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六霍起义是鄂豫皖边区三大武装起义之一,起义中诞生了红三十三师,创建了皖西革命根据地。本文着重对六霍起义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精神进行论述。
90年前,以六安、霍山为中心区域,爆发了一次以农民暴动为主体与民团兵变相结合的武装起义,即六霍起义。六霍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边区继黄麻起义、商南立夏节起义之后,第三次大规模武装起义。
六霍起义是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永远镌刻在皖西革命的纪念史册上。中国共产党人在六霍起义斗争中及其后的革命岁月中的奋斗经验和优良作风,对当代社会和重任在肩的干部队伍,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论价值。值此纪念“两大起义”胜利90周年之际,仅就六霍起义的特点和主要精神谈几点看法。
一、六霍起义的主要特点
1.规模最大的起义
六霍起义从1929年5月拉开序幕,再到1930年春皖西地区掀起农民武装起义的高潮,所参与的人数、所覆盖的区域,堪称是鄂豫皖边区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期间,发生了大大小小几十次武装起义,其中以六安县独山镇和霍山县西镇暴动为代表,仅独山暴动就有其周围15个乡的近万名群众参加。规模较大的还有:霍山县桃源河农民起义,霍邱县白塔畈农民起义,六安县徐家集民团起义,霍邱县尧冲农民起义等。起义风暴由点到面扩大到六安县的西南部、霍山县的全境、英山县的东北部、霍邱县的南部、潜山县的背部和舒城县的西部,使得整个六霍起义取得全面胜利。
2.范围最广的起义
1929年11月8日,独山暴动打响了,随后,在近两个月时间内,西两河口、龙门冲、郝家集、七邻湾、古碑冲、南庄畈、石家河、西石门、沿河涧、黑石渡、戴家河、新店河、江家店、金家铺、燕子河等地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和民团兵变,起义的烽火席卷了六安、霍山、霍邱、英山等县毗邻地区和舒城、寿县部分地区方圆几十公里的皖西地区,到1930年4月就初步形成了东起淠河,西接商南,南抵金家铺、水吼岭,北至白塔畈、丁家集,南北200多里、东西100多里、人口40多万的皖西革命根据地。
3.时间最长的起义
六霍起义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的农民暴动和民团兵变,它是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边区三大起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从1929年5月诸佛庵等局部起义揭开序幕,随后当年冬天六霍起义全面爆发,到1930年2月,红三十三师游击战争的展开到七邻湾会议后霍山等地爆发大规模农民武装起义,再到1930年4月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形成,从起义的准备到一触即发、迅速发展再到组建主力红军和创建皖西革命根据地,从武装斗争的胜利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时间之长,在鄂豫皖边区前所未有。
4.连锁暴动的起义
六霍起义由一点起义到多点起义,形成连锁大暴动,各处起义互相呼应,互相支援,促成整个地区的武装起义胜利成功。1929年11月8日,独山暴动取得胜利后,西两河口、龙门冲、郝家集等地农民迅速揭竿而起,纷纷响应,11月16日,六安六区古碑冲、南庄畈、七邻湾一带农民起义取得胜利,11月19日,中共霍山县委领导西镇地区农民暴动,到21日先后攻下闻家店、燕子河、楼房湾、长山冲和漫水河等村镇,12月16日,为支援桃源河农民暴动,其周围的石家河、西石门、沿河涧、新店河、戴家河、黑石渡等地相继举行起义。此起彼伏的工农武装割据,构成了以农民起义为主体与民团起义相结合的连锁式武装起义。
5.影响深远的起义
六霍起义的胜利打击了皖西地区的反动势力,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火炬,使皖西成为鄂豫皖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策源地,这次起义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被相继编入红一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是鄂豫皖地区组建革命武装的骨干力量,创建的皖西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党创建整个大别山区工农武装割据得以实现。武装斗争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也为土地革命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广大贫农分到了土地,尝到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从而把自己的命运与共产党、红军和苏维埃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二、六霍起义的主要精神
六霍起义在鄂豫皖边区三大起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六霍起义的精神是老区精神和大别山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皖西地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胜利以及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皖西人民继承大革命传统,奋起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英勇壮举,表达了皖西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1.正确领导的科学精神
