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大讲堂

试论中国共产党在六霍起义中的领导作用

发布时间:2019-05-14 15:54:14 审稿:市委史志室 作者:苏明波 浏览:6357 次
【字体大小:

 摘 要:六霍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领导的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党的正确领导是起义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起义准备过程中,中共中央和安徽省临委的指导为起义指明了方向。皖西党组织实事求是地反对“左”倾盲动,领导开展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建设,特别是六安中心县委直接领导发动了六霍起义,组建红三十三师,建立皖西根据地,扩大了六霍起义的革命成果。

 

 90年前发生在皖西地区的六霍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继湖北黄麻起义、商南立夏节起义之后,领导的第三次成功的大规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和安徽省临委指导下,在皖西地方党组织的直接指挥下爆发的。党的领导是六霍起义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其领导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对于起义中党的领导问题应根据历史事实作出具体的分析。全面分析和考察中国共产党在六霍起义中的领导作用,对我们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六霍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共中央和安徽省临委的指导,为六霍起义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1、八七会议精神为皖西的民主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

 1927年上半年,随着蒋介石和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由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各地党的组织指出了新的前进方向。9月6日,中共安徽省临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和安徽省党组织情况,就贯彻土地革命的纲领制定了《关于安徽三个月工作计划纲要》,为恢复整顿全省各级党的组织、开展土地革命的宣传、整顿恢复农民运动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农民武装问题,为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农民走上斗争的道路”,直至起义夺取政权。这为安徽贯彻八七会议的总方针起了重要作用。

 八七会议后,20多名在外地工作、学习和避难的六安籍共产党员,按照党中央和省临委的派遣陆续返回家乡,与本地共产党员周狷之、罗亨信等人取得联系。1927年8月,这些党员在六安城关紫竹林小庙召开会议,宣布了省临委关于成立中共六安特别区委员会的决定,“区委为胡苏明、周狷之、储克圣三人”,胡苏明任书记。特区委直属安徽省临委,下辖六安、霍山、霍邱、合肥4县党组织。特区委成立后,利用和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柏文蔚及其部下的老关系,争取合法身份,秘密发展革命力量。在国民党六安县党部成立时,周狷之、罗亨信连任县党部委员,胡苏明还担任了书记长。这为皖西保存党的组织和干部,保存革命力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0月,国民党右派在皖西地区“清党”,六安特区委及时组织在国民党县党部工作的共产党员撤到乡村,将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在转移过程中,皖西党的组织没有受到破坏,也没有牺牲一名党员。此后,六安特区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把开展农民运动作为主要工作,“用种种方法夺取枪械,秘密组织农军”,以“发展农村中之阶级斗争而引起农民走上斗争的道路,直至暴动夺取政权”。

 2.安徽省临委指导第一暴动区工作为六霍起义打下了组织基础

 1927年10月下旬,安徽省临委讨论发动全省农民武装暴动问题,认为皖西六安、寿县等县远离南京、芜湖、安庆等中心城市,农民运动也有较好的基础,反革命的统治相对薄弱,又有境内多山的地理优势,因此确定了以六安为中心,划六安、霍山、英山、霍邱、寿县5县为安徽第一暴动区,首先在皖西发动暴动,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第一暴动区的确定,标志着皖西六霍地区成为了省临委发动武装暴动的最重要区域,工作的重点是组织发动农民暴动,实现土地革命的中心任务。

 为发展和加强暴动区的工作,省临委先后派周范文、王逸常、王步文来皖西指导工作。

 省临委于10月25日成立中共皖中特别委员会,指派省临委执委周范文为书记,指导暴动区工作。省临委要求六安党组织“伺机夺权300支枪械,秘密组织农民武装,先发动零星暴动,三个月内发动大暴动”,并要求在暴动后公开打出“革命委员会”旗帜,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废除一切苛捐杂税。11月,周范文到达六安,在白浒圩召开六安特区委党、团员会议,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及省临委决议,并决定由周范文兼任六安特区委(后改六安县临委)书记。

