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碧水,绿树映红楼。风来麻舞掌,日至麦垂钩。这就是古人笔下的皖西重镇苏家埠(今裕安区苏埠镇)。在这座历千年风雨沧桑的商业古镇上,曾发生过一次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苏家埠48天大战。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的率领下,采用“围点打援”的战略战术,成功击退国民党的重兵“围剿”,取得空前大捷。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国民党蒋介石置全国人民正义呼声于不顾,叫嚷“攘外必先安内”,一心要剿灭红军。1931年9月,蒋介石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兵败商潢、黄安后,又于1932年3月纠合重兵进占皖西苏家埠、青山等地,破坏根据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红四方面军决定趁敌道远师疲、立足未稳之际,再予狠狠打击。于是留下红十二师在商潢地区活动,方面军总部率十、十一师东进,与先期返回皖西的红七十三师会合。
当时,皖西敌人共有12个团。从六安至霍山沿淠河东岸,以苏家埠为枢纽,构成一线防御,分兵把守各个据点。此外,敌还以三个师另两个旅布于合肥、潜山、蚌埠一带,作为二线防御。根据敌人的兵力分配情况,3月18日夜,红四方面军总部在独山召开军事会议,认真研究对敌方案。经过大家热烈讨论,最后,总指挥徐向前胸有成竹而且铿锵有力地总结指出:敌人虽然人多武器装备好,但敌人多是杂牌军,互不统属,各怀鬼胎。只要我们指挥得当,红军必将实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再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具体的战略部署是发起苏家埠战役,红军分割包围苏家埠、韩摆渡、青山店驻敌,诱打六安、霍山出援之敌,最后攻占各据点。
为解救苏家埠守敌,六安驻敌派两个团的兵力沿淠河南下,行至韩摆渡附近突遭红军迎头痛击,一部被歼,余部窜至韩摆渡和苏家埠。红军趁势将韩摆渡包围。至此,红四方面军完成了对苏家埠、韩摆渡、青山店的分割、包围任务,准备吸打援敌。同时令六安、霍山两县赤卫军、游击队广泛游击,侦察敌情,迷惑敌人。
为便于指挥,红四方面军于苏家埠以东五里处朱大院墙设立总指挥部,于苏家埠永慧寺设立前线指挥部。
为了困死敌人,红军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昼夜抢挖交通壕、掩体,构筑工事,配置多层防御阵地。不足一星期,我军密如蛛网般的工事直抵敌人的本城了。这个时候,当地群众踊跃支前,每天服务于红军每个师的担架队、运输队、洗衣队的民工就达1万人以上。赤卫团、游击队还积极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广大少先队员、妇女会员、儿童团员则担负起慰问看护红军伤病员、站岗放哨、戒严侦探、战场喊话等任务。
且说苏、韩、青守敌,刚进据点时神气十足,不断朝外放枪。之后,见我军层层工事逼近,有长期围困下去的势头,开始发慌,几次组织试探性的突围都被红军挡回,于是便老实不作声了。
经过一个时期的围困,陷入包围的敌人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敌机前来空投的粮食和药品在红军火力扫射下大都落到红军阵地上。敌兵饿急了就吃树皮野草。时值暮春,苏埠镇内树皮被食,树枝干枯,镇外野草繁茂,绿树成荫。镇内镇外俨然两个世界。敌师长岳盛瑄眼看各地被困之敌日益危机而一筹莫展。
至4月中旬,苏、韩守敌粮绝弹缺。据点内一切能食之物皆被啃食尽净,士兵成批饿死者日有数闻。红军乘机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宣传队的同志们集思广益,编了很多朗朗上口的“劝降诗”,诸如:“老乡老乡,快快缴枪,放下武器,红军有赏!来当红军,前途亮堂……愿回家乡,发给钢洋!老乡老乡,不要打枪,本是穷人,理应反蒋……今日觉醒,不再上当”。
为了使据点内的居民不被饿死,红军总部派人与守军谈判,接出饥民数千人,由红军苏维埃政府妥善安置。这样一来,守敌军心更加动摇,携械投诚者日众。
敌师长岳盛瑄眼看苏、韩守敌支撑不住,就连连向敌安徽省政府主席陈调元求救,而陈亦力竭智穷,频频向蒋介石求援。4月下旬,蒋介石委派皖西“剿共”总指挥厉式鼎率15个团约2万人从合肥大举来援。红军获此情报后,决定扎紧口袋,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打援。遂组织红七十三师布于樊通桥一带,担任正面阻击,以红十、十一师担任左右两翼,同时以少数兵力于陡拔河以东佯作抵抗,诱敌入瓮。
我打援枪声一响,苏、韩守敌以为有救,立即组织火力突围,均被我红军坚决堵回。当援敌被歼后,他们确知解围无望,军心更加动摇,情绪更加沮丧。经过红军强大的政治攻势,敌人被迫于
苏家埠战役,历时48天,在徐向前的正确指挥领导下,采用“围点打援”的军事战术,在皖西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坚持围困敌人40多天,终能以少胜多,歼敌20多个团3万余人,内生俘敌“剿共”总指挥厉式鼎及以下官兵1.8万多人,缴枪1.6万余支、炮44门、电台5部、飞机1架,开辟了淠河以东大片苏区,取得了红四方面军建军以来的空前大捷。此役也宣告了国民党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围剿”计划的破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