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大讲堂

大别山上红旗飘 ——浅析安徽红色区域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1-12-31 15:49:56 作者:姚敏 浏览:13331 次
【字体大小:

 

 内容提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位于大别山腹地、安徽省西部的霍山县,坚持党的领导,发动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成为皖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本文简要介绍了霍山作为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的起源和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的意义和影响,以霍山的革命史阐释了霍山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为大别山区28年红旗不倒做出的贡献,同时铸就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

 关键词:安徽红色区域中心 霍山革命根据地形成 发展

 

  大别山纵横380公里,跨越安徽、湖北、河南三个省,东瞰南京,西扼武汉,地理位置独特,战略地位显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建立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为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饱含深情地夸赞鄂豫皖苏区“二十八年红旗不倒”。而位于大别山腹地、安徽省西部的霍山县,正是大别山区36个县的杰出代表,这里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是皖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霍山成为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

 一、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形成的基础

 一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早,人民群众基础好。

 霍山人民历来充满斗争精神,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荣传统,20世纪初震惊全国的反清“张正金教案”就发生在霍山。1920年,霍山县燕子河(今属金寨)燕溪小学校长徐狩西组织本校教师刘长青、刘锡凡、郑其代、李德甫、敖发德、杜小木等7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系统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后来,还吸收刘仁辅、徐育三等20多名校外进步知识分子参加。位于霍山城关的第一高等小学、女子高等小学和霍山劝学所的赵辅仁、黄楚三等教职工组织成立新文化学社,将“马克思学说列宁小史编入正课”,这在安徽省也是首创。他们不仅向学生们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向周边群众讲述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和广大劳动人民贫困的原因,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1921年,霍山第二高小进步教师郑普燕在黄栗杪创办新衡书店,售卖《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22年,被聘为霍山第二高等小学校长的徐狩西在黄栗杪创办进步刊物《醒狮》,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人民群众看清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丑恶。1924年,霍山县西镇伍淑和与何云祥、何国耀等人在黄栗杪组织成立“圣人会”,传播马克思主义。1925年,徐育三等人又在霍山县第二高等小学成立平民共觉社和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系统全面地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持续不断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让霍山的人民群众开始觉醒,逐渐接受了新思想,积极投身革命。

 二是霍山县党组织成立的早,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早在1921年,在安庆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读书的霍山学生舒传贤就参与组建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1924年春,在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简称省立二农)的霍山学生王燮受高语罕指派回到霍山开展秘密建党工作。同年夏季,在安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伍淑和,利用暑假回乡的机会,秘密发展党员。1926年从日本留学回国的舒传贤回到家乡发展党员,并分区建立党小组。1927年9、10月,霍山县建立了多个党支部,分别有舒传贤担任支部书记的霍山党支部(又称舒家庙支部)、刘仁辅担任支部书记的霍山西镇党支部、徐育三担任书记的漫水河支部(又称霍<山>英<山>边区党支部)。1928年9月,霍山县成立中共霍山特别支部,受中共六安特别区委领导。1929年1月,霍山县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共霍山县第一届委员会,隶属安徽省临委领导,下设东北、西镇、南乡3个区委和西乡、城关两个特支。至此,霍山县建立了统一、健全的党组织,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大大增强,为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三是霍山县早期党员干部多,党的组织号召力强。

 据安庆党史部门考证,早在1923年安徽省第一个城市支部——中共安庆支部成立时,霍山县舒传贤即是该支部重要成员。1924年,在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读书的王燮、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伍淑和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回到家乡发展了刘仁辅、徐育三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党中央的部署,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霍山在外地读书的一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纷纷从城市回到霍山,他们像种子一样播撒在霍山城乡各地,大大推动了霍山的革命进程。

 1927年春末,舒传贤回到家乡后,发展了戴克杰、广燕申、舒圣仓、余东平、程贤德、倪大让、朱雅清、朱体仁、姚万彬等十多个进步知识青年加入共产党组织。1927年秋,喻石泉在管驾渡、舞旗河、大化坪一带,伍淑和、徐育三在西镇一带,戴汝成在麻埠、桑树冲一带,刘淠西在诸佛庵、黑石渡一带,都先后秘密建立了党组织,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1927年底,全县已有共产党员38人(不完全统计)。1928年9月,据安徽省临委《安徽干部一览表》统计,全省党的干部有87人,其中霍山籍舒传贤、朱雅清、姚万彬、刘沛西、徐育三等计18人,占20%。他们都是霍山革命斗争的骨干,是建立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的中坚力量。

