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大讲堂

两大起义的胜利与宣传发动群众的关系及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19-05-14 16:07:57 审稿:市委史志室 作者:吴晓妹 浏览:5393 次
【字体大小:

 摘 要:我们党历来重视宣传与发动群众工作,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的组织者坚持与穷苦农民打成一片,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发动农民投身革命,为起义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两大起义的胜利向皖西地区人民进一步宣传了“打土豪分田地”等土地革命成果,鼓舞了老区人民的革命士气,进一步促进了皖西地区革命思想的传播,对建立皖西革命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两大起义与宣传和发动群众之间的关系,对于继续充分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宣传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宣传、发动群众

 

 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是继湖北黄麻秋收起义后,鄂豫皖边区再次相继取得的重大武装斗争胜利。两大起义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师、第三十三师,与黄麻起义建立的红军第三十一师,都是后来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重要基础。两大起义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在鄂豫皖边区和皖西地区点燃了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星星之火,实践上证明了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科学性,对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凝聚工农革命力量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群众基础。

 

 一、两大起义宣传发动群众的显著特点

 鄂豫皖边区地处三省交界,扼京汉铁路和津浦铁路要冲,西逼武汉,东震南京,是插在蒋家王朝心腹之地的一把尖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皖西党组织认真吸取革命失败教训,坚决执行中央指示,组织发动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在皖西地区建立了工农武装,以革命武装反对蒋介石的反革命武装,开创了皖西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起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与皖西地区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皖西人民热情参与革命以及党广泛宣传革命主张、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密不可分。

 (一)皖西地区革命思想遍地开花。五四运动以后,在北京、上海、芜湖等地读书的皖西籍进步青年不断传回各种进步书刊,他们经常邮寄或带回《资本论入门》、《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浅说》、《社会进化史》以及《向导》、《新青年》等书刊,供家乡进步知识分子学习,还利用寒暑假期间回乡作社会调查,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和1921年间,霍山在省教育界服务的洪世奇,以马克思列宁的学说教育青年,并派其在安庆读书的侄儿洪实和省学生联合会会长舒传贤一道,回乡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宣传和推动下,霍山县劝学所所长赵辅仁和第一高小校长黄楚三、第四高小教职员张景昆、秦维纲等,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的著作,“把马克思学说列宁小史编入正课”,并在第一高小和女子高小成立“新文化学社”。1920年初,六安三农教师朱蕴山、桂月峰和学生会会长翟其善等组建了“中国革命小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同年霍山县第六区——燕子河,在燕溪小学校长徐守西、教师刘长青的倡导下,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一面学习革命理论,一面讨论如何推翻封建军阀统治和打倒帝国主义问题,他们开办夜校,吸收附近贫苦农民和贫苦知识分子入学,分析中国贫困落后的原因,讲述如何救国的道理。

 1924年秋,詹谷堂、袁汉民、曾静华等同志,受党组织的派遣,到汤家汇的笔架山农校和南溪一带,从事党的活动,先后介绍了李梯云、周维炯、漆德玮、漆禹原、李声武等十多人入党,在笔架山农校成立了党支部,不久,发展为特别支部,詹谷堂任支部书记,成立了金寨地区最早的党组织。

 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学习,皖西地区更多的工人农民特别是知识分子开始懂得,要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必须学习应用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方法,必须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在皖西地区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下,推翻国民党政府、打倒地主豪绅成为广大被压迫农民群众的心声,在茫茫黑夜里艰难摸索的皖西地区人民找到了过上好日子、走向新生活的光明道路,只待党领导下的那一声枪响。

