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不仅在军事战场上奋勇杀敌,还在宣传战线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宣传工作对于凝聚军心、鼓舞士气、发动群众、瓦解敌军意义重大。新四军凭借多样的宣传形式、深入的宣传内容和创新的宣传策略,在江淮大地播撒抗日火种,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宣传工作的经验和价值值得深入探究。
一、丰富多元的宣传形式
(一)文艺演出:以艺术点燃抗战激情
新四军深知文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组织了众多文艺团体深入部队和乡村,通过戏剧、歌曲、舞蹈等形式开展宣传。其中,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最为著名,他们编排了大量紧扣抗战主题的剧目。如《放下你的鞭子》这一街头剧,生动展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悲惨遭遇,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每当演出到高潮,演员们声泪俱下的表演常常引得台下观众群情激愤,高呼抗日口号,许多热血青年就是在观看演出后毅然投身新四军。剧中老汉为生活所逼,用鞭子抽打亲生女儿,青年工人挺身而出,阻挡了老汉鞭打,并慷慨陈词,启发老汉:“是谁逼你们离开了可爱的家乡?又是谁逼你们没吃没穿到处流浪?”每当这时,台下的群众总是振臂高呼:“是日本强盗!”“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坚持抗战,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愤怒的吼声,凝聚着一股巨大的力量。
1941年秋,随着新四军领导的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扩大,现代洪山戏的开创者王永泉将淮南文协编印的反映民兵抗日斗争的《三字经》,改编成清唱洪山戏,接着又把传统小唱本《刘文龙赶考》改编成《从军记》。不久,洪山戏在以半塔为中心的淮南抗日根据地16个县普及开来,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张劲夫在隶属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领导的大众剧团设洪山实验剧团。时任嘉山县委书记的汪道涵亲自指导洪山戏的剧目改编。刘少奇多次观看洪山戏的演出。
在歌曲创作与传唱方面,新四军也成绩斐然。《新四军军歌》以激昂的旋律和坚定的歌词,唱出了新四军将士的使命与担当,成为凝聚军心的精神号角。“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战士们高唱着这首歌奔赴战场,士气大振。同时,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抗战歌曲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像根据苏北民谣改编的抗日歌曲,用百姓熟悉的曲调融入抗日内容,使群众在日常哼唱中接受抗日思想。新四军在皖南时期,许多优秀的卓有才华的音乐工作者汇集于此,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其中代表作有,任光的《别了,皖南》(袁国平词),何士德的《新四军军歌》(陈毅原词、集体改词)与《繁昌之战》,钟袁平的《月夜》(赖少其词)等。作品刻画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奔赴战场,为人民为国家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
(二)报刊发行:传播抗战声音的舆论阵地
新四军创办了多种报刊杂志,作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报道抗战形势和军民英勇事迹的重要平台。《抗敌报》是新四军的机关报,它及时传达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深入分析国内外抗战形势,为部队和群众提供了权威的信息来源。例如,在百团大战期间,《抗敌报》持续跟踪报道战役进展,详细介绍八路军在各个战场的英勇作战情况,极大地鼓舞了新四军将士和广大群众的抗战信心。
除了综合性报刊,新四军还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创办了专业性刊物。《抗敌》杂志侧重于军事理论探讨和战略分析,为部队指挥员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江淮文化》则聚焦文化领域,鼓励文化界人士以笔为枪,创作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推动了抗战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大别山红色革命发源地金家寨,在中共地下党的掌控之下的进步报纸《大别山日报》,办报方针明确,成为抗日军民的舆论阵地。1939年初,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来到金家寨,当面批评廖磊长期拖欠新四军军费的错误,这是一件轰动山城的特大新闻。苏鋐派王丙南进行采访,在《大别山日报》上头版发了这一消息。六安、立煌、霍山等县县长勾结走私,贩卖鸦片,贪污受贿,《大别山日报》对此也作了真实的揭露,轰动山城。这些报刊通过发行网络,深入到部队基层、乡村城镇,成为传播抗战声音的重要渠道。
(三)口头宣传:贴近群众的抗战动员
新四军宣传员们深入乡村、集市,通过演讲、说书、讲故事等口头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抗日道理。在苏北的一个村庄,宣传员小李利用农闲时间,召集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生动地讲述平型关大捷的故事。他绘声绘色地描述八路军战士们如何在险要地形设伏,如何与日军展开激烈拼杀,最终取得辉煌胜利。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对八路军的英勇事迹赞叹不已,同时也对抗战胜利充满了信心。
此外,新四军还利用标语、口号和张贴漫画进行宣传。在交通要道、村庄墙壁上,随处可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家乡,抗战到底”等醒目标语。这些简洁有力的标语,以最直观的方式向群众传递抗战信息,营造了浓厚的抗日氛围。在一次反“扫荡”行动前,新四军在各个村庄张贴了大量标语,提醒群众做好防范准备,同时激发他们的抗日斗志。
