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大讲堂

六安三农对大别山革命的重要贡献

发布时间:2021-12-31 10:34:22 作者:苏明波 浏览:14389 次
【字体大小:

 

 内容提:六安三农被誉为皖西革命的摇篮。民国初年,在“教育救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六安三农创办,为沉寂中的皖西人民燃起了新的希望。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三农师生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1920年3月,三农成立中国革命小组,开始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了大别山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策源地之一。三农师生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不断成长,并逐步走上了发动农工、武装革命的道路,成为了点燃大别山革命烽火的重要力量。三农对大别山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了大别山精神的重要源头之一。

 关键词:六安三农 马克思主义 “质实勇毅” 大别山精神

 

 新文化运动前后,大别山周边的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先后办起多所新式学校。其中对大别山革命斗争影响较为深远的有董必武、张国恩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朱蕴山、沈子修等人创办的六安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即六安三农),商城县立甲种蚕桑学校(位于今金寨县)等等。这些学校积极传播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了一大批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是大别山精神形成的重要源头。目前学界已经注意到这些学校与大别山精神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湖北学者方城将大别山精神表述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1],其来源之一就是武汉中学校训“朴诚勇毅”,得到了大批学者的认可。这为我们研究这些新式学校在大别山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及与大别山精神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

 目前关于六安三农的研究较少,与三农直接相关的,仅有《朱蕴山与六安“三农”》[2]《六安三农——中国第一所设立茶业专业的学校》[3]《赓飏书院与六安“三农”》[4]3篇文章见于知网,其内容也多是记述性的。另外,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以新式学校在培育革命知识分子和动员民众方面的积极作用,如黄文治《鄂豫皖苏区道路:一个民众动员的实践研究(1920-1932)》。但对于六安三农与大别山革命历史、大别山精神形成关系的个案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旨在从解析六安三农的办学理念和“质实勇毅”的校训入手,探寻三农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青年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论证三农在大别山革命斗争中的重要贡献,以及对大别山精神形成的重要作用。

 一、六安三农的创建

 民国初年,皖西教育极为落后,仅有小学教育(高等小学、初等小学),中学教育、师范教育时办时停,连一所中等技术学校也没有。1915年,随着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与科学成为了引领时代觉醒的新潮流。1917年2月初,皖西在芜湖从事教育的刘希平、高语罕、朱蕴山等人磋商,准备从改革教育、培养青年入手,向皖西青年普及国民知识,提倡新文化,介绍新思潮,以增强青年的社会责任心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1月,刘希平、朱蕴山到安庆同光明甫等人筹划,决定由朱蕴山回六安筹建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三农)。1918年9月,朱蕴山邀请皖西教育界名士桂月峰到六安,在县知事李铭楚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筹集到5000元的开办费,以赓飏书院的旧址为校址办学。1919年春,六安三农正式开学,由省教育会总干事沈子修任校长(1919年至1923年间任),桂月峰任学监,朱蕴山任文牍兼修身教员。学校还聘请了许多思想进步的教育界名流担任教员,如国文教员钱杏邨(阿英),总务主任兼农林业管理学教员江伯良,英文教员苏章云,以及晏荣伯、汪睿生、李晴峰、乐天宇等人。

 六安三农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设农、林两科,学制四年(预科一年,本科三年)。由于是省立学校,实行公费就读,所以家庭困难的学生都很愿意报考。首届招收预科甲、乙两班学生计80余人,主要来自六安、霍山、英山等县,也有霍邱、太湖、旌德、泗县等地的学生。此后,学校招生陆续增加,最多时有学生8个班、207人。办校期间,因大刀会进城曾短暂停课,1927年春校名改为安徽省立第三甲等农业职业学校(又称三职)。1929年后皖西土地革命形势高涨,学校时办时停,至1934年改为省立六安初级林科职业学校,1937年停办[5]

