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大讲堂

红一军的突出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2022-06-02 08:19:56 审稿:市委史志室 作者:苏明波 浏览:9934 次
【字体大小:

【摘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是诞生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是鄂豫皖边区第一支实现统一指挥的红军,是红方面军的主要源头。六安是红一军的主要发源地,初建时所辖的3个师、1个独立旅中,有2个师、1个旅是在六安境内组建。红一军的组建统一了鄂豫皖边区的军事指挥,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红一军完成改编后,先后在皖西和鄂豫边实行进攻作战,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次大“围剿”,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红一军作战勇猛、战术灵活,形成了鄂豫皖红军的战斗作风,丰富和发展了红军的战略战术。

【关键词】红一军;鄂豫皖根据地;历史贡献;红军战略战术

 

1930年4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在黄安箭厂河成立,至5月23日红一军的3个师全部改编完成,这标志着鄂豫皖边区革命武装力量实现统一指挥的开始。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成立90周年,在纪念红一军成立90周年之际,全面、客观地论述红一军在鄂豫皖根据地巩固和发展中的突出历史贡献,透析其在丰富红军战略战术的开创性贡献,很有必要。

一、红一军的组建统一了鄂豫皖边区的军事指挥

红一军的组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导下进行的。1930年春,随着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先后成立,鄂豫皖边区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已初具规模。此时的3支红军部队,其番号虽然都归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之下,但第十一军没有军部,3支红军之间亦无隶属关系,难以统一指挥,阻碍了根据地和红军的进一步发展。在鄂豫皖边区革命斗争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央作出组建鄂豫皖边特委和红一军的重要决策,并且派郭述申、许继慎、曹大骏、熊受暄等人来担任党和红军的领导人,加强对鄂豫皖边区革命的直接领导。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给湖北省委、河南省委、六安中心县委的指示信,决定将湖北的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罗田、应山(后又决定增加黄冈、安陆),河南省的商城、光山、固始、潢川(后又决定增加罗山),安徽省的六安、霍山、英山、霍邱、寿县、颍上、合肥等县,划为鄂豫皖边特别区,建立鄂豫皖边特委。3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给鄂豫皖边特委并转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的指示信,决定将“三个师编成第一军,并且加紧执行扩大第一军的策略”[1],明确提出其军事工作的任务和策略路线,并指定了红一军前委、军部、各师的主要领导人及其组织隶属关系。

红一军的组建与改编是分三次完成的。4月10日,鄂豫皖特委书记郭述申在黄安县箭厂河主持召开鄂豫皖边特委和红军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关于组建红一军的指示,宣布成立红一军前敌委员会,曹大骏任书记,讨论和通过了红军改编的决议。会后,组成红一军军部,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军部下设政治部、参谋处、军需处、军械局和直属医院、教导队。红三十一师改编为红一军第一师,徐向前兼任师长,戴克敏任政委,下辖5个大队800多人。红一军组建之时,红三十二师、三十三师正在皖西活动前委于4月中旬决定由许继慎、曹大骏率军部前往商南和皖西完成改编任务,徐向前率第一师留鄂东北。5月中旬,红一军军部与红三十二师在南溪会合,将三十二师改编为红一军第二师,漆德玮任师长,王培吾任政委,下辖4个团600多人。同时以红三十二师一部和当地游击队300多人组建为红一军独立旅,廖业祺为旅长,留守豫东南根据地。军部则率第二师东进皖西。5月23日,红一军前委在流波䃥召开六安中心县委和红一军第二师、三十三师师委联席会议,决定以第二师一部与红三十三师合编为红一军第三师,周维炯任师长,姜镜堂任政委,下辖2个团300多人。至此,鄂豫皖边区的3支红军统一整编完毕,全军2100余人,直属中央军委指挥。红一军初建时3个师1个独立旅,源自皖西的部队有二师、三师和独立旅3支部队,人数达到1200余人,占到红一军总人数的60%。