 二、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中共霍山县委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在安徽革命斗争史上创下了四项第一,使霍山成为皖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9年5月,共产党员刘淠西、朱体仁组织发动了安徽第一次民团兵变——诸佛庵民团起义,拉开了六霍起义的序幕,为大规模的农民暴动进行了演习。1929年11月 19日,为响应六安独山暴动,在六安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和霍山县委书记喻石泉的领导下,霍山县委成功地举行了西镇暴动,接着又发动了桃源河暴动、诸佛庵新店河暴动、大化坪舞旗河暴动、东北乡暴动、头陀河暴动、包家河暴动等近20起农民武装暴动。这些暴动是六霍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5个月的农民大暴动,霍山赤区向东发展到六安两河口一带,并影响到舒城,向西发展到诸佛庵、流波䃥(今属金寨),向西南发展到潜山县水吼岭。

 1930年1月, 六安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在霍山流波䃥组建了安徽第一支正规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创建、巩固皖西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930年4月12日,红33师攻克霍山县城的当天,成立了霍山县首届苏维埃政府,这也是安徽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4月底,全县各区乡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霍山全县赤化,境内所有城镇、村庄、山岗无一处不插遍红旗,霍山成为安徽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全境赤化县。霍山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豪绅惊恐万状,纷纷逃到安庆、六安等地,他们上书蒋介石,反映霍山的革命状况,称“县府、省府均束手无策,坐视全霍沦亡”。

 县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领导人民先后进行了三次土改,并进行了武装、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下设土地、裁判、经济、肃反、粮食、文化、赤卫等委员会和政治保卫局、革命法庭,各项建设蓬勃发展,土地方面,设立了“红军公田”制度,没收了豪绅、地方和反革命分子的土地,让近20万人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新生政权。文化方面,县委办有机关报——《雪花报》,全县100多个乡都办有列宁小学,掀起了人工群众学习文化的高潮。卫生方面,县苏维埃办有红军医院和赤光药社。经济方面废除了原先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累进税,办起了经济合作社,活跃了贸易,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苏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霍山成为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

 1931年2月23 日,中共安徽省委向中共中央报告称:“全省规定四个中心县,红色区域以霍山为中心县,白色区域以安庆、合肥、屯溪三县作中心。” 由此,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正式形成。

 三、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的意义和影响

 1、建立了一块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为党在大别山区革命斗争提供的有力的支持,为鄂豫皖苏区“二十八年红旗不倒”贡献了力量,这里成为红军的故事,将军的摇篮。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坚信共产党是自己的救星,红军是自己的队伍。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支援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发动与组织群众,发展便衣队,配合红二十八军英勇作战,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剿”,使鄂豫皖边区的革命烈火始终熊熊燃烧,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

 2、推动了周边地区革命事业的发展。

 霍山地处皖西中心,是六安、舒城、潜山、英山、商城、罗田等县的结合部,霍山全境的赤化对周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霍山农民暴动取得胜利后,六安中心县委就把霍山作为建立皖西根据地的中心,1930年4月召开了六县联席会议,在决议中明确指出:“霍山西镇区应向英山、罗田两县境内发展;霍山东区应向六安鸟观嘴、东西溪一带发展;霍山南区应向舒城境内发展;霍山孙家店(畈)近郊应向潜山境内发展。”霍山赤区向四周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周边地区革命斗争的开展。先后支持了六安独山暴动、潜山请水寨暴动,推动了英山革命斗争。

 3、为大别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霍山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他们积极参加新四军,霍山马家河、团山等便衣队成为新四军四支队手枪团的骨干力量。省动委会在霍山山王河、与儿街等地收编80余人,组建成“抗日人民自卫军”的一个大队,朱世昌任大队长,汪道涵任教导员,后开赴皖东编入新四军四支队。同时,霍山人民还在物质上大力支持新四军,筹集了大批军粮和猪肉交给新四军七师李志明旅,有力地支援了新四军对日作战。霍山地方抗日武装、人民群众还积极支援正规部队对日作战,参加了秦冲阻击战、半边冲之战、鹿吐石铺大捷。仅鹿吐石铺一役就毙敌1370 余人,成为安徽抗日战争时期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粉碎了日军取道霍山西侵武汉的图谋,打出了士气,振奋了民心。

 解放战争时期,霍山人民支援了中原突围,迎来了刘邓大军。1946年7月,中原解放军第一纵队第一旅(旅长皮定钧,简称“皮旅”)突围进入霍山,霍山人民群众支援皮旅在霍山清风岭、磨子潭两战两捷,使皮旅胜利完成了千里突围的战略任务,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9月3日,刘邓大军三纵七旅19团从独山经小七畈直入霍山县城,霍山人民欢欣鼓舞,夹道欢迎,老区人民用热情让刘邓大军在霍山“站住脚、扎下跟”。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革命战争年代,霍山人民怀着对党的忠诚和必胜的信念,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巨大代价,作出了重大牺牲,霍山有5万多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霍山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建成了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同时铸就了光辉的“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

 

 

  作者单位及职务:

   姚敏,中共六安市霍山县委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原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