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黄炎培四川会理考察轶闻两则

发布时间:2013-08-04 08:13:18 审稿:人民网 作者:办公室 浏览:1419 次
【字体大小:
 

民国时期的国民参政会于1938年7月在汉口召开,一百五十六名参政员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拥护抗战建国纲领案》等决议案,发表了《国民参政会首次大会宣言》,并选举了张君劢、左舜生、曾琦、董必武、秦邦宪、陈绍禹等二十五人为驻会委员。黄炎培亦是国民参政会的一员,国民党为了粉饰民主,组织了这次川南视察。

1939年(民国28年),黄炎培先生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出任“川康建设视察团”副团长,作蜀南之行,于5月31日抵达四川会理视察,下榻于县城东北角科甲巷内益都会馆(即成都会馆)的“时园”(又名“复园”)里。

会理僻处川南,当时还保持着古老的旧貌,但由于川滇军阀争夺地盘,迭遭战乱,害得城乡百姓苦不堪言。在这样的社会现实触动下,引发了黄炎培先生无限感慨,生动地把会理喻为“一个破落的大富户”,其寓意现实而深刻,成了上世纪30年代会理的真实写照。

黄炎培先生下榻的“时园”,是会理城内著名的园林之一,黄炎培先生就下榻在园内的船形楼阁上。6月4日晚,他正在灯下回想着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忽然寂静的夜空中,传来一阵杜鹃的啼鸣,他有感于心,提笔立成长歌一首,题曰《会理杜鹃》:

“安宁河畔天忘暑,会理城头鹃啼苦!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朝朝暮暮,风风雨雨,漫认作千年杜宇!是百万同胞,困于弱,困于愚,困于贫,以致死于病,无人调护;死于匪,无人防堵;死于饥,无人收抚。聚无数孤魂,化作冤禽,啼向画堂深处。要满城文武,趁酒酣饭饱余闲,一齐听取!多仗枝头好友,声声相助:杀人者鸦片,谁种谁收谁卖?‘行不得也哥哥!’‘快快布谷,快快布谷’,都不是寻常鸟语。余音缕缕,向吾辈一群游侣,问诸公何所为而来?何欢为而去?”

次日,黄炎培先生一行离开会理之前,他才将此诗示人。此诗一出,满城争相传诵,无不盛赞先生对当道者痛下针砭,对百姓关怀同情的崇高风骨。

这首诗曾由先生编入《蜀南三种》,于1941年出版。

黄炎培先生在会理时间虽短,却常漫步于街头,从形形色色的人流中,体察人民生活和社会状况。6月3日上午,他为城区4所小学的师生演讲后,从北街步行返回住地。忽然看到一处街沿上高高地站着一个手持木杆秤的商人,被一大群高举着一筒筒白色物件的妇女围着,一个个喜笑颜开地挤成一团。他深感奇怪,命随员前去询问。不久,就随着过来一个身着长衫的中年商人,对他深深鞠了一躬,并自我介绍名叫花景春,说这些妇女是来他商号门前“掉布”的。

“掉布”是会理特有的一种商业行为,是经营土布业的商人与生产者(织户)之间以原料换成品,酌补工钱的交易方式,乃土布产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布是与洋布相对应的名称,凡用传统木机手工织的都叫土布,铁机织的宽布才称洋布。会理生产土布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开始以所属迷易(今米易)、披砂(今宁南)等地所产棉花自纺自织,以供军需民用了。但当地织户多为穷家小户,无力买足上机的洋纱,每牵一机,最多不过十来件布的经线,且多为借债、请会凑的本,都希望多织快织来扩充纱本,填会付利。由是,“掉布”这一形式应运而生。因为手工织布的洋纱都要用米浆或淀粉上浆,以增强纱的硬度,便于投梭(或拉梭)编织,织成的土布比实际的纱增加了浆水的重量,“掉布”时则是按布的重量换给同样重量的棉纱,并补以少量工钱。这对织布者既增加了纱本,又有工钱收入,对商家来说既能将零星的个人产品“掉”到手里,又能以浆水补偿和工钱去刺激生产,也多少带有一点扶持织户,扩大生产的作用。而且将土布染整后,销路很广,利润是非常可观的。所以布商对织户既要供给好的棉纱,秤上更要公平,工钱也宜优厚,才能得到织户的信任。

经过花景春的介绍,黄炎培先生对“掉布”大为赞赏,说这是发展手工业的极好方式,互利互惠,公平合理。花景春喜好读书写字,早知道黄先生是清末举人,文章道德均世所敬仰,又见先生平易近人,所以提出想请先生书题数语,以作纪念。黄先生慨然应允,即以其平时练字的笔砚和宣纸,即兴书写“偶然当众谈心事,似与先生有夙缘”一联相赠。

解放后,花景春先生为县政协委员,此联亦交由县文管部门保存,在他86岁去世前,还常常说起这件深以为荣的往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