红一军的组建,将3支分散的红军部队统一指挥起来,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统一的关键一环。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红一军、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使大别山区域工农武装割据成为现实。

 

二、红一军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红一军自组建到1931年1月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前后历时9个月时间,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红一军实施进攻作战巩固了刚刚建立的鄂豫皖根据地

红一军成立之后,前委遵照中央军委指示的发展方向,决定第一师向平汉线南段出击,军部指挥第二、三师东征皖西,扩大游击范围。6月,红一军第二、三师向六安、霍山西部地区反动据点进攻,接连收复流波䃥、麻埠、独山、两河口等地,接着东渡淠河第三次打下霍山县城,恢复了六霍起义后皖西根据地的基本区域。此后,敌新编第五旅进行反扑霍山,红军迎头痛击,共毙、俘敌副旅长以下700余人。7月13日,第二、三师在英山县狮子坳全歼韩杰旅1000余人,乘胜占领英山县城。英山县城解放后,第二、三师又奔袭罗田。从6月到7月,第二、三师在军部率领下东征皖西和鄂皖边,先后解放霍山、英山、罗田3座县城,歼敌3000余人第二师发展到1200余人枪,第三师发展到600余人枪,并且装备了迫击炮和机关枪等重型武器。同时,第一师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向平汉线南段实施突击作战,取得了“三战三捷三扩编”的胜利。6月11日晚,红一师向平汉线南段首战出击,夜袭杨家寨车站,歼敌2个连,战后在夏店进行首次扩编,由800余人扩大到1200余人6月29日,第一师在杨平口东北消灭敌人一个团,毙俘敌1000余人,接着进行第二次扩编,全师兵力达1500余人7月29日,第一师清晨突袭花园,全歼蒋嫡系1个团,毙俘敌1400余人,缴获重机枪8挺、迫击炮5门、长短枪800余支战后进行了第三次扩编,全师组成2个步兵团、1个机炮混成团共3000余人。8月22日,军部率领第二、三师与第一师在四姑墩会合,再歼敌2个多团。

6月至8月,红一军抓住新军阀大混战的有利时机,分东西两线积极开展进攻作战,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重大胜利,歼敌7000余人。红一军采取边作战、边整训、边补充的方法,战斗力不断提高,部队人数由改编时的2100余人发展到5000余人[2]。随着红一军进攻作战的胜利,失陷的根据地得到恢复,各地党组织和政权组织积极发展。鄂豫边区的黄安、麻城、黄陂、商城、光山、罗山、潢川等县党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并新成立了中共陂孝北县委、县临时苏维埃政府,商固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光山县成了6个区苏维埃政府;六安中心县委领导下的皖西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拥有2座县城——霍山、英山,4个县级工农政权——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六安、潜山、英山县革命委员会,红色区域进一步向南发展,与红八军第四、五纵队活动的蕲黄广红色区域相呼应[3]

2、正确抵制“左”倾冒险错误,使鄂豫皖根据地避免遭受更大损失

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决议,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错误在党中央占了统治地位[4]。中央军委给予鄂豫皖边区的任务是迅速发动武汉周围地方起义,配合以“武汉为中心的一省与数省革命暴动首先胜利”,要求红一军在八一前扩大到3万人,发展方向是切断平汉路,联合红二军和红六军“打到武汉去”。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一支枪也要集中到红军中去”的指示中共鄂豫皖边特委、京汉区特委和红一军前委及同级工会、共青团领导机关9月初合并为京汉特别行动委员会,组成红色补充军,成立了鄂豫边区红色补充军总部[5]。同时,将各县、区游击队集中起来,扩大为正规红军。9月18日,边特委根据党中央提出“组织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的策略任务,决定“组织黄陂、潢川、宋埠为中心的全区总暴动,以促进与巩固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的胜利”[6]在此之前,皖西成立了六霍总暴动指挥部,制定了总暴动计划,将地方红军和游击队扩大为正规红军,先后组建了中央独立第一师3000余人、中央独立第二师约700人、六霍赤卫师约四五千人。“左”倾冒险错误的贯彻给鄂豫皖边区党、红军和根据地带来了严重危害。9月中下旬,红一军北上广水、信阳,均未达到作战目的,部队还遭到不少伤亡。六安中心县委领导新组建的独立一师、二师和六霍赤卫师苦战月余,未能保卫根据地,到10月初皖西苏区“几乎完全塌台,军事上只留很少部分”[7]