 六安三农在管理上有别于以往其他学校,在皖西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变革的新风。学校立“质、实、勇、毅”为校训[6],在治校上,学校发扬民主,废除封建教规,实行师生平等,并成立教职工联合会和学生自治会参与决定学校的大事。在生活上,校长和教员们以身作则,不用雇员,外出不坐轿子,自背行李,与学生同桌共餐,一起过简朴生活,以良好的作风引导学生上进,使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一种勤俭、诚朴、好学的作风。在教学上,取消尊孔读经,侧重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授,不学文言文,教以白话文,传播新思想,还开辟100亩田地作为学生实习的农、林场所。在社会活动上,成立爱国剧社,指导学生上街演出《朝鲜亡国惨史》《不平鸣》《新家庭》等文明新戏,并在六安城内举办工人、职员和失学青年夜校,宣传革命思想[7]。在三农的影响和推动下,封建考试制度被彻底废除,开办女子高小,提倡妇女“放足”,新文化运动在皖西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六安三农是大别山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策源地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后,以三农师生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积极响应,皖西广大青年学生、工人、工商业者和城镇居民纷纷加入了反帝爱国运动的行列。1920年3月,三农师生在学校建立中国革命小组[8],是安徽最早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组织,三农因此成为了大别山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策源地之一。

 三农师生是六安声援五四运动的重要力量。1919年5月8日,三农教师朱蕴山、桂月峰等人发动六安县立第一高小、私立屯卫高小、师范讲习所等校师生上街游行。师生们走出校门,向六安人民介绍五四游行示威情况,历数卖国贼的罪行,号召各界人士关心民族存亡大事,激起了工人、工商业者、市民们的爱国热情。师生们就地集会,校长沈子修和学生翟其善、黄人祥相继登台演说,宣传抵制日货为荣、买卖日货为耻。5月27日,六安商会发出通电:“坚持到底,不购日货,以为外交后盾”[9]。六安的青年学生通过五四运动看到了群众团结斗争的威力,倡导学生们走向联合,发挥更大的作用。8月,六安县学生联合会成立。10月,三农学生联络城关各高等小学学生,再次掀起抵制日货的高潮。三农学生组织仇货纠察队,到各商家检查。在仇货纠察队的宣传教育下,许多商民主动交出本店的日货,并表示不再买卖日货;有些商户还在自家门头贴上用大红纸写的“本店主系爱国商人,即日起不进日货”的声明。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三农成立不久,朱蕴山等人通过旅外同乡和芜湖科学图书社购进了许多进步书刊,如《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独秀文存》《唯物论基础知识》《共产主义ABC》《赤都新史》《俄乡纪程》等。三农校内还组织了读书会,组织师生们阅读进步书刊,宣传马列主义,主张“以俄为师”[10]。1920年3月,三农教师朱蕴山、桂月峰和学生会会长翟其善等人在校内组建了中国革命小组,开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参加小组的学生就有10多人,他们经常聚会学习和讨论马克思主义,而且自称是共产党[11]。1921年,经芜湖省立五中校长刘希平的介绍,进步教师钱杏邨(阿英)到三农教授国文,在课堂上讲授十月革命意义,讲解列宁、高尔基和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作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三农的中国革命小组,启发和帮助了一大批青年信仰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皖西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个小组的成员后来大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六安三农的影响下,皖西农民运动开始兴起,为后来土地革命时期皖西农民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21年,由六安三农沈子修、朱蕴山、桂月峰等人发起,组织成立六安农会。农会的机关是“管理六安县农会事务所”,设在三农校内[12],霍山、英山设有分会。农会的旨是联合农民大众,发展农业经济,兴办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减轻农民租税及劳役负担,维护土地永佃权,为实现“耕者有其田”而斗争。六安农会对外不公开活动,也不公开接收会员,参加农会的多是学校的进步学生。接收新会员须由正式会员两人介绍,由被介绍人缴纳一块钢洋,填写《六安县农会会员证》[13],采取个别发展的方式入会。县农会主要是通过其外围机关——平民夜校、农民夜校去宣传宗旨、发现与培养骨干、接收会员的。三农学生会、农会事务所共同倡导,在六安城内开办工人夜校,在菜市湾大兴寺里厂办了六安第一个农民夜校,向广大农民和本校农场的农工讲授文化知识和农作物栽培技术,宣传“劳工神圣”的革命思想。

 三、六安三农是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熔炉

 在建党和大革命时期,三农的进步师生是引领皖西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三农师生在声援六二学潮、支持反贿选斗争、驱逐县知事骆通等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六安三农因此成为了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熔炉。