皖西党组织的正确领导是六霍起义胜利的根本保证。鄂豫皖边区党组织建立较早,发展较快,并在各地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不仅使得革命运动迅猛发展,而且为后来举行武装起义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大革命失败以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因国民党右派的破坏而决裂后,皖西地区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运用各种手段,打入国民党内部,维持统一战线,保护和发展革命力量;采取灵活的策略,分化瓦解大刀会和土匪势力;广泛深入地发动农民群众,发展农民协会,1928年11月,六霍县农民协会宣告成立,下辖4个区农协,22个乡农协,有会员1500多人,组织领导农民开展“五抗”和春荒斗争;当局部起义爆发之时,因势利导,正确判断形势,使起义全面爆发,为扩大起义区域,1929年8月在六安、霍山两县交界豪猪岭召开了由中央巡视员方英主持的六安县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会议确定不失时机地在各地发动秋收武装暴动,组建工农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创建皖西革命根据地。随后,10月初,仍由方英主持在六安县郝家集附近的老母猪岭召开六安、霍山等六县党的代表会议,检查和讨论了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了全面发动六霍起义的主客观条件。
实践证明,这都是完全正确的,皖西地方党组织从起义的精心准备、统一部署到全面发动乃至直接指挥战斗、创建主力红军、建立革命根据地,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这是他们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英勇探索长期坚持农村武装斗争的丰硕成果,它使皖西工农武装割据斗争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2.抵制盲动的求实精神
求实精神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种精神在精心准备武装起义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皖西党组织在坚决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的过程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抵制了省临委在指导其工作中一度发生“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
1927年10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决定划六安、霍山、霍邱、英山、寿县5个县为第一暴动区;10月下旬,为领导第一暴动区的工作,在六安白浒圩成立中共皖中特委,书记周范文,中共六安特区委坚决抵制有枪就暴动的“左”倾盲动主义做法,避免因盲动行动带来的牺牲与损失,为此书记胡苏明被撤职并开除党籍。1928年3月,省临委决定在“皖北各县努力造成一割据的局面”,指示六霍县委立即举行农民暴动。但中共六霍县委冷静分析,认为立即暴动的条件尚未成熟,要继续开展抗租反霸斗争,争取广大工农群众和会匪群众,充分做好武装暴动的准备。六霍县委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据实反映上述意见之后,省临委把这一正确意见视为“右倾”,并斥之为“改良主义”。六霍县委坚持据理力争,反对盲动。省临委只好将内部意见分歧报告党中央。1929年3月上旬,中共中央召集安徽工作会议,进一步解决安徽省临委在指导工作上发生的问题,周恩来听取了各方面的情况汇报和对问题的看法之后指出:六霍一带立即举行暴动条件不成熟,要积极创造条件准备起义;六霍县委采取抗租反霸、争取群众的策略,是符合党的六大决议精神的,不能说是右倾改良主义。至此,中共六霍县委抵制“左”倾盲动错误的正确意见得到中央的肯定。
这次会议纠正了省临委“左”倾盲动的错误,避免了不应有的损失,从而使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六霍县委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是皖西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关键时刻坚定理想信念的坚定表现,表明了他们较早就具有了抵制盲动基础上的斗争觉悟,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和坚定信仰。
3.解放工农的民本精神
皖西党组织在领导群众斗争中,坚决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十分注意向工农群众学习,用各种方式接近工农群众,经常深入到长工、佃户中促膝谈心,开展“东家与佃户、长工,谁是衣食父母”和“坐轿的与抬轿的,谁的人多力量大”等讨论,宣传平分土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皖西党组织从发动群众入手,大力发展农民运动,进而领导农民群众从经济斗争、政治斗争走向武装斗争。1928夏,六霍地区普遍地开展了抗税、抗租、抗债、抗夫、抗捐的斗争。在初步取得“五抗”斗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共六安、霍山两县委从1929年3月下旬开始,组织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春荒斗争,农民协会组成的侦察队、纠察队、宣传队,确定斗争对象,带领广大农民成群结队地涌向地主豪绅的庭院,强行“借粮”,进而开仓扒粮,并在各地建立农民协会、农民赤卫军、游击队,打击地主豪绅,开仓分粮,分田分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在皖西农民运动兴起的过程中,六霍县委曾对突出存在的大刀会、土匪问题进行了反复分析和研究,采取分化瓦解、打击少数、争取多数的正确策略,分别打入大刀会和土匪内部,使许多沦为会、匪中的破产农民倾向革命,纷纷毅然摆脱反动会、匪首领的控制,参加农民协会,走向革命道路,顺利地排除了阻碍革命力量发展的两大障碍,如六安县农协会员中“90%都是大刀会”的原会众。在六安中心县委发动和领导六霍起义的过程中,为了集中力量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对土匪势力采取了争取使之不为反动统治阶级所利用的正确策略,将权广义部收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五师。
