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抗战烽火

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华中抗战中的历史贡献研究

发布时间:2025-09-01 11:01:42 审稿:宣传教育科 作者:舒城县委史志室 谢正勇 浏览:85 次
【字体大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红二十五军也实行战略转移,高敬亭奉命重建红二十八军并坚持在鄂豫皖边区开展游击战争,积累了战斗经验、保存了革命力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有效抗击日军、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战场,1938年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编组新四军的协议,原活动在鄂豫皖边的红二十八军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桐柏山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辖7、第8团、第9、手枪团和直属队)。高敬亭任司令员,林维先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后戴季英),承担起在安徽中部和东部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使命。

 新四军第四支队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敌后战场的重要力量,其历史贡献贯穿于军事斗争、根据地建设、统一战线等多个维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典范。

 一、打响华中敌后抗日第一枪,是华中敌后抗战的开路先锋

 (一)首战告捷,提振士气

 1938年,新四军第四支队挺进皖中敌后。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略联系,侵占了巢县等地。日军常派小股兵力到巢县蒋家河口一带骚扰,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新四军第四支队第9团了解情况后,派侦察员化装侦察。经3天侦察,掌握了日军活动规律:每天上午8点到9点,日军乘一两艘汽艇或木船从巢县出发,到蒋家河口抢掠,人数1030人不等,且戒备松懈。第9团决定在蒋家河口设伏,由团侦察队和24连承担伏击任务。511日傍晚,部队利用暗夜秘密潜伏至蒋家河口。团部侦察队隐蔽在河口西岸堤埂后面,负责正面截击;42排隐蔽在侦察队后面小村;4连连长率13排潜伏在北面距离河口四五里远的小山包下,阻击巢县增援之敌。512日上午8时许,两艘日军船只驶来。敌船靠岸后,日军毫无戒备地下船。侦察参谋郭思进发出战斗信号,埋伏的机枪、手榴弹齐响,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3排封锁河口,断敌退路,侦察队炸翻敌船。日军被逼下河,大部被歼。整个战斗仅用20分钟,全歼日军20余人,新四军无一伤亡,还缴获10余支枪、1面日本军旗及少量弹药和指挥刀等战利品。

 蒋家河口设伏战是新四军组建后的首次胜利,打响华中敌后抗战第一枪。《新华日报》头版报道,极大鼓舞了华中军民的抗日信心,为江北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拉开了华中敌后游击战的序幕

 (二)机动伏击,重创日军

 19385月至10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安合公路、合六公路沿线开展大规模伏击战,进行28次战斗,毙伤敌940余人。其中,19389棋盘岭两次伏击战分别采用“分段设伏、集中火力”“诱敌深入、迂回包抄”战术,共击毁日军汽车95辆,击毙15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迫使安桐公路5天无法通车。这些战斗有效迟滞了日军向武汉的推进,为正面战场提供了战略支持,也为新四军在皖中地区开展抗日斗争打开了局面。1938109日,新四军第四支队第7团一营在舒(城)六(安)公路线上的椿树岗附近,袭击日军300多辆汽车的运输队,炸毁敌车65辆,毙敌46人,伤敌100多人,生俘敌汽车队长1名,缴获步枪19支、防毒面具6套、日军军旗1面、照相机2台及其他军用物资、文件等。舒六公路椿树岗伏击战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有力地鼓舞了皖西人民的抗日斗志和军威,在皖西人民的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扫荡”作战,巩固根据地

 193912月,日军从南京、明光、蚌埠等地抽调日伪军2000余人,分三路对全椒西北部的周家岗地区“扫荡”。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徐海东,指挥第7、第9团迎击。21日,第9团在玉屏山阻击南路日伪军,第7团在山根曹等地伏击进犯周家岗的日伪军,给敌重创。22日,日伪军在撤退途中又遭伏击。23日,敌人全线撤退,第四支队乘胜收复多地。此次战斗,毙伤敌160余人,俘日军1名、伪军4名,收复失地,粉碎了日军“扫平皖东”的企图。此战被誉为“皖东反扫荡第一仗”,战后当地群众编唱《周家岗上》歌谣,传颂新四军功绩,对巩固和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辟皖中皖东根据地,构建华中抗战重要战略支点