在贯彻“左”倾冒险错误过程中,红一军逐渐认识到切断平汉线的冒险任务难以实现,远离根据地得不到支援难以立足,在外线作战中开始转变方针,开始注重地方武装和政权建设。红一军前委鉴于在平汉路沿线继续活动不利,在占领正阳以南陡沟镇之后,就帮助当地组建游击队,同时抽出干部下乡,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开展了打土豪、分钱粮的斗争,赤化了40多个村庄。红一军于10月初返回光山、潢川。10月7日,第一师强攻潢川县城未克,向西于16日攻克罗山县城,成立了罗山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第二、三师于10月6日占领光山县城,中共光山县委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了县工会和儿童团。从9月开始,红一军在平汉线往返转战于敌占区,歼灭不少反动武装,而且每到一地都帮助地方党组织开展宣传工作,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扩大地方武装,开仓分粮,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10月中旬,红一军在光山县城召开全军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对部队进行统一整编。第一师由三个团合并为第一、三团,第二、三师合编为第二师,辖第四、六团,同时从第一、二师各抽调五个连对调混编,各级干部也进行了调整。红一军前委应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的要求,将军属独立旅、黄麻补充营同中央独立一师(欠第五团)合编为红一军第三师,师长肖方,全师约1000人,配合皖西地方党组织和武装恢复根据地。红一军整编后,共辖3个师和1个随营学校,共6000余人。

1930年9月24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但由于红一军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时,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还未传达到鄂豫皖边区,因此在检査前委工作时仍以是否坚决执行“立三路线”为尺度,使错误的批评占了上风。但“左”倾冒险错误脱离客观实际,急于求成,从一开始推行就遭到鄂豫皖根据地和红一军领导人的怀疑抵制和反对。红一军虽然是按照“左”倾冒险计划集中兵力向平汉线出击,但也没有完全按照“切断平汉线,切断长江,以进逼武汉”的指示去办,特别是在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前委适时地改变了攻打城市的计划,主动撤出平汉线,返回根据地,这种行动的本身就是对“左”倾冒险计划的抵制。正如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所说的:“我军三次出击平汉路,积极向外发展,虽取得不少胜利,但不能说没有受左倾路线的影响。那个时候,我们水平不高,不懂得什么路线斗争中央的指示发下来,总的是要执行的。实在行不通的事,如打武汉,不就是了,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抵制[8]。根据地和红军的领导人在讨论时认为, “一支枪也要集中到红军中去”的法势必给地方造成不良的影响根据地巩固人民群众离不开地方武装,红军作战离不开地方武装的支援配合 [9]

10月18日,中共中央给鄂豫皖边特委发出指示信,说明目前全国还没有“直接武装暴动的形势”,指出根据地党组织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根据地的发展”,“加强红军,固红军”,进一步建设苏维埃政权,深入土地革命,纠正对中农不正确的态度和在经济政策上“实行过早的办法”。指示中还对红军的发展方向,统一各个根据地的领导和统一整编红军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并纠正了红一军过去直属中央指挥的决定,改为“一切直接集中于特委指挥之下,从而使红军作战与地方工作协同一致[10]11月底,中共中央派曾中生来到鄂豫皖根据地担任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进一步纠正“左”倾冒险错误各项政策,使根据地和红军又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3.红一军打破第一次“围剿”,胜利地保卫了鄂豫皖根据地

