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遵照中央和毛主席作出的举行全国性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的战略决策,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直插大别山,与东线的华东野战军,西线的太岳兵团构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达到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经略中原的目的,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
为了打开挺进大别山的门户,刘伯承、邓小平于6月30日指挥12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蒋介石号称可代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经过20多天的艰苦奋战,歼敌4个整编师,取得鲁西南战役的重大胜利。
部队连续作战已极度疲劳,本应就地休整补充,可惊慌失措的敌人已调集28个旅的兵力包围上来。刘伯承、邓小平权衡利弊,决定不顾疲劳,提前挥师南下。请示电报发出后仅仅3个小时,刘、邓便收到毛泽东的急电:“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军进行打运动战。”
兵贵神速。
27日,刘邓大军终于冲破了敌人围堵,顺利渡过淮河,进入了大别山区。刘邓大军东线第三纵队则在固始集结待命,可没容得他们稍微喘口气,纵队便接到刘伯承、邓小平要求他们迅速在皖西展开,重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电令。三纵兵分两路立即向皖西进军。29日,由陈锡联司令员率领的七、九两旅和由副司令员郑国仲率领的八旅,便像两支脱弦的利箭,向皖西腹地迅猛插进。
31日午后,八旅一路急行军逼近皖西老区的立煌(今金寨)县城金家寨(后被梅山水库淹没)。这是三纵挺进皖西的第一仗,刘伯承、邓小平非常重视,指示部队要“勇猛顽强,首战必胜,力求全歼”。
“坚决打好第一仗,为死难的乡亲们报仇”,指战员们激越的口号声在山谷回响。
31日上午,部队涉过史河,隐蔽接敌,一阵猛打,攻入城内。守敌如惊弓之鸟,纷纷溃逃上山,龟缩在十几个坚固的碉堡里负隅顽抗。决战的时刻到了,
首战告捷,八旅乘胜向东南进击,4日解放霍山,接着挥师向沿江方向疾进。
就在八旅进击金家寨的同一天,七旅也兵临皖豫门户的经济重镇叶集,将敌四十六师及保安三团各一部团团包围起来。二十一团受命主攻,全团官兵决心发扬朱德警卫团的光荣传统,坚决打好七旅挺进皖西的第一仗。经过短短一天的战斗,守敌便全部被歼,毙俘600多人。
三纵九旅在陈锡联司令员亲自指挥下,直指皖西重镇六安。9月2日拂晓,守城的保安团已如惊弓之鸟,一触即溃,六安宣告解放。战后,陈司令员兴致勃勃地抽空浏览了古城市容,还高兴地看了一场京剧演出。
此时坚持地方武装斗争的中共皖西工委和在战火硝烟中成长起来的皖西人民自卫军接到了三纵已南下六安的电报。当游击队员们在霍山、舒城、桐城等地与三纵会师时,同志们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有了地方党组织和皖西人民自卫军的配合,三纵如虎添翼,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横扫六安、立煌(金寨)、霍山、舒城、庐江、桐城、潜山、岳西等县,并乘胜捣太湖,夺华阳,取宿松,攻望江。此后部队遵照刘、邓部署,主动撤出城市,控制广大农村,形成对敌占城市的包围。
三纵在皖西纵横驰聘,引起蒋介石极大恐慌,立即派重兵围攻。为吸引敌军,三纵七、九两旅西调豫南作战。敌人果然中计,抽兵西援,皖西兵力空虚。刘、邓即令三纵迅速回师,放手歼敌。七、九两旅冒着绵绵秋雨隐蔽东进,于
蒋介石惊恐万分,立即抽调14个整编师的优势兵力,对大别山区发起“总体战”。为粉碎敌人围攻,刘、邓作出了内外线相配合的作战部署。三纵奉命在内线坚持,牵制敌人。行军途中陈锡联遇到了邓小平和李先念副司令员,李先念开玩笑说:“背得动吗?”邓小平一脸严肃地说:“就是要多背一些,背重一些,宁愿本身多忍受一个时期的艰苦,也要多拖住敌人几十个旅,使山东、陕北兄弟部队大量消灭敌人。”
“就是要多背一些”,陈锡联指挥三纵在老区干部群众支援下,顶风冒雪,长途跋涉,拖着敌人几个师在崎岖山道上兜开了圈子,几十天功夫,敌军就被拖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胜利完成吸引多路敌军并将其拖垮的战斗任务。
