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长征中的李发

发布时间:2016-11-14 11:21:38 审稿:六安党史 作者:蒋二明 浏览:2531 次
【字体大小:

 

 

    李发(1913—1957),原名李友忠,裕安区人, 192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1月参加六霍起义,被编入红军游击队,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六安河西游击大队宣传员,1931年4月编入主力红军,历任十师二十八团班长、十一师三十二团机枪连排长、红二十五军特务营连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战斗负伤留在皖西养伤,后编入红二十五军,先后参加七里坪战役、鄂东北中心区保卫战、皖西北中心区保卫战,1934年3月,李发调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四团重机枪连连长兼党支部委员,艰苦转战于大别山区。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由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李发参加了长征。17日,红二十五军在朱堂店以南之罗古寨击退敌“追剿纵队”第五支队的进攻后,乘敌人部署间隙,以秘密突然的行动,于当晚由信阳城以南之东双河与柳林之间越过平汉铁路,北穿桐柏山,血战独树镇,恶斗三要司。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正在洛南县庾家河(今属丹凤)召开会议,讨论在鄂豫陕边界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问题时,敌第六十师突然由鸡头关方向奔袭而来,并抢占了东山坳口的有利地形,李发率机枪连随二二四、二二五团主力迅速抢占了东山坳口南北两侧高地,协同二二三团将进攻之敌打退。激战中,副军长徐海东、军长程子华先后负重伤,而敌人另两个团增援上来,再次发起攻击,红二十五军英勇反击,殊死奋战,以刺刀、手榴弹与敌拚搏。二二四团团长叶光宏在率领部队与敌人拚刺刀时,一条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作战。七连一挺机枪的射手接连牺牲3名,但这挺机枪始终没有停止射击。李发亲自抱着一挺重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终于将敌人的火力压住。战至黄昏,经20多次反复冲杀,红二十五军终于将敌人打垮,胜利完成第一阶段的战略转移。并开始投入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2月11日,红二十五军在洛南蔡家川进行整编,将二二四团分别编入二二三团和二二五团,李发编入二二五团,1935年春担任二二五团三营营长,不久兼任营政委和营总支书记,参加了鄂豫陕边区第一、二次反“围剿”的一系列战斗。同年7月,红二十五军为配合中央红军行动,挥师西进,再次踏上征途,活动于陕南、陇东的广大地区,切断西(安)兰(州)公路18天,有力地牵制了敌人。9月上旬,李发率三营担任全军后卫,在陇东镇原、庆阳、合水等地与敌激战,多次打退敌步、骑兵的尾追,掩护全军进入陕甘边,与陕北红军会师。之后,该部与陕北红军合并,编为红十五军团。

    1935年10月,李发率部先后参加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挫败了南线敌人的战役进攻。11月,在直罗镇战役中,李发随二二五团主力,先是攻歼南山之敌一0九师六二七团,继则追歼援敌一0六师六一七团,而后围歼一0九师残部。此役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定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东征山西,七十五师作为红十五军团主力,率先突破敌军黄河防线,掩护全军渡河东进,攻歼晋西石楼、隰县、交口等地敌人,并协同兄弟部队歼击孝义兑九峪及其附近之敌第二、三两个纵队,威逼太原。3月上旬,红一方面军新成立红三十军,担负中路作战任务,李发随后调任三十军二六四团团长兼政委,率部继续包围石楼,控制黄河渡口,维护后方交通运输,并开展地方工作,扩大部队,支援左右两路军在南北两线的进攻行动。5月上旬,由于敌人调集大量兵力围攻,红一方面军西渡黄河,回师陕北。随后,李发率部又参加西征战役,扩大了陕甘宁边区。

    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内战停止后,李发于1936年进入红军大学学习,两个月后又调任七十五师二二四团团长。1937年11月,他插班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次年4月,抗大第四期在延安开学,李发担任五大队三中队队长兼教员,一边学习政治军事文化,一边参与教学和管理,同时开展生产劳动。

    抗日战争时期,李发历任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副总队长,特务第一团团长,第五支队参谋长,胶东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东海独立团团长。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中共渤海二地委常委,渤海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先后参加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等战役。并抽调干部、组织子弟兵团和民工随军南下新区,大力支援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渤海军区司令员、陆军第三十一军副军长。1955年9月,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在厦门前线检查军政训练工作和军事设施时,不幸遇难,年仅44岁,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