1930年冬,蒋介石全国的革命根据地实施第一次“围剿”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围剿”由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负责。这时,由于皖西根据地几乎完全实现,故敌人将“围剿”的重点放在鄂豫边根据地,“围剿”的兵力达8个师又3个旅近10万

红一军在未査明敌人“围剿”的企图和部署之前,仍依照长江局的指示,于11月上旬率第一、二师南下,准备向长江沿岸发展,打通与红十五军的联系。南下途中,先后在姚家集、黄安、谢店、新洲打了4仗,意外打乱了敌人“围剿”的部署,为反“围剿”赢得了准备时间。12月1日红一军东移旦店休整,传达了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考虑到向东深入沿江一带的白区不利于机动作战,而皖西根据地大部被敌侵占两个月之久,商南形势危急,前委改变了向长江沿岸发展的计划,转向皖西、商南作战。

敌人对鄂豫边根据地大举“围剿”之时,红一军已挺进商南、皖西,鄂豫边区无主力红军,形势十分危急。在此情况下,曾中生召开原边特委、红一军前委(留后方者)和临近各县县委负责人的紧急会议,撤销了京汉行动委员会,成立了鄂豫皖临时特委、军委和临时特区苏维埃政府,以集中统一对反“围剿”的领导和指挥。12月9日,南线之敌徐源泉第四十四师开始以黄安、七里界为中心进行合围。恰在这时,红十五军在军长蔡熙、政治委员陈奇率下转至黄麻地界,临时特委遂以红十五军为主力配合地方武装反击敌人。16日,红十五军突破河口镇,迫使南线之敌转入守势。12月27日,北线之敌吉鸿昌第三师、张印相第三十一师进犯七里坪,红十五军在阻击后有计划地撤离,决定东转外线,求得与红一军会合,打破“围剿”。

红一军主力在皖西军民的配合下,反“围剿”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12月6日,第一、二师在东进途中与在商南活动的第三师会合。14日,奔袭金家寨,歼1000余人。随后乘胜东进,攻占麻埠、独山青山店、苏家埠、韩摆渡,兵分两路包围六安县城。攻城战斗中,第一师师长刘英负伤,副军长徐向前代理师长。军部鉴于攻城作战不利,加之敌援兵赶至,下令撤围向南转移。至西河口后,第一师逼近霍山,第二师一部克叶家集,皖西根据地大部收复。见六安一度被围,霍山告急,急令1个师又3个旅向红军进行合围。红一军前委正确判断敌人意图,将主力集中麻埠地区,待机打破敌人“围剿”12月29日,敌第四十六师分左、中、右三路向麻埠进犯,而进占金家寨、叶家集之敌未敢冒进配合。军部决定采取集中主力,于运动中击破敌分路进攻。30日,红一军第一、三、四团在东香火岭、同兴寺全歼敌中路军;接着,第九团在西香火岭将敌右路军击溃,至石婆店与第六团前后夹击,将其全歼;随后,敌左路军在麻埠外围也被第一团、军部直属队和赤卫队击溃。东西香火岭战斗是打破敌在皖西“围剿”计划的关键一仗,红一军一天时间内歼敌3个团、溃敌3个团,毙、俘敌团长以下官兵3000余人,缴获长短枪1700余支、迫击炮数门和电台1部。此次战斗给敌第四十六师以毁灭性打击,其残部退守六安、霍山城,金家寨、叶家集之敌退回商城、固始不敢复出。1930年1月14日,军部率领第一、二师在商城四姑墩地区再歼敌1个团。从1930年12月到1931年1月,红一军、红十五军和地方武装、群众武装,经过1个多月英勇顽强的战斗,毙俘敌5000余人,缴枪近3000支,使敌人的第一次“围剿”计划破产

