援人数超过 5000 人。

  4. 培养革命骨干力量。动委会举办的训练班为霍山培养了大批抗日人才。例如,1938 年开展青年训练班培训,部分进步青年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后来皖西革命的中坚力量。协助中共地下党以合法名义组建抗日武装:如推动成立“霍山县人民抗日自卫军”,部分骨干加入新四军四支队。

五、综述

 安徽动员委员会在霍山的活动,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与民众动员的典型缩影。其组织架构的灵活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与中共党组织的紧密结合,使其成为皖西地区抗战的重要力量。尽管在后期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打压,但其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构建全民抗战基础、支援前线作战等方面的贡献不可磨灭。霍山动委会的历史经验表明,广泛的民众动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而国共合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

 从大的视角看,霍山动委会的活动反映出安徽抗战的独特性:在桂系主政的背景下,国共两党既合作又斗争,共同推动了地方抗战的发展。这是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实际情况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统一战线形式。这种实践为全国抗战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霍山动委会的历史,正是这一论断的生动注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