 12月,中央决定暂时解散安徽省临委,派尹宽为中央巡视员巡视指导安徽工作。尹宽和王逸常于1928年1月29日在六安南岳庙召开六安、霍山、霍邱3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明确皖西地区党的任务是健全党的组织,积极发展工农群众运动,领导罢工、抗租、抗债的日常经济斗争走向武装起义,在斗争中建立工会和农民协会,大批吸收优秀的工人、农民入党。这次会议决定将六安、霍山、霍邱3县党组织合并,成立由王逸常为书记的中共六霍县委。1928年3月13日,安徽省临委重新成立,将全省划分为芜湖、安庆、六安、阜阳4个中心区域,由中心区的县委指导邻近县的工作。

 1928年7月,省临委委员王步文来到皖西,出席了在霍山县舒家庙召开的六、霍两县党的代表会议。会议讨论了在工农运动中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抗租反霸,夺取武装和建立根据地等问题。会后,六霍县委结合斗争形势,先后发表了《反“割民党”宣言》《反“割民党”宣传大纲》《C•P的政治主张》《反军阀战斗的宣言》等宣传革命主张,声讨国民党右派罪行。9月,王逸常因工作原因离开皖西,由王步文代理六霍县委书记,继续领导县委加紧武装起义准备。

 受这一时期中央“左”倾盲动思想影响,省临委在指导皖西工作中多次出现了盲动主义的倾向。但由于周范文、王逸常、王步文等人能联系皖西实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暴动准备上,没有错误地进行武装暴动,使得皖西党的工作有了很大起色,为后来六霍起义奠定了组织基础。

 3.中共中央对皖西地区工作的直接指导

 中共中央对皖西工作的直接指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支持和肯定了皖西党组织反对“左”倾盲动。1929年3月,中央在上海召开安徽工作会议,周恩来和项英主持,尹宽等省临委委员、各中心区党组织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王逸常作为六安中心区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王逸常等人分别向中央递呈书面报告,批评尹宽及省临委工作中的错误给党的工作造成的重大损失。周恩来在听取各方意见后指出,六霍一带立即暴动的条件不成熟,要积极创造条件,准备武装起义。并指出六安县委领导开展的抗租反霸、争取群众符合党的六大精神,从而使六安县委抵制“左”倾盲动主义的斗争取得最终胜利,也为六霍地区武装起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其次建立了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直接指导皖西党的工作。1929年5月,中央在上海再次召开安徽工作会议,会议决定暂时取消省临委,将安徽划为芜湖、安庆、六安、阜阳4个中心区域,在中心区域成立中心县委,由中央直接指导中心县委,中心县委指导邻近各县工作。同时,中央派出巡视员巡视安徽工作。8月5日,中央巡视员方英在六霍边界豪猪岭召开六安中心县委筹备会议,讨论中央关于成立中心县委的指示,做好中心县委成立的筹备工作。8月17日,中央指示六安、霍山“现在可以依照中央所规定的一切工作和任务成立中心县委组织,与中央建立经常的联系”。10月,方英在六安县郝家集主持召开六安、霍山、霍邱等六县党的代表会议,通过选举产生了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及内设机构,舒传贤任书记,指导霍山、霍邱、合肥、寿县、舒城及英山等县县委、区委工作。六霍起义成功后,中央给六安中心县委发出指示信,指出新的革命形势下皖西开展工人、农民、士兵、妇女等工作的策略路线,为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皖西党组织的正确领导,是六霍起义取得成功的关键

 1.实事求是地反对“左”倾盲动,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在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准备武装起义的过程中,皖西党组织对省临委“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领导进行了两次抵制和斗争。

 1927年10月,省临委不顾皖西已经处于白色恐怖之下的严重局势,要求六安特区委立即组织农民暴动。当时六安县农协会员只有1000多人,武器只有几支枪,且国民党的统治正在逐步强化。特区委在分析形势之后,多数同志认为立即组织暴动的条件不成熟,在讨论会上通过了多数同志主张的暂时不暴动的意见。特区委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遭到了省临委的批评指责,胡苏明、储克圣等同志因此受到了处分。对于安徽武装暴动准备工作中出现的“左”倾盲动倾向,中央高度关注,并及时作出指示予以纠正。11月23日,中央致函省临委,要求切实领会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央关于发动农民武装暴动的指示精神,指出目前的农民暴动只是游击战,时机成熟可以在六安、寿县等地发动农民暴动,但不要条件不成熟而盲动。后来,由于安徽省临委的解散,“左”倾盲动错误暂时停止。

