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安徽东部和皖中大部地区已被日军侵占,老百姓纷纷逃难,村村有哭声,处处有难民。就在国民党军队丢城失地、成批成批仓皇西撤之际,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肩负着民族解放的希望,迎着日军进攻的方向,毅然东进抗日,其第四支队由湖北省七里坪出发,开赴皖中抗日前线。
一、东进舒城
1938年2月,胜利坚持了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和游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经理部主任吴先元。支队下辖第七、八、九团和手枪团及直属队,三千一百余人,是新四军4个支队中人数最多、武器装备最好、红军老战士成分最大的一个支队。3月8日,高敬亭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率部从黄安县七里坪出发东进抗日。
3月下旬,全支队会师于立煌(今金寨)县流波石童。在这里,高敬亭主持召开了干部会议,接任政治部主任的戴季英传达了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指示,宣布成立四支队军政委员会,高为主席,戴为副主席,林维先、吴先元、胡继亭为委员。
5月,高敬亭带病率手枪团、后方机关到达舒城。四支队司令部驻西港冲钝斧庵,政治部驻东港冲韦家大屋,参谋处设在东港冲小四湾,卫生部、军医处、被服厂、修械所等均设在东港冲周围地区。6月上中旬,进至庐江等地区的七、八、九团奉命撤回舒城,七团、八团进驻西汤池,九团进驻新开岭、河棚。至此,四支队全部集结驻扎于舒城及其周围,高敬亭在东、西港冲指挥全支队作战,以舒城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形成。
战争的伟力在于民众之中。四支队进驻舒城后,立即深入山乡集镇,在山七里河、三元观、程河道、西沙埂、河棚、中梅河、乌沙、晓天以及庐江县等地,开展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一切力量奋起抗战。政治部成立的战地服务团与各团政治处、民运科相互配合,运用各种形式进行抗日动员。他们召开大会,发表演说,控诉日寇侵华罪行;演讲《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新形势,阐明新四军四支队是红二十八军的部队,是人民的军队,号召大家起来抗战,投身到抗日救国队伍中来;他们张贴“保家卫国、人人有责!”等抗日标语;教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演出《九一八》、《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戏剧;展出抗日胜利果实,组织群众观看在押的日军俘虏、缴获的枪支及军用品等,破除日寇不可战胜的迷信。这些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的抗日热情,推动了舒城抗日救亡热潮的兴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舒城就有二千余人参加了四支队。
二、英勇杀敌
1938年5月12日,四支队率先打响了新四军华中抗日第一枪!当日,九团侦察队及二营四连于巢县东南蒋家河口伏击,全歼下乡骚扰之日军20多人,缴获步枪9支,手枪2支,敌旗1面,我方无一伤亡。5月16日,蒋介石致电新四军领导人叶挺、项英:“贵军四支队蒋家河口出奇挫敌,殊堪嘉慰。”
六七月间,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四支队大部兵力集中在舒城、桐城山区和安庆至合肥公路沿线开展交通破袭战,挖公路、埋地雷、毁桥梁、砍电杆、切电线,迟滞日军进攻。6月12日晚,七团一个排夜袭南港日军骑兵宿营地,毙敌3名,炸毁帐篷5座,缴军马5匹。当城关日军窜至干汊河侵扰群众时,七团又令三营设伏,击毁敌汽车3辆,毙敌10余人,俘敌炮手1名,缴获三八式马步枪10余支及部分军用物资。
8月上旬,高敬亭在西港冲召开会议,部署对日作战计划。会议决定:一.由皖中各县党组织领导发展的游击队,统一编为四支队第二游击纵队,下辖三个大队。二.八团开赴寿县、合肥、全椒一带,与四支队东北挺进纵队会师,开展皖东抗日游击战争。东北挺进纵队归八团指挥。三.七团在安合、六合公路全线出击,破坏敌人运输线。四.吸收皖中各县积极要求参军抗战的青年,组建新兵营。会议以后,四支队各部开始执行新的作战任务。
