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对日伪军作战2.46余万次,歼日伪军47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顽军14万余人。部队从最初的10329人,发展成一支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军96万余人的强大力量。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5省的8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6.8万平方公里,人口4346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认真研究新四军成长壮大的历史经验,对当今我党我军的各项建设将是有益的。
一、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证新四军在共产党领导下独立发展
(一)保持共产党在新四军内的绝对领导权。新四军虽然是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创建和发展的,但它始终在政治上、组织上接受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没有因战区的军事指挥关系而削弱或放弃这种领导。在红军游击队下山与国民党谈判整编期间,当湘鄂赣军区政委傅秋涛派到武汉的谈判代表,承认武汉行营派军需主任、副官主任等许多人到部队中去时,张闻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毛泽东指出,这是完全错误的,并要求傅秋涛另派代表,否认原定条件,坚持“国民党不得插进一个人来”。各游击队不管是编入新四军的部分,还是成立保安队在原地坚持的部队,都根据中央的指示,反对国民党派一兵一卒。新四军组建后,立即在部队内部建立起共产党的组织系统,而不允许国民党在新四军发展组织。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在皖南集中后,国民党第三战区曾以点验为名,妄图派人控制新四军,也没有得逞。这样,新四军成立后,避免了政治上的国、共二元领导,避免了被国民党控制的危险,也没有降低为统一战线的军队。
(二)正确执行党的战略发展方针及反对顽固派进攻的政策和策略。皖南事变前,新四军执行了“东进北上”、“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1944年开始局部反攻后,执行了“西进北上”发展河南,“发展东南、华南”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从而使新四军队伍迅速壮大,根据地不断扩展,实现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
新四军挺进敌后,发展武装,建立抗日政权,开辟抗日根据地,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恐慌,不断向新四军部队闹磨擦,制造惨案,举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正确执行党的反限制政策,粉碎顽固派的进攻,直接关系到新四军的生存与巩固,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抗战前途。为此,毛泽东在1940年5月4日写给东南局的《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即第二个五四指示)的指示信中,提出了明确的方针:“所谓发展,就是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所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靠上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放手地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向一切敌人占领的地区发展。”“在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坚决地执行其防共、限共、反共政策,并以此为投降日本的准备的时候,我们应该强调斗争,不应强调统一,否则就会是绝大的错误。”对一切反共顽固派的反共措施,“原则上均坚决地反抗之,均应采取坚决斗争的态度。这种斗争,应从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出发,也就是自卫的原则,胜利的原则和休战的原则”。陈毅等对此坚决执行,因而有“黄桥决战”的重大胜利,一举扭转了苏北的不利局面。
(三)摸索出了建设“铁的党军”的基本经验。新军部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军问题的决定》精神,明确提出了将部队建设成正规化党军的任务。规定正规化党军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高度的军事素养和坚强的战斗力;有模范的军事纪律和群众纪律;有统一的编制制度和科学的组织分工;有充满革命热情、富有朝气的工作作风和先声夺人的革命气概。
在政治建设上,首先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加强政治机关建设。由于国民党的限制,新四军取消政委制,因而,影响了政治工作的开展。新军部成立后,任命了团以上各级政委,赋予政委对军队一切工作的领导权和除战场指挥、军事教育以外的一切工作的最后决定权。重申政治机关是党对军队实施领导的机关,与军事指挥机关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各级政治机关的组织予以加强和充实。其次加强部队党的建设。搞好党员的教育,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三是加强党的路线和政策尤其是统一战线政策的教育,提高全体军人的政治觉悟。
在军事建设上,首先健全司令部机关,使之成为正规兵团有效的指挥保障机关。其次加强军事教育和战术研究,各级成立了军事研究会,重点研究游击战术,培养官兵独立游击能力。三是实行统一的编制、制度和纪律克服纪律松驰或违纪问题。
在后勤建设上,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断绝了对新四军的供给,新四军靠根据地的税收和公粮、海内外人士的支援和自己动手生产来解决饷、弹和装备问题。加强供给部门的工作,加强供给人员的政治和财经纪律教育,保护税源,开辟财源。反对本位主义和无计划地乱花钱。
二、将日伪军的进攻方向作为开辟新的根据地的发展方向,通过在敌人侧后艰苦的军事斗争,消灭敌人壮大自己
从军事角度看,新四军的发展壮大,是执行中央正确的军事策略的结果。毛泽东在1938年5月4日给新四军的电示中指出:“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虽有困难,但比在敌前同友军一道并受其指挥反会要好些,方便些,放手些。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会能够克服这种困难,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的游击战争已经证明了的。”6月2日又指示项英:“凡敌后一切无友军地区,我军均可派队活动。不但太湖以北,吴淞江以西广大地区,即长江以北到将来力能顾及时,亦应准备派出一小支队。”这就基本奠定了新四军军事斗争的策略思想。
但由于当时皖南、江南日伪军及国民党军队力量强大,地方游杂势力猖獗,刚组建的新四军人员少,武器不足,个别领导对向敌后挺进顾虑较多,丧失了一些发展机会。1939年2月周恩来到达皖南军部,深刻地分析了新四军向敌后发展的前途,阐述了到敌后去的意义:坚持到敌人侧后作战,在军事上可以避免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与指挥,并能得到人民支援;在政治上则因为直接抗击日军而得到国内外进步舆论的支持,争得政治的和心理的有利地位;到敌后建立根据地,又能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但是到敌后抗敌,以弱小兵力和劣势装备去对付精良装备的日军,艰难困苦是可想而知的。但新四军确实按照中央军委确定的斗争策略坚持在敌后与日伪军进行了艰苦的军事纠缠,逐步以弱胜强,积小胜为大胜,直到发展成31万人的强大军事力量。
三、部队的发展与根据地建设同步协调进行,逐步建立起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自卫军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新四军在被日伪分割封锁的敌后战场上所以能够长期坚持并且发展壮大,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每到一地都建立了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依靠人民群众实行全民抗战,使游击战争有坚强的后方依托。
新四军独立自主地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一般经过建党,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建立民主政权,形成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的过程。在抗日游击区,也有先通过建立政权再发动群众的情况,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到达皖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后,便以共产党、新四军的名义,委派了十几个县长,魏文伯便是定远县的第一任县长。成立共产党领导的县政府后,再利用政权发动群众。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巩固的抗日根据地的形成。民主政权建立后,党和新四军在政权依托下建立起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自卫军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主力军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地方军执行守土抗战任务。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主力部队达21万余人,地方部队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成了日本侵略者无法逾越的铜墙铁壁。
新四军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力量,注意保持与根据地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比例,使根据地具有持久的生存能力。
四、以坚强的思想政治工作巩固内外团结,在巩固中发展
一是根据新四军部队来自不同“山头”,又长期分散作战的特点,持久地进行以增强党性为中心内容的增强党内团结与纪律的思想教育。
二是重视部队内部的锄奸反特和防逃亡工作,纯洁了内部。
三是广泛深入地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1943年12月5日,新四军政治部重新颁布了新四军的拥政爱民公约,并且重申三大纪律十项注意,开展拥政爱民月活动,广泛进行拥政爱民的教育。
通过一系列工作,新四军增强了内部团结,改善了军政军民关系,巩固了队伍,减少了内耗,全面提高了战斗力
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没有削弱自己,反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壮大。新四军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很大牺牲。这支经过血与火锻炼的铁的新四军,解放战争中改编为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全中国战役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新四军的光辉业绩将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