 (二)皖西地区革命热情炽热火红。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皖西地区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严重压迫之下,广大皖西地区劳动人民过着极端悲惨的苦难生活。一是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与掠夺。外国资本主义对皖西的经济侵略,以倾销商品,掠夺农副产品为特征。一方面大量倾销“洋货”,一方面廉价收购粮食、黄豆、棉花、茶叶、桐油、生丝、大麻等土特产品,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皖西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致使商业逐渐萧条,手工业纷纷倒闭,农业日趋破产。二是封建主义残酷荼毒与剥削。在广大农村中,封建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而遭到破坏,但是封建的土地制度和剥剥关系却依旧保存下来。皖西地区土地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为地主阶级占有。农民租种地主土地,每年除向地主交纳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租课外,还要预付租种押金,交纳鸡、鸭、鱼、肉、油、柴等名目繁多的小课。地主向农民放债的利息高得惊人,有些农民因少租欠债终身还不清债务。三是官僚资本主义不断勒索与压迫。大革命失败后,湖北的夏斗寅部、河南的任应岐部、安徽的陈调元部等新旧军阀,为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地盘,时而合流,时而混战。各军阀内部的派系斗争,也很激烈,不断火拼。国民党政府和军阀在皖西地区横行乡里,逼良为盗,纵兵为匪,向农民征收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和兵丁夫费。再加上地方恶棍党徒和流氓土匪,掠夺抢劫,敲诈勒索,使得皖西人民群众家贫如洗,苦不堪言,背井离乡,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三座大山”压迫下,皖西人民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穷苦人家再也活不下去了,苦则思变,农民群众开始思考因何而苦,因何而困,“打倒土豪劣绅”等反抗压迫的思想萌芽不断发展壮大。在共产党员的宣传引导下,由量变到质变,逐渐走向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在被压迫的农民群众中口口相传,立刻得到了广泛支持和热烈拥护,为劳苦大众的未来点燃了希望的灯火,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三)皖西地区革命宣传灵活多样。面对“三座大山”的压迫,皖西地区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政策,紧密依靠皖西地区劳苦大众,积极宣传党的革命思想,把世界上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不平等原因,穷人为什么会受苦,怎样才能翻身求解放的根由解释给工农群众听,通过串门谈心、宣传鼓动、桃园结义、组织农协会、成立“兄弟会”等多种形式,发动了革命群众,凝聚了革命力量,为两大起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是成立并壮大农民协会。皖西地方党组织宣传队,到处揭露当时政治腐败和帝国主义侵华罪行,讲明农民群众受压迫剥削的根源,宣传土地革命政纲,教育感化广大农民群众。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为口号,组织农民及出身贫苦的会、匪群众,同土豪劣绅作斗争。1927年,李梯云以南流河(现金寨县沙堰、吴店、沙河)为中心,在沙堰、太平山、白沙河等地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反土豪劣绅的斗争;刘仁辅在燕子河发展党组织,成立农民协会,向地主进行抗租抗捐的斗争。1927年秋,金家寨、南溪、丁家埠、斑竹园等地,都先后建立起了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运动。1928年11月,六安城郊成立了六霍县农民协会,下辖5个区农会,150个分会,组织开展了抗租、抗债、抗捐、抗税、抗夫的斗争。二是组建并发展兄弟会。皖西地方党组织发动党员和工人、农民、士兵交朋友,以烧香结拜的方式,发展了党的外围组织—兄弟会。兄弟会积极开展活动,利用各种机会向群众做宣传鼓动工作。在地方上遇到不平事,便组织人去讲公道话,打抱不平,很受穷苦大众的拥护,成了团结穷人、帮助穷人、教育穷人的组织。霍山县的刘淠西、朱体仁、胡祥仁,分别派至诸佛庵、戴家河、舒家庙、管家渡等民团任队长。金寨的周维炯、漆德玮、汪永金等一批同志先期打入民团,随后,丁家埠、竹叶庵、李家集、禅堂等地的民团都有革命同志打了进去。他们在民团站稳脚跟后,团结和教育团丁,利用合法身份争取团丁,秘密建立党组织,为发动民团起义创造了条件。

 (四)皖西地区革命党员宁死不屈。在两大起义胜利前后,涌现出了一批革命前辈在面对敌人的诱降、酷刑、屠杀时,坚贞不屈,誓死不从,挺住了敌人金钱厚禄诱惑和严刑拷打折磨。他们用实际行动,表现出了坚定的信仰信念和钢铁般的革命意志,用舍我忘我的崇高革命情怀,让人民群众更加信任、更加拥护、更加坚定党的领导。六霍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周狷之为了帮助贫苦农民起来革命、改变自己的命运,常与佃户、长工促膝交谈,关心他们生活上的疾苦,并在其家乡大寺庵办起了六安西南乡第一个农民夜校,一边教农民文化识字,一边给他们灌输革命真理。更以减免自家租课、撕毁地契账单等实际行动,反复宣传革命思想,提高农民斗争的勇气。1930年6月周狷之被捕后,慷慨就义,留下了“头颅抛千斛,风雨撼孤舟。宁为革命死,不作阶下囚!”绝命诗。还有吴干才烈士、冯小山烈士、车厚桥烈士等革命忠烈,用青春和生命践行了“为工农翻身,牺牲无愧;干革命到底,流血何妨”的铮铮誓言。

 

 二、两大起义的胜利掀起了宣传发动群众高潮

 1929年5月到1930年4月,以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为代表,皖西地区革命武装斗争遍地开花,工农革命不断掀起高潮。起义胜利后创立的皖西革命根据地,是构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党在整个大别山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设想得以实现,这是皖西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党的六大决议,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创造性工作的结果,是坚持积极宣传党的思想主张,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这一宣传动员路径取得的胜利成果。