 1921年,安庆六二惨案发生后,在安庆读书的六安学生纷纷回到家乡,组织和领导学校师生集会声援,掀起了声援安庆学生运动的热潮。三农学生会发表宣言,带领全体同学一起,坚决响应安徽省学生会关于教育基金独立运动的号召。三农选派桂尊夏(桂伯炎)、张月潭、李元儒、万重光、戴汝成等人组成代表团奔赴安庆,和各地学生代表团一起在马联甲官署前游行示威。在省学联的领导和教育界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师生们经过激烈的斗争,迫使反动当局增加教育经费,抚恤被害学生的亲属,取得斗争初步胜利。这极大地鼓舞了青年学生参加进步运动的热情,以六安三农学生为代表的六安青年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认识到学生组织的巨大能量。

 1921年秋,第二届安徽省议会期满解散,军阀倪道烺、马联甲操纵选举,引起了全省学生和各界人士的强烈愤慨,省学生联合会动员各界力量开展反贿选斗争。在安庆的朱蕴山、许克治和学生许继慎、杨溥泉、宋伟年回到六安,与三农校长沈子修、学监桂月峰等人拟定斗争方案,组织三农学生选举监视团,以维护选区秩序为名,监视选举投票、唱票、计票全过程。当宣布贿选人高子午当选时,学生们大呼“选举无效”,历数其选举舞弊罪行,并砸掉选票柜。三农学生纷纷向《平议报》投稿,公开揭露六安县贿选内幕;同时,推举朱蕴山、许克治为状首,到省高级法院起诉,控诉安徽军阀的非法贿选罪状,以合法手段进行斗争。通过努力,六安地方法庭继无为县之后宣布选举无效,迫使省长许世英宣布第三届省议员选举舞弊,声援反贿选斗争取得胜利。

 1922年3月,随许世英入皖的北洋政府司法部刑事司司长骆通担任六安县知事后,勾结豪绅,压制民主,横征暴敛,政以贿成,引起群众强烈不满。骆通还下令禁止师生集会,趁着学校暑假公然查封了县学生联合会,准备逮捕为首闹事的学生。三农学生桂伯炎等人在进步教师的支持下,决定动员各方力量驱逐骆通。他们一面连夜通知返乡同学立即回校,一面联络自治讲习所、六安县第一高小、屯卫小学和旅外返乡学生,并致电安庆、芜湖学联请求支持。钱杏邨起草了《驱骆宣言》,历数了骆通十大罪状,油印成传单广为散发和张贴。六安县学联向省学联呼吁,向省长公署告状要求将骆通撤职查办。三农校长沈子修也赶赴安庆,积极争取省教育界和社会进步人士的支持,以《平议报》为阵地开展驱骆的宣传鼓动。师生们召开驱骆大会,举行游行示威,号召“六安各界同胞联合起来,驱逐贪官骆通”,城关的黄烟工、扛抬工、店员、市民和商人也纷纷参加,包围了县署。省长许世英不得不罢免了骆通的职务,驱骆运动取得成功,开创了安徽省由人民群众驱逐地方贪官污吏的先例。

 驱逐骆通以后,以三农学生为骨干的县学联提出了“打倒胡子派,刷新地方教育”[14],迫使接任县知事范梅厢撤去县劝学所长聂献廷、师范讲习所长李朗斋、教育会长杨定初等反动学阀的职务,任命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高可鸣为劝学所长,桂月峰为师范讲习所长,王炳炎为教育会长,夺得了教育领导权。在骆通被驱逐后的半年多时间里,继任的县知事有的因反对革命而被人民所驱逐,有的因支持革命遭到军阀当局的反对而被撤职,也有的慑于群众的威力自动辞职,连换了范梅厢、吴昆吾、张韬、李克贤4任县知事,推动了六安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持续深入开展。

 四、三农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源头之一

 六安三农作为大别山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策源地和皖西革命运动的摇篮,与大别山区革命斗争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源头之一。

 1.三农以“质、实、勇、毅”为校训,激励青年学生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三农作为皖西第一所新式中等职业学校,“质、实、勇、毅”的四字校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要求。学生们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学习校训。“质”即质朴、朴实,“实”即务实、诚实,这是对学生个人品质品德方面的要求,强调人要有质朴、诚实的优秀品格,警醒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为;“勇”即勇敢、勇往直前,“毅”则是坚毅、坚定,这是对学生力行与立业方面的要求,鼓励学生勇敢向前、坚韧不拔。从本质上来说,校训就是要求三农青年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和能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青年。

