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旧栏目 > 市委史志室 > 研究学会 > 新四军研究会

新四军军长叶挺

发布时间:2012-12-16 17:39:42 审稿:六安党史 作者:lads 浏览:1241 次
【字体大小: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广东惠阳客家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新四军的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祖籍广东省兴宁市合水镇,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初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由信仰三民主义转而信仰共产主义。
    1925年回国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粤军)12师36团团长,独立团团长;随第四军12师师长张发奎参加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获“北伐名将”之美誉,第四军亦有“铁军”之称,北伐军占领武汉后,部队大规模扩编,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爆发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南昌起义失败后,叶挺于 1927年12月只身潜入广州,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遭受共产国际的严厉批判,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1933年11月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于1938年1月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 授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考虑到叶挺已脱离中共多年,精于用兵,能征善战,任命他当军长可以把这支军队改造成国民党军队,或可将其派往前线,假手日寇将其消灭。蒋介石也知道,除了叶挺以外,很难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又能让共产党接受的合适人选。    

    中共中央在延安获悉叶挺已被任命为军长后,致电邀请叶挺到延安商洽有关改编的具体事宜。叶挺来到延安,毛泽东亲自主持了气氛热烈的欢迎大会,并在会上正式宣布了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他虽未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坚持华中敌后抗战,1938年,叶挺率部粉碎了日军对皖南的“扫荡”,受到蒋介石致电嘉奖。叶挺在新四军中,虽与项英多次发生矛盾导致其出走数次,但在抗日大局以及周恩来的劝导下最终返回新四军军部;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之久,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皖南事变”中叶挺被捕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予以抗议。
    叶挺将军被扣押后,严词拒绝了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婉拒了好友陈诚劝其前往缅甸御敌的请求,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他在牢房中书写《囚歌》以明志:“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首诗将他的雄心壮志和不屈服的精神描绘的淋漓尽致。
    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努力,被囚禁5年之久的叶挺始获自由,他出狱后第二天即电告中共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3月7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电告叶挺批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亲爱的叶挺同志”相称;4月8日,叶挺自重庆飞返延安,飞机因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难;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叶挺的夫人李秀文和女儿叶扬眉、尚未取名的孩子“阿九”以及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等中共重要领导人。
    死讯传出后,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朱德题词:“为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周恩来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陈毅作《哭叶军长希夷同志》。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1988年10月,叶挺被中央军委确定的我军36名开国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叶挺被评为“新中国百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