二、全面深入的宣传内容
(一)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引领抗战方向
新四军始终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广大群众了解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在宣传中,强调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呼吁各阶层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在一次群众集会上,新四军宣传干部详细讲解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出只有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不分党派、不分阶层,才能形成强大的抗日力量,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群众深刻认识到团结抗战的意义,纷纷表示要积极支持新四军,为抗战贡献力量。
进入寿东南地区的中共地方组织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既要对付日、伪的“扫荡”,又要防范桂顽的“清剿”。在这种异常复杂的情况下,共产党和人民武装毅然开创抗日根据地。他们的办法是,坚持各党各派各阶层各抗日军队团结一致抗日的方针,维护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扩大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政治影响,提高民众的抗日情绪,军政委员会指挥人民武装积极打击日伪。首先争取了联庄会会长董吉三,使他不仅命令联庄会武装不再与中共对立,而且动员其子董善云参加了新四军。六月九日寿县游击大队长杨守先偕韩明志、董善云乘杨公庙逢集的机会,一举击毙日军二人,翻译一人,缴枪一支。七月六日,军政委员会发动群众,破坏了白桥湾至下塘集之间的公路,割除电话线数百斤。日军为了加强守卫能力,强拉民夫,滋伐树木,在杨公庙以东的东圩子挖水沟、修炮楼。杨效椿派杨守先率领董善云等九人是化装成民工,击毙了监工的十一个日寇,缴获机枪一挺,步枪五支,一百多个民工也乘机罢工回家。
(二)传播抗战形势:增强抗战信心
及时、准确地传播抗战形势是新四军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报刊、演讲等方式,向部队和群众通报国内外战场的最新动态,让大家了解抗战的整体局势。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新四军迅速通过《抗敌报》等媒体,分析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抗战的积极作用。指出日本在国际上的孤立处境,增强了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同时,也如实报道日军的侵略暴行,激发群众的仇恨和反抗意识。例如,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惨烈真相,让群众深刻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质,进一步坚定了抗日决心。
(三)弘扬英雄事迹:激发战斗精神
新四军注重挖掘和宣传部队内外的英雄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军民的战斗精神。在部队内部,宣传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如在车桥战役中,新四军战士王老虎带领突击小组,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冲锋,为战役胜利立下赫赫战功。新四军通过召开表彰大会、在报刊上刊登事迹等方式,对王老虎等英雄进行广泛宣传,激励更多战士英勇作战。
在群众中,也积极宣传抗日模范的事迹。苏北地区的一位普通农民张大爷,在日军“扫荡”时,不顾个人安危,掩护了多名新四军伤员。他的事迹被新四军宣传后,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群众纷纷以他为榜样,主动为新四军提供帮助,形成了军民鱼水情深、共同抗日的良好局面。
(四)开展文化教育:提升民众素质
新四军在宣传工作中,还注重开展文化教育,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在根据地内,开办了大量的识字班、夜校等,组织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在识字教学中,融入抗日内容,如教群众认识“抗”“日”“救”“国”等字时,讲解其含义和抗战的关系。通过文化教育,不仅提高了群众的文化水平,还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抗日观念。同时,新四军还组织文化界人士开展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推动了根据地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文化支撑。
三、灵活创新的宣传策略
(一)针对不同受众:精准宣传
新四军根据部队战士、根据地群众、敌占区民众以及敌军等不同受众群体,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
对于部队战士,侧重于军事战略、战斗精神和纪律教育的宣传。通过开展军事讲座、战前动员等活动,提高战士的军事素养和战斗意志。在一次战役前夕,新四军组织了军事专家为战士们讲解作战计划和战术要点,同时进行了激情澎湃的战前动员,激发了战士们的战斗热情。
对于根据地群众,宣传内容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强调抗战与他们切身利益的关系。通过宣传减租减息政策、根据地建设成果等,让群众感受到新四军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队伍,从而积极支持抗战。在苏中根据地,新四军宣传队深入乡村,向群众宣传减租减息政策,帮助农民减轻了负担,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群众纷纷踊跃参军、支前。