 六安三农的校训并非另辟蹊径,而是源自大别山人民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在同时期,大别山地区的其他学校也有很多类似的校训,有着相似的教育意义。如安庆省立一中、省立第一师范(今安庆一中前身)以“诚毅”为校训,勉励学校师生对国家、对民族要无限忠诚,待人诚恳,勉励学校师生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勇于克服困难;省立第一女子中学(今安庆二中前身)则以“朴勤敬爱”为校训,强调立德与立业的紧密结合;桐城县立中学(今桐城中学)则以“勉成国器”为校训,意在勤勉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董必武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则以“朴诚勇毅”为校训,意在要求学生做到艰苦朴素,忠诚、诚实,勇敢,有恒心、毅力,将学生培养成跟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战士。

 三农与同时期的新式学校一起,在教学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将知识运用于爱国救国运动之中。在三农学校的教育和鼓励下,学生们踊跃参加并领导起了皖西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品格、敢于变革之勇气从这里传向社会。

 2.三农师生是点燃大别山革命烽火的重要力量

 三农的进步学生在学习新文化和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逐步觉醒,这些进步青年中有很多人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如三农第二届毕业生王逸常1923年就加入安庆青年团组织,同年入团的还有赵苹山;1923年11月,王逸常经中共上海地方执委兼区执委审查通过,转为共产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农师生是皖西地方党组织的领导者和参加者,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1927年8月中共六安特区委成立,参加特区委的就有桂伯炎、吴岱新、吴干才等三农毕业的学生,他们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在工人、农民、学生中开展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1928年1月,中共六霍县委成立,书记为王逸常,桂伯炎、吴干才担任县委委员,县委下属各区中也有不少成员是三农毕业的学生,为皖西土地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929年,皖西土地革命形势高涨,三农学生刘淠西、桂伯炎、王绍周、吴干才、丁香墀、徐轩骥、吴岱新、程沃仁、戴国兴等人纷纷领导发动各地武装起义,彻底点燃了大别山地区的革命烽火,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六安三农部分学生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入学年份

主要革命经历

1

余朝铎

1919

曾任三农学生副会长,1927年中共六安特区委成立后被派往独山县立第四高小任教员,1929年参加独山起义,后牺牲于六安西南山区

2

吴岱新

1919

1927年任中共六安特区委候补委员,被派往独山县立第四高小任教员。1929年参加独山起义,1930年夏任六霍赤卫师政治部主任,1931年担任合肥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后在英山洗马畈战斗中牺牲

3

李霞璧

1919

曾任霍山县狮山中学校长

4

黄人祥

1919

曾任三农学生副会长、会长,1926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负责南京市委地下工作,在雨花台被杀害

5

张月潭

1919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48年冬六安城第二次解放,带领学生参加革命,后任皖西行署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6

刘月舫

1919

三农学生会成员,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建国后回忆著有《三农建校与六安初期学生运动》

7

翟其善

1919

曾任三农学生会会长,参与组建三农中国革命小组,1927年底参加广州起义

8

吴璞如

1919

后到北京华北大学读书

9

鲁味生

1919

1927年中共六安特区委成立后被派往独山县立第四高小任教员,1929年参加独山起义,后牺牲于六安西南山区

10

熊斗南

1919

筹办六安海峰女子学校,后担任校长

11

赵苹山

1919

1923年在安庆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2

王逸常

1920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任中共黄埔军校第一期支部宣传委员;1928年在上海党中央军事部工作,1928年任中共六霍县委书记

13

桂伯炎

1920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六安特区委委员、六霍县委委员。1929年5月发动南庄畈六保自卫团起义,任六安六区游击队队长。10月任六安中心县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宣传部长,领导六安六区(金家寨)农民起义。1931年5月任皖西北特区文化委员会委员,后被以“改组派”罪名杀害

14

陈绍禹

1920

1924年在金家寨成立豫皖青年学会,后赴苏联留学。回国后,逐步成为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其“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革命带来很大危害

