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遵康(1931-1983),又名赵永健,金寨县桃岭乡赵院村人。1928年8月,参加农民协会,并加入秘密武装组织。1929年2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5月参加商南立夏节起义,并加入乡赤卫队,不久调到区游击大队,先后担任班长、排长、连长。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之后,他所在的游击大队编入主力红军,任红4军12师36团2营6连排长,参加了攻打独山、浒湾、英山、洗马畈等战斗。1931年,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
1931年底,赵遵康因伤参加了地方武装,先后担任少共模范连连长、县独立团1营1连连长,游击大队队长,参加了第三、四次反“围剿”斗争。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西征入川后,赵遵康先后任赤城县二路游击师1营2连连长兼指导员、红28军82师1营2连连长兼指导员、红25军75师223团3营7连指导员。率部随82师转战于皖西北,参加了远程奔袭太湖县战斗。
1934年11月初,红25军从南溪的葛藤山地区出发,紧急开赴鄂东北接受中央指示。两日内,连续突破敌人5道封锁线,于8日拂晓到达光山县的扶山寨地区。这时,敌“追剿”支队共10个团跟踪而至,从东、南两面突然发起袭击。223团奉命在寨东的刘湾抗击敌4个团的进攻。赵遵康指挥7连克服连日行军作战的极度疲劳,与全团将士一起,连续打退敌人多次猛烈攻击。全军指战员经竟日苦战,终于击溃敌人的围攻,歼敌4000多人。战后,红25军继续西进,在光山县的花山寨与鄂东北道委汇合。
11月16日,红25军遵照中央指示,实行战略转移,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程。北上途中,红25军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打破了20多倍于己之敌的追堵,进入陕南,并开创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独树镇、庚家河、九房间、袁家沟口等数次恶战中,赵遵康率七连浴血拼杀,多次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在庚家河战斗中,军首长徐海东亲率223团以迅猛的攻势夺取东山坳口,7连指战员冲锋在前,以刺刀和手榴弹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搏。全军指战员经20多次反复冲杀,终于打垮敌人的围攻。激战中,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均身负重伤。1935年,在陕西阳县袁家沟口战斗中,赵遵康率领一个班全歼敌人一个武装连及旅经理部,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受到军部的嘉奖。此战共毙敌团长以下300余人,俘敌旅长唐嗣桐以下1400余人。
1935年7月,红25军从鄂豫陕根据地的沣裕口出发,继续长征北上,向陕甘宁边区挺进。8月21日,红25军进至泾川县四坡村,徒涉 河,部队刚过一半,山洪暴发,担任后卫的223团和军部被阻于 河北岸。这时,敌1000余人蜂拥而至,223团孤军背水作战,形势危急。军政委吴焕先亲率军直属队100余人直插敌人侧后,223团各营迅速抢占制高点进行反击,赵遵康率七连从西南面猛烈冲杀,红军冒着大雨三面出击,迫敌难以展开,后将敌压缩到一条烂泥沟里,全部歼灭。但军政委吴焕先在激战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9月15日,红25军冲破敌人的重重围堵,到达陕甘根据地,在永坪镇与刘志丹领导的红26、27军胜利会师。此后,赵遵康又相继参加了劳山、榆林桥和直罗镇战役。1936年,他又先后担任红15军团75师225团政治处股长、75师政治部民运科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赵遵康先后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政治处敌工股股长、民运股股长,八路军115师344旅晋南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44旅特务营政委、冀鲁豫军区五分区(沙区)南乐县独立团副团长、五分区基干团团长、冀鲁豫三分区(鲁西北)副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晋东南根据地夏季反“扫荡”作战,粉碎了敌对冀鲁豫根据地的“扫荡”、“蚕食”和封锁。
解放战争时期,赵遵康先后任冀鲁豫军区第四分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33旅副旅长、31旅副旅长,中原野战军31旅副旅长、第二野战军5兵团17军补训师师长、17军后勤部部长。率部转战于黄河以北,淮河以南,平汉路以东的广大地区。参加了郓城沙土集战役、陇海铁路破袭战、豫东战役、淮海战役和进军大西南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赵遵康先后任贵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海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顾问。
1961年,他晋升为少将军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