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舒城的抗日民主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党的工作也有声有色,更为特别的是,领导舒城人民英勇抗战和斗争的党组织成员多是年轻的女同志,这就是广为流传的舒城“女县委”。
一、“女县委”的诞生
1937年冬,在舒城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女共产党员鲍有荪、傅承铭因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便冒着风雪严寒,历经千难万险,徒步前往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受到中共中央长江局负责人董必武接见,接上舒城党组织关系。董必武指示她俩:1.发展党组织,有事与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的桂蓬同志多联系;2.组织工人等群众团体,建立武装;3.开展统战和抗日救亡工作。
鲍有荪和傅承铭回舒城后,于1938年1月成立中共舒城特别支部(隶属皖中工委领导),鲍有荪任书记,委员傅承铭、李默予。3月,皖中工委委员桂蓬来到舒城,鉴于舒城党组织的发展,将舒城特别支部改为舒城工作委员会。书记桂蓬,副书记鲍有荪,委员傅承铭、李默予。随后,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抵达舒城,支队司令部、政治部等机关分别设于舒城西港冲和东港冲。为加强党的领导,配合四支队的抗日斗争,上级党组织于1938年8月在东港冲建立了舒城县委,随四支队进驻舒城的徐平(女)、林轩(女)参加县委。书记鲍有荪,组织部长徐平,宣传部长林轩。由于县委第一届均为女同志组成,第二届县委书记是徐平,林轩任组织部长,曾子坚(女)任宣传部长,县委组成人员还是女同志。舒城女县委于是传开。
二、加强党的建设
舒城党组织在长江局、安徽省工委领导之下,尤其受到董必武的指示和视察指导,因而能抵制王明的右倾错误路线,贯彻执行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这是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一个显著特点。
发展和巩固党组织是女县委的基本工作。在女县委的领导下,全县党的机构已迅速健全建立了东沙埂、秦家桥、晓天、中梅河、曹家河、干汊河等七个区委和东、西港冲中心支部,计有党员700余名。
为了纯洁组织,提高党员素质,女县委在四支队政治部驻地东港冲先后举办了四期党员训练班,每次20天至一个月,培训对象多为区委和支部书记;教育内容是党的基础知识,政治形势和组织发展等。党员训练班的主要授课人是鲍有荪和林轩。
通过举办党员训练班,培养了地方干部,洗刷了一些投机分子和动摇分子,党员素质和党组织的纯洁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广泛开展抗日宣传
1938年6月,日军占领舒城。驻防舒城的国民党第二十军杨森部队在桃溪、南港鹿起山、大小关等处抵抗均失败而溃退。而舒城国民党军政人员和地主、工商业者都只知“跑反”,不知如何抗战,一般群众也无所适从。
为了迅速发动群众奋起抗战,女县委通过动委会、工作团深入山乡,运用一切形式和方法,开展广泛的抗日救亡宣传和组织活动:书写标语,教唱歌曲,编演戏剧,召开集会,发表演说,编写墙报,撰写文章,传播抗战消息,组织群众听取时事报告,举行庆祝前方胜利的火炬游行,创办《舒城战报》、《新潮半月刊》、《舒城妇女》等报刊,出售《论持久战》、《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和新四军《抗敌报》等。同时在广大农村建立农抗、妇抗、青抗、工抗、商抗等抗敌协会191个,会员计22194人。
通过大量的宣传动员活动,舒城人民的抗战情绪大振,热情倍增,全县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出现了路路有五彩标语、人人在抗日团体、救亡歌声响遍山山岭岭的火热景象,一个“出人、出钱、出力”的抗日浪潮覆盖了舒城大地。
四、进行英勇的抗日游击战争
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是女县委的中心工作。
1938年6月,鲍有荪将东沙埂抗日突击队改编为东沙埂抗日游击大队,鲍有荪亲任大队长,队员有二百余人。这是完全由我党建立起来的,由女县委率领的舒城第一支抗日武装。到1939年3月,全县先后建立了舒城县巡逻大队、安徽省第三督察专署人民抗日自卫军独立第一大队、东西港冲游击大队、徐洼傅冲游击队、西汤池游击队、秦家桥巡逻队、沙河观游击队、城关小园上游击队共九支抗日武装,二千余人枪。这些武装负责人大部分是中共舒城各级党组织的主要干部。他们活跃在舒城安(庆)合(肥)路以西的广大地区,采取游击战、麻雀战、奇袭、伏击、摸岗哨、袭扰等战术,纵横驰骋,出没敌后,机智灵活,英勇顽强地打击敌人。其中东沙埂抗日游击大队在鲍有荪的带领下,在安合公路沿线埋地雷、破公路、毁桥梁、割电线、砍电杆,破坏鬼子的交通和通讯,多次袭扰驻守南港的日军,共活捉鬼子10名,其中8名被送交四支队政治部,后经教育参加了抗日反战大同盟。东沙埂抗日游击大队还多次配合四支队进行“夜袭南港”、“大小关伏击战”等战斗,同时开展了广泛的缉私查私、打击日货商贩活动,将所查收的物资全部送交四支队后勤部,对四支队解决军需供给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他武装也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日寇,捷报频传。
1939年3月,女县委决定开展三项工作:一是各地党组织扩建并掌握巡逻大队;二是派遣党员参加国民党县、省政府干训班学习,掌握区乡政权,利用合法权利组建武装;三是积极配合新四军四支队扩大武装,动员青年参军参战。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全县的抗战工作准备了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舒城县抗日动员委员会成立于1938年3月。女县委的三名领导人皆在动委会里工作,鲍有荪、徐平还先后担任了组织部长。此外,县委还派遣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十余人参加动委会,分别取得了宣传部长、妇女部长、巡视员等职务,在动委会里,共产党员占绝对优势。
开展好舒城的抗日运动,巩固统一战线,争取进步人士、县长兼动委会主任委员陶若存是一个关键。为此,鲍有荪派遣上海留日学生救亡工作团团长、秘密党员李竹平和共产党员石竹到动委会专门做陶的工作。在我党积极抗战、真诚合作的感召下,陶若存表现比较进步,基本上不干涉共产党活动,不制造摩擦。他极力推荐李竹平担任指导员职务,而他的主任委员仅仅是挂名,一切工作安排、人事调动皆由李竹平全权负责。因而抗日运动的全权领导机构动委会就直接地为我党所掌握,党的抗日路线、方针政策及宣传、组织工作均能够用动委会名义而得到贯彻实施。当时六个工作团的团长、农抗会等抗日组织的负责人皆为中共党员担任。共产党员杨刚、李竹平、郝孑、汪子珍、李传芳等分别担任城关区长、晓天区长、中梅河副镇长及西沙埂乡、干汊河乡、曹家河乡、东沙埂乡等乡长职务。群众说,“县政府是国民党的,动委会、工作团是共产党的”。
1939年夏,女县委成员先后调离舒城。
中共舒城女县委是抗战初期舒城抗日民主运动的中心和实际领导者。女县委在组织上、思想上、武装上实行了全面领导,形成了共产党在舒城虽没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但实际上掌握了部分政权和武装的局面。这是舒城女县委的一大创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