 立夏节起义胜利后,广大群众欢欣鼓舞,纷纷集会,热烈庆祝,各地立即进行打土豪,杀劣绅,开仓分粮,起义地区苦难群众摆脱了土豪劣绅的压迫,生活上也有了来源,革命实践的成果使得皖西地区农民更加心向红军、心向革命。1929年5月9日,立夏节起义各路起义队伍会师斑竹园,召开群众大会,处决了豪绅罗维楚和反动分子周若发,宣布成立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不久在文昌宫召开工作会议,讨论扩大红军,发展赤卫队和农民协会组织,建立工农政权问题,并决定在南溪黄鹤湾设立临时办事处,行使政府职能,在南溪林氏祠建立学兵团,培训红军骨干。主力红军和地方临时革命政权建立后,立即展开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三十二师于5月11日从斑竹园桥口出发,先后在冈家山、胭脂坳、大埠口、南溪、李家集等地肃清残余反动武装,收缴武器,发动群众,没收地主豪绅的粮食财产。在党的领导和红军不断胜利的鼓舞下,商南各地迅速建立起具有临时政权性质的农民委员会,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赤卫队也很快发展到四五千人;到八月间,红三十二师发展到三百多人,初步形成了一块以南溪、斑竹园、吴家店为中心,纵一百多里,横六、七十里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

 在六霍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皖西地区群众斗争情绪高涨,革命环境十分有利于组织武装起义,毗连的潜山、英山等县部分地区农民相继举行武装起义。霍山县西镇农民起义胜利后,潜山衙前中心区委书记王效亭与六安中心县委取得联系,学习六霍起义经验。到1930年4月,在六安、霍山、霍邱、英山、潜山五县相毗连的地区,初步创建了东起淠河,西接商南,南抵金家铺、水吼岭,北至白塔畈、丁家集,南北200多里,东西100多里,人口40多万的革命根据地,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整个皖西地区革命思想的传播作了最具现实意义的宣传。以至在后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军被迫转移以后,跟着党走干革命的思想理念依然在大别山区牢牢扎根,谱写了皖西地区无数儿女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丽诗篇。

 

 三、两大起义宣传发动群众工作的当代启示

 90年前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的胜利与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再一次证明,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认识是行动的动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革命年代乃至和平建设时期,以弱胜强、以小博大,进而迈向正确革命建设道路的不二法门。学习两大起义宣传与发动群众的历史经验对充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不能忘。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我们党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闹革命、搞建设和谋发展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需要不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凝聚全体人民共同的力量。过去革命能取得胜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是根本原因;现在我们朝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努力迈进,依然要以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脱离了这一点,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大起义的胜利来源于革命先辈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土地改革和各项革命政策,让老区人民共享土地革命的成果。广大人民群众正是看到共产党与其他的什么党有着本质的不同,正是看到共产党能够真正代表大家的根本利益,才一心向党,跟着党干革命。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项工作均面临着新的要求,只有更加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人民力量。

 (二)以交心为重点的群众宣传不能少。两大起义中以交心为重点的群众宣传工作为起义胜利起到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重要作用,是两大起义胜利的重要宝贵经验。立夏节起义中肖方、徐思庶等同志运用和劳苦群众谈心交朋友的方式宣传发动群众,凝聚了一大批死心塌地干革命的群众队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面临国际形势变化的严峻挑战,更需要解决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放下身段、扑下身子,真心实意,真情实感,真抓实干,真诚奉献,注意吸取借鉴以往革命时期与人民群众贴心交流的宣传优点,进一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明辨是非、统一认识进而凝聚民心,才能不断推进我们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功。

 (三)以多样为特点的宣传方法不能减。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开展革命宣传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把党的政治主张宣传到群众,让群众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形势,积极投身到革命以及经济建设队伍中来。两大起义在宣传方式上,运用了老百姓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口口相传、标语宣传以及组建农协会、兄弟会等在本地能够被群众接受且易于组织发动的形式,不仅使宣传效果深入人心,更使得在面临突发情况时人心更齐,群众支持保护革命人士的决心更大,武装斗争胜利的成果更辉煌。这些多样的宣传方法是革命先辈们结合当时实际,用一句句话、一件件事总结出来的,展现了共产党人灵活机敏的工作风采,需要进一步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

 (四)是以群众为基础的工作方法不能丢。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要求。“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两大起义期间,革命先辈们坚持兵运与农运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民团内进步士兵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紧紧依靠他们,积极争取他们成为革命力量,从而成功取得了起义的胜利。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进入了决胜阶段,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群众工作和过去相比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问题。作为党员干部经常会碰到“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年轻人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的困难局面。这都要求我们继续坚持紧密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真正树立干部群众平等一致的思想,把广大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认真倾听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为他们想实策,出实招,办实事,进而推动党的各项事业不断迈向前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