针对敌占区民众,主要通过秘密宣传和地下党组织的活动,传播抗日思想,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利用各种关系,向敌占区散发抗日传单、张贴标语,让敌占区民众了解抗战形势和新四军的抗日主张。在南京敌占区,地下党组织通过巧妙的方式,将抗日传单散发到街头巷尾,让日军的统治区也响起了抗日的声音。
对于敌军,采取政治瓦解的宣传策略。通过释放俘虏、散发日文宣传品等方式,宣传新四军的优待俘虏政策和反法西斯思想。在一次战斗后,新四军释放了一批日军俘虏,并给他们发放了宣传册和慰问品。这些俘虏回到日军部队后,讲述了新四军的优待情况,对日军士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后来成为反战同盟的成员,为瓦解敌军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利用多种渠道:广泛传播
新四军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宣传工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网络。除了上述提到的文艺演出、报刊发行、口头宣传等主要渠道外,还积极利用广播、电影等新兴媒体。新四军建立了自己的广播电台,定期播放抗战新闻、抗日歌曲、英雄事迹等内容。通过广播,将抗日声音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即使在偏远的乡村,群众也能通过简陋的收音机收听新四军的广播节目,了解抗战动态。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宣传形式,也受到新四军的重视。在根据地内,组织放映抗日题材的电影,如《八百壮士》等。电影以其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情节,吸引了大量群众观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同时,新四军还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和集会,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在春节、庙会等场合,组织文艺演出、举办展览等,将抗日宣传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使宣传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三)培养宣传人才:夯实宣传基础
为了做好宣传工作,新四军注重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宣传人才。在部队内部,挑选具有文化素养、口才好、政治觉悟高的战士充实到宣传队伍中。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提高宣传人员的业务水平。在一次宣传干部培训班上,邀请了文化界知名人士和资深宣传工作者,为学员们讲授新闻写作、文艺创作、演讲技巧等知识,使宣传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
此外,还积极吸收地方文化界人士和进步青年加入宣传队伍。这些人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创新思维,为新四军宣传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苏中地区,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在新四军的感召下,加入了宣传队。他们带来了新的文艺形式和宣传理念,创作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宣传作品,深受群众喜爱。
四、成效与启示
(一)宣传攻势下抗日力量的凝聚与根据地建设
伴随着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政治工作也积极地开展起来,地方党政干部和部队指战员,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到处向 群众宣传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揭露国民党 顽固派投降反共的罪行。寿县籍的共产党员利用社会关系,争取 一切同情分子和爱国人士站到民族革命的大旗下来。军政委员会 还采取召开参议会和上层分子座谈会的形式,反复宣传党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共商创建抗日根据地。
共产党和新四军以最坦率、最诚恳、最亲切的态度,甚至以 流血牺牲的代价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深教育和感动了各 界人士。很多地方上和伪军中的爱国者积极投入伟大的民族解放 战争中去。对于敌占区的伪乡、保长,共产党进行耐心的劝告和 说服,争取多数,打击极少数,发展两面政权。在对日、伪作战中,共产党人坚决执行党的优待俘虏政策,认真做好战俘的转化工作。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凝聚了广大军民的抗日力量,使党的抗日主张深入人心,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宣传工作也为新四军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扩大了部队规模,巩固了根据地建设。同时,对瓦解敌军、分化敌人阵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新四军宣传工作的当代启示与价值传承
回顾新四军的宣传工作实践,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在面临重大挑战和困难时,宣传工作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凝聚全社会的力量。要注重宣传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贴近群众生活,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引导作用,树立榜样,弘扬正能量,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宣传工作,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不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新四军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