 (一)开辟皖中皖东根据地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1938 4 月,皖中工委改为舒城中心县委(辖舒城、桐城、无为、庐江、巢县5县)。19385月,高敬亭率第四支队手枪团、后方机关等到达舒城。第四支队司令部驻西港冲钝斧庵,政治部驻东港冲韦家大屋,参谋处设在东港冲小四湾,卫生部、军医处、被服厂、修械所等均设在东港冲周围地区。6月上中旬,进至庐江等地区的第7团、第8团、第9团奉命撤回舒城,第7团、8团进驻西汤池,第9团进驻新开岭、河棚。19385月至10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先后攻克庐江、无为县城,肃清皖中地区国民党散兵和土匪,建立以舒城为中心的皖中抗日根据地,舒城成为抗战初期皖中地区党的组织和活动中心。19395月中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兼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先后任副指挥。6月,江北指挥部对江北新四军部队进行整编,整编第四支队,组建第五支队,并将所辖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展开于淮南津浦铁路两侧地区。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和发动群众,第四支队开辟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12月初,刘少奇率中原局到达皖东定远县藕塘镇附近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直接领导华中抗日斗争。19403月开始,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在新四军苏皖支队和挺进纵队的配合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取得了定远自卫反击战和半塔集保卫战的重大胜利,粉碎国民党“剿办”皖东新四军的计划,并在路东、路西区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9月,江北新四军粉碎日、伪军1万余人对路东根据地的七路“扫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促进了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皖中、皖东地区地处华中要冲,连接着华北与江南抗日根据地。皖中皖东根据地开辟为华中抗日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点,也使新四军在华中地区有了稳固的立足之地,能够更好地协调和指挥周边地区的抗日斗争,对日军形成战略包围态势,打乱了日军在华中的战略部署。

 (二)广泛开展群众动员与组织建设

 19385月,新四军第四支队进驻舒城以后,在舒城等地进行了广泛的抗日宣传活动。他们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一切力量起来抗战。第四支队第7团政治处干部谢明,在西汤池地区协助地方组建农抗会和西汤池乡抗敌协会,发动群众打造刀矛,进行武装自卫,动员100余名青年参军参战。第8团政治处干部郁青、刘铁华、樊西曼等在西沙埂地区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并发动西沙埂一带小学教师、学生和社会知识青年组织抗日宣传队,帮助地方党发展党员,壮大组织。手枪团在驻地东、西港冲一带组织抗日宣传队,建立农抗会、巡逻队、游击队,发动群众开展防奸锄奸、抵制日货活动,并受国民党县政府之邀,前往县政府所在地梅河镇进行宣传动员活动。政委汪少川,经常手持名片,以合法身份在中梅河、乌沙、程河道、晓天、东西港冲进行募捐和动员群众参军活动,不到半月即有400多名青年到东西港冲报名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副团长汪道涵,某团民运科长陈少堂在晓天、三元观一带发动群众,打造刀矛,组织群众放哨防奸、游行示威、帮助建立三元观联保抗敌协会、巡逻队和100余人的游击队。以上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深入广泛,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鼓动摧发力量。它不仅使“放手发动群众,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深入人心,而且在皖中城乡迅速点燃了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火,广大人民群众在抗日救亡号角引导下,觉醒、奋起、斗争,出现了无论是偏僻的山乡,还是闹市集镇,抗日标语到处有、抗日歌声响四方。