四姑墩战斗后,红一军向商南转移,在长竹园与红十五军会师。随后,两支红军开往麻城福田河,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全军12500余人。根据党中央指示,红四军由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直接领导,从而改变了军队脱离地方党委领导的不正常状况。红四军的组成,使两支红军部队统一起来,加强了领导,壮大了力量,这就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三、红一军奠定了鄂豫皖红军的作战风格,丰富了红军战略战术

1.红一军奠定了鄂豫皖红军的作战风格

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将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概括为五个字:狠、硬、快、猛、活[11]。这种战斗作风是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实践中产生的,而正是红一军奠定了鄂豫皖红军的战斗作风。红一军成立以后,即长期处于连续作战状态,3次出击平汉线、2次东征皖西,先后取得了杨平口战斗、花园战斗、英山战斗、金家寨战斗、东西香火岭战斗等重大胜利。这些胜利的取得与红一军将士的英勇作战密不可分。红一军作战时红军将领靠前指挥、身先士卒,只要枪声一响,指挥员高呼“同志们,跟我来”,战士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直至消灭敌人。据《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烈士名录》中统计,9个月中红一军作战牺牲的团级以上军政干部就有40多人。这种作战风格延续到红四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成为了鄂豫皖红军的优良传统,在后来的历次战役战斗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2、红一军丰富和发展了红军的战略战术

一是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发展和转变。红一军组建后,抓住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进攻作战。红一军集中主力,能够更有力地打击敌人,经常在战斗中一次性歼敌正规军12个团。红军的战术素养明显提高,由开始的小规模袭击、伏击,发展到主动调动较大股敌人于运动中加以歼灭,或是以全歼为目的对驻扎之较大股敌人实施突然攻击。英山战斗攻据点打援兵相结合,杨平口战斗是诱敌前来中伏,花园战斗是清晨夜袭,四姑墩战斗是迂回包抄,实现了红军战术游击战向运动战的重要发展。第一次反围剿斗争,鄂豫皖红军的作战形式已经转变为以运动战为主,东西香火岭战斗正是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12]

注重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并重。杨平口战斗中,残敌据守有利地形,第一师加紧包围火线喊话,高喊“穷人不打穷人”“交枪发路费回家”口号[13],最终敌人在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全部缴械投降。花园战斗中,对负隅顽抗的残敌避免强攻硬打,巧妙地采取政治攻势和准备火攻相结合,迫使敌军瓦解,缴械投降,使红军以很小伤亡拿下敌人据守地点。在鄂豫皖红军此后的战役战斗中,政治攻势结合军事打击的方式屡试不爽,尤其是在红四方面军开展的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进攻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重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红一军进攻作战前,根据地内开展了热烈的拥军支前活动,苏维埃政府专门成立扩大红军委员会,动员数千名新战士到部队中,组织运输队、洗衣队、做鞋队,捐献大批慰劳品,支援和鼓舞了红军的作战。红一军在战斗中也得到了地方武装和群众的积极支持。第一师在首次出击平汉线地方党组织及时提供敌情,地方武装和群众大力支援,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在东西香火岭战斗中,六安中心县委领导的游击队、赤卫队沿途袭扰和钳制敌军,红军反攻时主动配合夹击,对战斗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展人民战争也是鄂豫皖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关键当敌人围剿根据地时,鄂豫皖临时特委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在游击队和群众武装的日夜袭扰下,数万敌军陷汪洋大海。皖西地区赤卫队和游击队的积极活动,也有力支援了主力红军的作战,最终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完全胜利,显示了人民群众游击战争的巨大威力。


[1]《中共中央给鄂豫皖边特委并转红军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师委及全体同志信》(1930318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2]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3] 中共六安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皖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

[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月第二版,第301-302页。

[5]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84页。

[6] 《鄂豫皖边特委边界通告第十五号》(1930918日),中央档案馆等:《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省委文件)》,1985年内部印行,第201-202页。

[7] 中共六安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皖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8]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3页。

[9]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10] 《中共中央给鄂豫皖特委的指示信》(19301018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3-108页。

[11]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3页。

[12]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13]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