15

戴汝成

1920

1926年领导发动六霍民军起义时,被军阀杀害

16

徐轩骥

1920

1929年参加西镇起义,后担任红三十三师107团副团长,1930年在麻城战斗中牺牲

17

丁香墀

1920

1929年12月参加领导六安徐家集、江家店民团起义,任六安四区游击大队秘书,1930年7月被捕后遭敌杀害

18

刘淠西

1921

八七会议后回乡,后任中共霍山县委委员,发动诸佛庵民团起义。后任中共安庆中心县委书记,被捕后遭敌杀害

19

程沃仁

1921

组织领导舞旗河、大化坪起义,后任霍山县委巡视员。1931年到合肥中心县委机关工作,被当作“改组派”杀害

20

吴干才

1922

曾任中共六安特区委、六霍县委委员,参加领导独山农民起义。1929年11月敌人反扑根据地时被捕遭杀害

21

王绍周

1922

1929年5月发动六安武陟山农民起义,1930年任六安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后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调任皖西北道区革命法庭主任,后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

22

戴国兴

1927

1930年3月领导磨子潭、东西溪一带农民起义。1931年8月23日在定远县领导发动吴圩起义,任总指挥兼政委,撤退转移时牺牲

23

汪全润

1927

1931年5月担任霍山县委《雪花报》编辑,后被派往皖南太平、石台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被捕遭杀害

 备注:1.该表整理自《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六安历史第一卷(1923-1949)》、《六安革命史》、《朱蕴山传》、《安徽文史资料》(第十五辑)、《安徽党史人物传》(第一卷、第二卷)、《六安县党史人物传》、《霍山党史百人传》、《六安地区志》、《六安县志》等。

 2.已知1919年入学的还有李玉如、黄先进、杨霞浦等人,1920年入学的有李元儒、万重光等人,因资料缺失未列入表中。

 3.三农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孕育之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三农师生坚守信念、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大别山精神。早在1926年大革命时期,三农学生戴汝成等人就准备发动国共合作下的六霍民军起义,不料遭到叛徒告密,戴汝成被捕后在六安被枪杀,但这次起义仍然如期举行,给封建军阀以打击。三农校长桂月峰被誉为“大别山上的不老松”,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后,他带领部分伤病员回乡坚持斗争,在筹粮途中被捕杀害,他的胞弟桂明田、长子桂尊夏(即桂伯炎)、三子桂尊农、四子桂尊林参加革命壮烈牺牲。三农学生刘淠西曾发动霍山诸佛庵民团起义,打响了安徽民团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后担任中共安庆中心县委书记,在被敌人杀害前告诉狱中难友“枪毙我的时候,我是坚决不下跪的”。还有将大别山的革命星火播撒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如黄人祥曾任南京市委书记,后在雨花台英勇就义;戴国兴前往皖东,领导定远吴圩农民起义,打响了党在皖东地区武装起义第一枪;汪全润在党组织的派遣下,前往皖南太平、石台一带从事革命活动,为发展党的组织呕心沥血。这些参加革命的三农师生,有的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有的遭到叛徒出卖后被捕遇害,有的因党内错误路线被错杀,但他们始终对党忠诚,为了民族解放、人民独立而不懈奋斗。他们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起,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铸就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

 

  作者单位及职务:

  苏明波,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

[1] 方城:《大别山精神简论:朴诚勇毅 不胜不休》,《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2] 台运行:《朱蕴山与六安“三农”》,《党史纵览》2004年第1期。

[3] 李传轼,孙自琪:《六安三农——中国第一所设立茶业专业的学校》,《农业考古》1997-06-30

[4] 梁晓梅:《赓飏书院与六安“三农” 》,《文化学刊》2016年第3期,第233-234页。

[5]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教育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

[6] 中共六安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六安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7] 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六安历史第一卷(1923-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17页。

[8] 中共六安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皖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9] 中共六安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六安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10] 政协六安市金安区委员会:《朱蕴山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

[11] 中共六安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六安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12] 中共六安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六安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3] 黄人祥加入六安农会时的会员证现由皖西烈士陵园陈展。

[14] 刘月舫:《三农建校与六安初期学生运动》,载《安徽文史资料》第十五辑,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4-56页。当时,劣绅们被学生称为“胡子队”,也称为“胡子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