 新四军第四支队在舒城等地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举办党员训练班,培养基层干部。19388月,在第四支队政治部驻地东港冲建立中共舒城县委(受舒城中心县委和第四支队军政委员会双重领导,19393月以后隶属舒无地委领导)。县委机关始设于第四支队政治部驻地东港冲(19395月移设四支队留守处原司令部驻地西港冲钝斧庵,1940年初,留守处撤走后迁至中梅河老当铺)。

 (三)稳定经济与民生保障

 新四军第四支队在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如二五减租”),减轻农民负担(废除不合理的旧制度和苛捐杂税);创办纺织、化工企业,鼓励农民成立互助组、合作社等组织,组织修建堤坝、疏浚河道、挖掘水塘,发展农业生产;抵制日伪发行的伪币、打击高利贷等非法金融活动,稳定根据地经济;剿匪安民(如歼灭天龙庵股匪300余人),拥政爱民,赢得群众支持。例如,新四军第四支队在舒城期间,每到农活时期,便组织干部战士帮助群众种地、锄草、割麦、插秧,薅草、打场等。他们住在群众家里亲如家人,担水、扫地、打柴等样样干。部队每次出征之前总是做到园净缸满,借还损赔。支队总医院和各分院为群众免费医疗,对重病患者还上门问诊。

 三、凝聚皖江抗日力量,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

 (一)联蒋抗日,协同作战

 新四军第四支队在淮南地区与国民党桂军有过多次协同作战。双方在情报共享、军事行动配合等方面有一定合作。如在一些对日作战中,第四支队与桂军相互呼应,共同打击日军。1939年,第四支队在津浦路西开展游击战争,与桂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日军的夹击态势,共同维护了淮南地区的抗日局面。

 1938年日军10余万兵力取道六霍、进攻鄂豫、包围武汉之时,国民党左翼兵团正面阻击,新四军第四支队深入敌后袭击,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积极参战支援。1938925日至27日,日军教导队1500余人企图取道霍山到武汉之捷径,国民党军138171师和省保安四团,在霍山人民大力支持下,在霍山落儿岭鹿吐石铺设下埋伏,历时3天歼灭日军1370余人,缴获重机枪30挺。鹿吐石铺大捷封堵了日军企图经过大别山进攻武汉的通道,激发了广大军民抗战救亡的斗志,谱写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凯歌。

 19401月,日军从合肥出城扫荡,国民党军队与日军激战,新四军江北胜利支队应国民党军请求派兵接应打援,与国民党军队一起将日军包围在大蜀山附近,经过激战,歼灭日军300余人,缴获火炮、枪支等物资。此役是国共合作抗战的成功范例,展示了新四军第四支队与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有效协同。

 (二)反摩擦斗争,捍卫根据地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不断制造摩擦事件,试图限制和削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及其根据地。19403月,国民党桂系军队和地方顽固派武装向皖东津浦路西根据地发动进攻。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徐海东等指挥下,奋起自卫反击。经过数天激战,击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取得了定远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保卫了津浦路西根据地,巩固了根据地的政权和党组织。在津浦路东,国民党军也同时发动进攻,企图一举消灭新四军在路东的部队。新四军第四支队一部与其他兄弟部队一起,坚守半塔集。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坚守阵地达十多天,打退了国民党军多次进攻。待援军赶到后,进行全线反击,取得了半塔集保卫战的胜利,扭转了路东的局势,为巩固和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第四支队在反摩擦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既坚决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又避免了统一战线的破裂,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使根据地能够在团结抗战的旗帜下,更好地组织力量抗击日军。

 四、策应华北华南战场,托举新四军主力发展

 (一)策应华北与华南战场

 新四军第四支队主要通过在华中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等方式,从战略上和军事行动上对华北与华南战场起到了策应作用。新四军第四支队在皖中、皖东的游击战牵制了日军第13师团、第17师团等主力,使其无法增援华北和华南。例如,1938年蒋家河口战斗后,日军被迫从武汉前线调回1个大队加强巢县防务。19398月,第四支队一部协同第五支队开辟了淮安、宝应新区,打通了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的联系,使华中地区的新四军与八路军相互呼应,形成了更为紧密的战略配合,增强了整个抗日战场的抗战力量,对华北与华南战场也起到了积极的策应作用。