 1928年3月,省临委重建后仍继续“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指示六霍县委以六安为中心立即举行农民暴动。六霍县委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暴动条件尚不成熟,需要继续开展抗租反霸和争取群众,做好武装暴动准备,如果立即暴动是没有希望的。省临委斥之为“改良主义”,不符合党的六大精神,六霍县委坚持原则,反对盲动。省临委将意见分歧报告中央。6、7月间,中央发来关于纠正盲动主义的指示信,但省临委书记尹宽仍坚持错误。省临委委员王步文对尹宽排除异己、大搞宗派主义以及武断专横的家长作风进行了坚决斗争,尹宽却要求中央撤去王步文职务,省临委工作陷入瘫痪。

 皖西党组织在准备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抵制“左”倾盲动思想,最终得到了党中央和周恩来的支持。1929年3月,周恩来在上海召开安徽工作会议,解决安徽“左”倾盲动问题,使六安县委抵制“左”倾盲动主义的斗争取得了胜利,使皖西避免了可能因盲动而断送革命的损失。

 2.领导发动工农运动,为六霍起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工农运动是武装暴动的基础,但大革命失败以后皖西地区工农运动陷入低潮。在六安特区委成立之初,仅有“3个支部,党员36人,其成分为学生34,工人2”。虽然从全省来看六安的党员数量并不少,但主要是学生,工人运动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并没有发动起来。

 六安特区委成立后,十分注重发动工人运动。1927年8月,特区委指导成立六安县总工会,领导城关烟业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从9月10日开始,烟店工人开始“挂刨”,全城烟工响应,罢工持续45天,迫使资方接受烟工提出的复工条件。此后,特区委又领导工人争取选举权,城关三四百工人举行了游行示威,反对国民党右派破坏民主,要求进行平等选举。但由于此后革命形势不断恶化,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工人运动随之落入低潮。

 皖西党组织转入农村后,把发动农民群众、恢复发展农民协会作为主要工作。1927年冬,六安特区委和皖中特委派出党员到六安、霍山和舒城部分地区,建立“劳农联盟”,后改建成农民协会。1928年1月,六霍县委又派出一批党、团员到六安的东南、西南和西北乡,恢复建立农民协会。农民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向土豪劣绅派款罚款和征收粮食,进行分田分地,在会员中发展赤卫队员组建农民武装等。农民协会既是农民群众的战斗组织,也是教育农民,领导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的指挥部,实际上起到了临时苏维埃政府的作用。皖西的农民协会组织发展很快。到1929年上半年,六安、霍山、霍邱和合肥西南地区的农协会员已发展到1.7万多人,其成分“佃农占百分之五十,雇农占百分之二十,自耕农占百分之十,手工业者占百分之十,失业农民及会党占百分之十,农协指导人多系党同志”。

 皖西党组织在领导发动工农运动中,十分注重从经济斗争入手,在斗争中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并将工农运动逐步发展为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1928年春,霍邱县委发动群众进行抗捐抗税斗争,5000多人在叶家集举行清算南四区总董胡子仪大会,反动县长迫于群众压力,免去了胡子仪职务,取消了地亩捐。6月,六安县南岳庙共产党员王退之领导农民,处死了大地主侯子环。10月,六霍第五区区委(霍山县委前身)领导霍山县东北乡农民“对大地主实行抗租”、“小地主实行减租”,迫使大地主十租只收三租、二租,小地主十租只收四租。霍山东乡农协300多农民,将1万多斤租稻分给了贫苦农民。1929年春荒严重,六安、霍山两县委领导群众开展了春荒斗争,在农民协会具体组织下,广大农民涌向分粮对象家中,强行借粮,进而打开仓库扒粮,得来的粮食由农民协会统一分配给断炊缺粮的农户。霍山县委书记舒传贤领导东北乡300农民,一次就扒掉大地主家稻谷200多担,东北两区的农民共扒粮130多次,分粮3000多担。春荒斗争不仅解决了农民饥饿问题,而且锻炼了队伍,打击了地方反动势力,使武装起义的条件日趋成熟。在1929年5月立夏节起义取得胜利后,六安独山、麻埠一带等地原来秘密活动的农民协会,逐渐开始半公开地活动。