六霍起义是一场以农民暴动为主体、民团兵变相结合的武装起义,群众从历史经验和斗争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实行土地革命,求得自身的解放,这就为六霍起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4.誓死捍卫的献身精神
在面对敌人疯狂反扑的严峻考验面前,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保持了坚强的革命意志,继续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革命斗争,表现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独山暴动的胜利引起六安国民党当局和地方反动势力的极度恐慌。豪绅地主一面多次电告蒋介石求援增兵镇压,一面跪求六安驻敌陈耀汉旅就地“清缴”。陈旅留驻六安后,与城乡反动势力集结,在十倍于我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下,六安新生革命政权和工农武装誓死捍卫革命成果,一大批革命干部和无辜群众惨遭杀害。1930年1月,独山暴动领导人许希孟、朱体仁、吴干才在郝家集不幸被捕,朱体仁当场牺牲,吴干才、许希孟被押至独山严刑拷打英勇就义,敌人残忍地把三人头颅割下挂在六安城门悬头扬尸三天,牺牲时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1930年9月,六霍赤卫师师长车厚桥在龙门冲十八盘突围时不幸被捕,凶残的敌人用大铁钉活活地把他钉死在城门上,车厚桥临死前圆睁双眼大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车厚桥牺牲时仅仅只有24岁。革命中心区的独山、郝家集、西两河口、龙门冲、落地岗、同心寺、骆家庵、七邻湾、金家寨等几乎断绝人烟,六安县三区出现纵横几十里的无人区。还有“头颅抛千斛,风雨撼孤舟。宁为革命死,不做阶下囚”的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常委周狷之,“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诸佛庵民团团总、中共霍山县委委员刘淠西……
皖西革命先烈们不惜流血牺牲,舍弃生命以殉革命事业的节操,无疑是献身精神的最彻底体现,但是为革命献身不仅仅意味着流血牺牲,更是一种对革命信仰的追求、对群众的赤诚,融汇成个人行为的无私奉献,形成一种在崇高的革命道义下的高尚的、纯洁的神圣感,正是靠着不怕牺牲的精神,才能将革命的烽火迅速燃遍皖西的山山岭岭,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5.凝聚力量的统战精神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皖西组织准确把握当地的政治形势,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抓住一些可以利用的空隙,继续努力维持大革命时期在当地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力求站稳脚跟,避免皖西革命力量遭受损失。
在继续维持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局面下,中共六安特别区委于1927年8月成立了以吴宝才为主席的六安县总工会,发动和领导城区黄烟工人从9月10日开始连续举行45天大罢工,紧接着又领导城区各行业工人游行示威,反对国民党右派破坏民主,要求选举平等。派遣党员深入农村,组织起100多个读书会,学习与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从中发展党员。到10月,所辖六安、霍山、霍邱、合肥四个县都建立起党的特别支部、支部或小组,党员发展到100多名,并在一些区乡建立了农民协会。
皖西共产党员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改组国民党,主动参与领导民团工作。各地利用国民党县党部改组之机参与县党部领导工作,利用县乡民团扩招之机选派共产党员打入民团担任主要职务。1927年9月,六安特区委书记胡苏明被公选为国民党六安县党部书记长,共产党员周狷之、桂伯炎、吴干才、罗亨信、舒传贤、刘伯驹、戴铸久、樊逸仙等分别当选国民党六安县、霍山县、霍邱县党部委员,这些共产党员担任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党部的要职以后,以合法身份积极开展工作,不仅没有牺牲一个共产党员,而且为发展当地的革命力量创造了有利条件。1928年底,共产党员漆德玮、周维炯、陈法权、刘淠西、朱体仁、汤业建、何祥仁、杜起涛、毛正初、李野樵、江求顺、袁皋甫、何子凡等凭借实力和影响打入国民党县乡民团并担任队长或教练,秘密发展党员,成立党的组织,训练和争取团丁,开展兵运工作,为后来发动民团兵变打下了坚实基础。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历史是记忆的过去,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六霍起义已经过去了90载光阴,但革命先辈们树起的旗帜至今仍高高飘扬,他们的精神与山河长存,与日月同辉,将永远激励着老区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