 (二)支援新四军主力发展

 第四支队成立之初就有3100余人,是新四军初期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支队。第四支队在发展过程中,队伍不断壮大,到19396月已发展到1.1万人,成为新四军主力发展的重要力量。1939年,新四军第四支队8团扩编为第五支队,自身保留三个主力(第7团、第9团、第14团)和教导大队(193812月撤销手枪团,成立教导大队和挺进团)。1940年,第四支队第14团编入江北游击纵队。1941“皖南事变”后,第四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4旅,第五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5旅,江北游击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6旅。由此可见,第四支队是新四军主力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四军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创新敌后游击战术,锻造华中抗战铁军

 (一)战术创新

第四支队开创的“山地游击+平原破袭”战术,如棋盘岭伏击战中的分段截击、快速撤离,成为华中敌后游击战的经典范式。徐海东提出的“避敌锋芒、击其弱翼”原则,在周家岗反扫荡中得到成功应用。周家岗一带地形有山地也有平原。新四军第四支队在玉屏山等山地设伏,利用山地的有利地形,对进犯的日伪军进行突然攻击,发挥了山地游击战术的优势,给日伪军以迎头痛击。在日伪军撤退过程中,第四支队又在平原地区进行追击和伏击,破坏日伪军的撤退行动,进一步杀伤敌人。

 (二)英雄辈出

 新四军第四支队英雄辈出,除涌现出“夜老虎”连、“钢铁营”“老虎团”等英雄集体外,还有许多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为抗击日军、保家卫国作出了卓越贡献。

 徐海东出身贫苦,早年参加黄麻起义,身经百战,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周家岗战斗中,徐海东亲自指挥第四支队迎击日伪军,他不顾自身病痛,深入前线,带领部队在玉屏山等地设伏,给进犯的日伪军以沉重打击。第四支队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的高敬亭,在鄂豫皖地区坚持了长期的游击战争,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在舒城、桐城等地,他指挥部队多次进行伏击战和袭击战,破坏日军交通线,袭击日军据点,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为开创皖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第四支队的重要将领林维先,在第四支队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作战勇敢,军事才能出众。在棋盘岭伏击战中,他带领部队巧妙地设伏,成功地击毁了日军大量汽车,歼灭了众多日军。在多次反“扫荡”战斗中,他也表现出色,指挥部队灵活地与日军周旋,给予日军有力打击,为保卫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谭希林在第四支队期间,积极参与指挥了多次战斗。在攻打无为县襄安镇等战斗中,他带领部队勇猛作战,成功攻克敌人据点,消灭了大量日伪军,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范围,提升了新四军的士气和影响力。吴先元在新四军第四支队担任供给部长期间,尽管国民党政府每月发给的军费有限,部队作战和生活面临诸多困难,但吴先元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发展生产。他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过捉拿汉奸和不法地主没收其财产,以及向开明地主、名流士绅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为部队筹集到大量粮、物、钱,有力地支援了四支队东进抗日。同时,他积极创办和扩建医院、兵工厂、被服厂,使四支队具备了一定的自力更生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战工作。

 从19384月至1939年上半年,新四军第四支队在皖中、皖东的作战90余次,毙伤日、伪军2300余人,消灭反动武装和土匪3700多人,俘虏400多人,击毁汽车156辆,缴获枪支1400余支,为华中敌后抗战打开局面。新四军第四支队“首战华中、奠基皖东、协同友军、经略全局”的卓越贡献,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的杰出代表。同时,通过根据地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为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壮大力量提供了宝贵经验。舒六公路椿树岗的伏击、蒋家河口的枪声、棋盘岭的火光、周家岗的歌谣,至今仍在江淮大地回响,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象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