自1938年5月至10月底,据不完全统计,四支队在皖中地区开展了灵活机动、英勇顽强的抗日游击战争,先后进行了28次战斗,共毙伤日军940多人,俘日军8名,有力地配合了武汉会战的正面战场,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西犯行动;同时,四支队还消灭土匪武装1000多人,安定了当地的社会秩序,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提高了人民的抗战情绪,打开了皖中敌后的抗战新局面。
三、坚持统一战线
在舒时期,四支队贯彻了党的全面抗战的方针,在深入发动群众、积极宣传我党抗战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大力做上中层人士的工作,争取他们的合作抗日。当县长带自卫队在舒城东乡剿匪反遭土匪包围时,四支队手枪团火速驰援,歼匪100多人,救出陶若存等;又应陶的请求,派部队夜袭天龙庵匪巢,活捉匪首罗大刚等人,平息匪患。日军占领舒城前一天,国民党县政府仓皇迁入梅河镇。是时,国民党某银行在梅河存有一批相当数量的大米和食盐。为了不资敌,进步县长陶若存超出职权连夜下令开仓,疏散到周围联保储存。同时,拨大米万斤、食盐数千斤支援四支队,这就是四支队贯彻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所取得的一大成果之一。
在做好县长陶若存统战工作的同时,四支队也广泛地团结地主乡绅及道会分子,教育他们认清抗战前途,激发他们的抗日热情,为抗日救国出力。张母桥的童瑞亭、东沙埂的朱长军等,在四支队的统战工作影响下,联合其他士绅向四支队共捐献粮食二百石,银元七千元。东西港冲的开明士绅华锦城,不但请手枪团政治处和一分队住到自己家里,而且积极支持四支队的工作,组建了一支三百余人的抗日游击大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的游击大队被编为淮南抗日游击纵队第一大队。
司令员高敬亭还亲自做三元观地区原三番首领“程大老七”的思想工作,使程思想转变,进步很快,不久参加新四军,并帮助手枪团政委汪少川在三元观一带动员青年参军参战,招收新兵三个中队。这三个中队后在程大老七率领下随四支队挺进淮南,后改编为新四军十四团三营。
为了驳斥国民党反动派对四支队“游而不击”、“逃避抗战”的诬蔑,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从四支队的俘虏中押送三名日军和几匹日军马送交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廖磊,还从战马中挑选一匹送给廖磊作坐骑,以事实说明了四支队在统一战线和对日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拥政爱民
1938年5月,党中央派董必武到舒城视察四支队。为了帮助广大干部战士提高对急速发展的形势的认识,四支队请董老为司令部机关及手枪团全体指战员作国内国际形势报告。在司令部,董老还给集中在乌沙的四支队所有党员上了一次党课,对党员进行基本知识教育。1939年秋,中共中央长江局派何伟以新华社记者身份陪同美国进步作家、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到舒城采访四支队。四支队请何伟向政治部及战地服务团全体干部战士作时事报告,再一次进行了形势教育。
四支队驻舒期间,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不侵扰损害群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用守信,买卖公平,态度和蔼。四支队关心群众生活,每到农忙时期,便组织干部战士帮助群众种地、锄草、割麦、插秧、打场等。他们住在群众家里亲如家人,担水、扫地、打柴、磨磨等样样干。部队每次出征,之前总是做到园净缸满借还损赔。支队总医院和各分医院为群众免费医疗,解除痛苦。高敬亭司令员还和普通群众吕家政结为兄弟。
军爱民,民拥军。舒城人民在各级党组织、工作团和农抗会的领导下,开展了广泛的捐粮、捐款、捐物活动,城关区捐军鞋五百余双;西沙埂乡捐军鞋2百余双,捐款数千元;东西港冲等地开展了捐献鸡蛋活动,慰劳四支队抗日将士。
1939年5月10日,舒城西港冲军事会议后,高敬亭率教导大队从舒城西港冲出发,前往合肥青龙厂执行东进抗日任务,全支队除留守处外,全部撤离舒城。至此,进驻舒城一年之久的新四军四支队与舒城人民依依惜别,开赴抗日最前线。此时,四支队已由初成立时的三千余人发展为一万余人,这中间有2000多舒城子弟加入了这支红军队伍,舒城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很大的牺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