 3.领导发展革命武装力量,为六霍起义作了军事上的充分准备

 组建农民协会秘密武装,发展游击队,形成了皖西党组织最初掌握的革命武装力量。1928年夏,皖西各级党组织就注意挑选革命意志坚定的共产党员和农协积极分子,建立武装小组、钢枪队、别动队,群众称为“摸瓜队”。枪支武器的来源大多是号召党员捐款捐枪,如燕子河的汪维裕以自己“被土匪绑了票”蒙蔽其父母交出1200块银元到武汉购买了12支钢枪,刘仁辅、徐育三等人捐钱购买了20支钢枪和一些土枪,组成了100多人的农民赤卫军;金家寨、古碑冲一带成立了10多个20多人的农民纠察队;霍邱县白塔畈等地党组织购买一部分枪支,成立农民自卫军。这些武装组织成立后,对那些为害最烈、民愤最大的地主豪绅和反革命分子进行镇压,对一般地主豪绅则实行警告、罚款,以打击阶级敌人的嚣张气焰。初期的农民武装“在大的斗争未开始时,解决反动分子多数是秘密的”。六霍县委后来将这些秘密武装改建为游击队,并在游击队里建立党的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按照党的政策开展对敌斗争。游击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六霍起义的骨干力量。

 对地主民团进行争取和改造,使皖西党组织掌握的武装力量获得新发展。皖西党组织吸取大革命斗争中的经验教训,乘国民党地方当局建立发展民团之机,派党员打入民团,积极开展争取与改造工作。1927年10月,在蒋介石嫡系部队支持下,皖西地方反动政府拼凑武装,各县设立“警备司令部”,区建立“人民自卫团”,一些豪绅地主也建立起武装自保。这些民团和地主武装十分反动,在国民党正规军和特务机关支持下,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在乡村中开展反农协活动。1928年下半年,六霍县委选派一些共产党员利用各自社会关系,打入民团开展工作,有不少同志还担任了领导职务。如霍山县委派刘淠西、朱体仁分别打入诸佛庵民团;六安县委派王退之、毛正初、李野樵分别打入南岳庙、徐家集、江家店等民团;六安六区区委派党员打入金家寨汪东阁商团和南庄畈六保联络自卫团,袁皋甫、何子凡还担任了自卫团的团长和教练;霍邱县白塔畈支部派汪志来打入了霍邱警备营,并当上了排长。这些共产党员在敌军内部以合法身份进行秘密工作,向士兵们灌输革命思想,启发阶级觉悟,发展党员,为后来发动武装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9年5月,皖西党组织领导了发动了三次局部的民团兵变和农民起义,使党的武装力量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加强。5月初,驻霍山的反动军阀阴谋收缴被共产党控制的民团枪支,霍山县委发动诸佛庵民团起义,戴家河民团队长朱体仁(县委委员)先后缴了“红学”会30多人和霍山县自卫团十几人的枪械,后由诸佛庵民团团总刘淠西(县委委员)率部起义。5月17日,六安县西北区委领导了武陟山两三千赤卫队员和农民起义,围攻5个地主圩子,打死恶霸地主,缴了20多支枪和1门土炮。5月19日,六安县委委员桂伯炎、袁继安在红三十二师支援下,领导南庄畈六保联络自卫团起义,将30多名起义人员组成六安六区游击队,游击队还配合红三十二师攻克金家寨。这三次局部起义的举行,标志着皖西地区革命由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的新阶段。此后,党在皖西成立了六霍军事委员会及六霍军委特务队,统一指挥各地游击队,舒传贤兼军委书记,有“短枪十架,长枪三十多枝”,为发动六霍起义作了军事斗争上的准备。