从北方南下的三纵指战员才熬过蚊虫的叮咬,又迎来大别山凛冽的寒风,蒋介石指挥军队加紧了封锁,梦想让仍身着夏装的指战员们饿不死也要冻死在大别山区。刘、邓从全局出发,号召指战员依靠群众,自己动手,用最短时间制作出冬装,要求人民的军队要有勇气和信心去创造任何军队没有创造过的奇迹。
做棉衣要有棉花布匹。刘伯承说,这里是老区,多和群众商量总会有办法,听说麻埠叫作“小上海”,卖土布棉花的很多,你们拿银元请群众帮助买,一定要公平交易,按价付款。从逃亡商户筹集的布料一律开具借条,写明“革命胜利之日,如数照价归还”。
在地方政府和群众支持下,很快便筹齐了棉花布料。一声令下,全军上下便飞针走线开始缝制棉衣,平时操枪弄炮的大手这时却拈不动轻飘的银针,部队便开展互帮互学。刘司令员还手把手教战士们用倒扣的瓷碗开领口,用倒线锁扣眼。虽然缝的衣服针脚不齐,样式各异,但大雪纷飞之时,全军指战员都已穿上温暖的冬装,蒋介石的幻梦又一次破灭了。
在制备冬装过程中,三纵除自己动手外,皖西各级政府还动员一批裁缝,自带机器,建起随军被服厂,生产出一批规范的制式服装;组织根据地群众为部队缝制棉衣,在昏黄的油灯下,老大娘、小媳妇飞针引线,赶制出2000套棉衣。陈锡联司令员曾将在皖西制作的几套机制棉衣送给总部首长,当刘伯承、邓小平得知指战员都已穿上棉衣时才宽慰地笑了,并要陈锡联把送来的棉衣全部转送伤病员。
刘邓大军既是坚强的战斗队,又是富有活力的工作队。三纵初入皖西即抽调部分干部战士与随军南下的原太行、冀南干部分批留下,配合原在皖西坚持斗争的地方干部,组建各级政权机构和地方武装,并于11月成立了中共皖西区党委,三纵政委彭涛任书记,副司令员曾绍山任军区司令员。以三纵分遣人员为骨干组建的地方武装极大地增强了战斗力,他们配合主力在内线坚持斗争,打击分散孤立之敌,仅在六安地区就在刘家圩歼敌两个中队,在舒城南港消灭国民党军3个连。部队连续作战,牵制了敌军,受到中原军区表扬。
各级地方政府建立后,均把发动群众作为首要任务,为大规模支前提供了组织和人员保证。当三纵向霍山展开时,当地政府即筹集300多石军粮,出动几百副担架,安置了300多名伤员。张家店战斗时,参战民工和地方武装多达2000多人,仅晓天一地就筹措大米100多石。有了地方政权和武装的配合支持,解除了部队后顾之忧,三纵如鱼得水,进退更加灵活机动。
邓小平一再强调“严守纪律,关心群众”是关系到部队能否在大别山扎根的大事,三纵是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人民武装,广大指战员都能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受护群众,尽可能减轻群众负担。战士因干渴吃了地里的甘蔗,冬天取暖烧了一节树头都要作价赔偿;夜晚天寒宁愿在门楼墙脚露宿也不打扰群众。对极个别违反纪律的人也都严肃处理。有人因行军无鞋私拿了群众几双鞋底,便作为贪污处理,还在全军通报。
人民的子弟兵时时处处关心老百姓。部队一到住地便忙着为群众扫地挑水,连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也不例外。战斗间歇指战员们还要帮群众抢收抢种。张家店战斗时枪声刚停,战士们便急忙冲上街头为民房灭火。部队每解放一地,还打开敌人的粮仓,将粮食分给贫困缺粮的群众。
军爱民,民拥军,三纵指战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戴。具有拥军传皖的皖西老区群众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们仍尽了最大力量支援部队,有的群众宁肯自己饿肚子,却把下锅米拿出来送到部队。部队行军作战需要穿鞋,许多老百姓就把自己衣服剪掉做草鞋。
战时群众还热情地运粮食、抬担架、送伤员。部队流动性大,许多群众便冒着风险将伤员接回家养伤。三纵副司令员郑国仲负伤后就隐蔽在群众家里,虽然老百姓生活很苦,但仍四处搜求鸡蛋、大米为他增加营养。在群众严密保护和精心调养下,郑国仲很快痊愈重返前线。
群众还主动传送情报,为部队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一次土顽企图对我包围,部队接到群众送来的情报后提前做好歼敌的部署,结果将敌总指挥击毙,而我部队仅两人负伤。
在皖西群众和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刘邓大军越战越勇,圆满完成了艰苦的内线牵敌的战斗任务,为实现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巩固和发展皖西根据地,迎接全国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