 4.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的正确领导,保证了六霍起义取得成功

 六霍起义的筹备工作是在六安中心县委的领导下进行的。1929年8月,中央巡视员方英召开六安及邻县县委代表会议,讨论发动六霍秋收暴动工作,六霍起义在各县开始筹备。10月6日,六安中心县委成立,直属中共中央,先后直辖霍山、霍邱、寿县、英山、合肥5个县委和六安县的7个区委、3个特支,并配备巡视员巡视各县、区工作。中心县委指出“六安经济恐慌,统治阶级力量较薄弱,我们可以组织3000的赤卫队,有快枪百余支,有着一定的武装基础,同时又有军事与政治方面的干部40多人加以指导”,认为“领导农民由一个群众示威的形式转变为一个地方暴动”的条件已经具备,并初步议定于11月中旬秋收后发动农民武装暴动。随后,中心县委安排人员分赴各地,积极做好发动武装起义的准备。

 六安中心县委是六霍起义的直接发动者和领导者,在起义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挥作用。六安三区是中心县委准备暴动的重点区域。1929年11月7日晚,三区二乡农协秘书何寿全被捕,农协花名册被自卫团搜去,中心县委得知后决定在独山立即举行起义。8日,独山周围15个乡数千农民涌向独山镇,自卫团被迫释放何寿全后逃往六安,起义取得胜利。中心县委在六安三区成立了三区工农革命委员会和军事指挥部,将起义队伍编为72人的游击队,并从农协骨干中组建了赤卫队,保卫独山起义胜利成果。同时,为扩大斗争成果,中心县委要求六安各区和邻近各县也立即举行武装起义。11月16日,中心县委委员桂伯炎、袁继安领导六安六区古碑冲、南庄畈、七邻湾一带农民起义,击溃了金家寨民团,开辟了以金家寨为中心的一块根据地。11月19日,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和霍山县委书记喻石泉在红三十二师支持下,领导西镇农民起义成功,建立了西镇革命委员会和军事指挥部,起义队伍360人编为西镇游击队。西镇游击队是六霍起义中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三次打退西镇残余自卫团和英山县、霍山县自卫团的进攻,并支持了毗邻的桃源河一带农民起义,使六安、霍山红色区域基本连成一片。此后在中心县委领导下,暴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霍邱县委发动了白塔畈、尧冲农民起义,建立了游击队;在中心县委常委周狷之指导下,徐集民团、江店民团起义成功,组建六安四区游击大队。

 六安中心县委组建了鄂豫皖边区第三支红军主力——红三十三师,扩大了六霍起义成果。1930年1月,中心县委召开全委会议讨论军事组织的原则,接着把中心县委自己直接掌握的武装编为安徽红军第一游击纵队,把西镇游击队编为安徽红军第二游击纵队。1月20日,舒传贤主持中心县委常委与游击队党、团负责人会议,决定将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三十三师下辖两个团:第106团由第一游击纵队和六安县六区游击队及霍山县东、北、南乡农民武装合编;第107团由第二游击纵队改编。全师共200多人,内有党员40多名,长短枪145支。红三十三师诞生后,属六安中心县委领导。红三十二师于1月30日第一次解放霍山县城,2月中旬又攻下了麻埠、独山、流波䃥,使独山、麻埠一带陷入敌手的区域得到恢复。

 六安中心县委建立皖西革命根据地,实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目标。1930年3月下旬,中心县委在七邻湾关帝庙召开了所辖六县和红三十三师党的联席会议,动员六县全党同志“推进六县的革命高潮”的总任务,并作出了九项决议案规定各方面具体任务。4月13日,中心县委指导六安六区在金家寨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制定了《苏维埃条例》和《土地政纲实施细则》,作出了关于《雇农工资办法》、《手工业工人办法》、《债务办法》和《森林办法》等决议案。七邻湾会议的召开和六安六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心县委把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在皖西地区的初步实现。到1930年4月,在六安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六霍起义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革命烽火遍及皖西大地,在六安、霍山、霍邱、英山、潜山五县毗连地区初步创建了南北200多里、东西100多里、人口40多万的皖西革命根据地,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