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陈独秀是中共主要创始人,也是安徽早期党团组织创建的指导者。他先后派蔡晓舟、柯庆施、薛卓汉等人指导、帮助创建和恢复安庆党团组织,委派或通过施存统、卢春山、高语罕、张秋人等人指导创建芜湖党团组织,又通过施存统、曹蕴真、薛卓汉等创建寿县党团组织。
【关键词】陈独秀 安徽 早期党团组织 创建活动
陈独秀是中共主要创始人,安徽早期党团组织更是在陈独秀的关心指导下创建并开展活动的。安庆、寿县、芜湖三地的早期党团组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较早成立,便与陈独秀的关心、指导密切相关。正因为与陈独秀有直接联系,所以三地早期党团组织都直属党中央、团中央管理。在安徽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建过程中,陈独秀和安徽早期党员都体现了伟大的建党精神。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正式成立后,陈独秀担任书记,立即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上海发起组负责苏、皖、浙等省的组织和发展。陈独秀非常重视党团组织的发展,特别是1925年1月,党的四大后,陈独秀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任组织部主任,直接掌管组织的发展和干部的任用、调配。安徽是陈独秀的家乡,自1902年安庆藏书楼演说以来,陈独秀一直是安徽革命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支持者,与省内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保持密切联系,对安徽党团组织的创建更是倾注心力,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安庆党团组织的创建与两度恢复
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陈独秀指定中共上海发起组最年轻的党员俞秀松任青年团书记,并向全国各地共产主义者发出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要求各地开展建团工作。
10月3日,陈独秀在忙于中共上海发起组工作的同时,又抽空召集旅沪皖事改进会的成员,并邀请安徽旅沪自治协会、皖民公社、安徽新社、安徽救国代表团等团体开联席会议,决定各团体联名发表宣言,联络旅京、津、宁等地安徽同乡,协助皖省各团体、各界群众齐力驱逐安徽督军张文生。在陈独秀的提议下,旅沪皖事改进会、旅京皖事改进会等团体即派光明甫、孙希文、常恒芳、管鹏、蔡晓舟、杨亮功、刘著良等人回皖联络各界,具体组织指导安徽省内的“废督、裁兵、自治”和“整顿教育”的斗争,在安庆、芜湖等地专力于引导学界的革命活动。
经过陈独秀的联系和动员,原在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任职的蔡晓舟、刘著良分别辞职,于1920年秋冬之际到安庆开展建团活动。蔡、刘在怀宁县学宫、安庆第一模范小学等地开办文化书店和阅览室,或开办讲座,大力订阅、传播新思潮的书刊和马克思主义的丛书。他们积极联系、引导学生运动积极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开始发起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工作。[1]
1921年初春,由蔡晓舟、刘著良主持,在怀宁县学宫义务小学召开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备会议。到会的有一师学生方乐舟、许继慎、王先强、胡养蒙,一工学生舒传贤,一农学生余大化,法专学生童汉章、宋伟年,六邑中学学生王步文等20余人。会上,蔡晓舟介绍了上海、北京等地发起和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情况,提出在安庆建团的问题;刘著良在会上宣讲革命理论,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章发给与会学生,动员青年学生入团,并散发一些宣传社会主义的小册子。会上还学习了《青年团简章》,讨论了建立团组织的筹备工作,决定4月份开会建团。因被警察发现并阻止,会议提前解散。[2]
4月,蔡晓舟在安庆北门外菱湖公园夜月亭主持召开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会议。刘著良在会上讲解社会主义,散发有关青年团的文件和宣传社会主义的书刊。参加成立会议的除上次参加过筹备会的人以外,还有一师的学生杨溥泉、皮言智、彭干臣,一工学生詹善良,法专学生周骏(周新民)、韦素园,一中学生张友鸾、黄晋卿(近青),六邑中学学生敬树诚等共40余人。会议正进行中,夜月亭茶社工友发现20余名警察直奔菱湖公园,蔡、刘得知后为免遭拘捕,决定提前解散会议。
4月下旬,因安徽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反动当局封禁《民性报》,通缉高语罕、王肖山、蔡晓舟、李次山、孙希文等人,饬即逮捕严办。这样,蔡晓舟、刘著良被迫离开安庆到上海。因群龙无首,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遂停止活动。而据当时参加学生运动和建团活动的陈独秀表弟濮清泉回忆:安徽团组织筹备“情况报到中共中央,但没有得到中央的承认。后来听说是因为这里面有些无政府主义者,所以中央没有批准。” [3]但我个人认为:在组织程序上,蔡晓舟、刘著良当时既不是共产党员,也不是青年团员,没有资格发展团组织是重要原因。
就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整顿恢复的同时,在轰轰烈烈学生运动中得到锻炼的安徽省学联成员也在进行团组织的恢复工作。1921年10月,参加过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初创活动、时任安徽省学生联合会会长的舒传贤,以省学联为基础领导恢复了安庆团的组织,并任代理书记。[4]
1922年2、3月间,施存统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代理书记的名义,先后两次向全国各地发出关于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这时,舒传贤等人根据上海团临时中央制定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章程》的规定,将安庆地方团定名为“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于当时团员只有9人,仅组成一个“学生运动委员会”,学生运动委员会委员长由舒传贤担任,秘书由王逸龙担任。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前,全国17个地方成立的地方团组织之一。
全国团的一大后,安庆的团组织更名为安徽省社会主义青年团,直属团中央领导。在安徽学界的一系列斗争中,一些进步师生非常活跃,反动当局必欲去之而后快。1922年8月,安徽省教育厅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避免军阀捕杀,又能把他们送走,以保护青年才俊为名,对不断高涨的学生运动来个“釜底抽薪”或“调虎离山”),以省学联负责人及学生运动领袖“连年为国事省事奔走牺牲”为由,决定按每人400至600元官费资助数十名师生到日本和欧洲留学,其中安庆方面有方乐舟、周新民、舒传贤、翟宗文、马寅寿、宋伟年等十多人赴日本留学。因此,到同年秋,安庆的大部分团员因到日本留学和到外地谋生,团组织活动又陷入停顿。
陈独秀得知安庆情况后,又于1923年春选派柯庆施到安庆开展党团组织工作。柯庆施是陈独秀关心和器重的安徽青年,1920年两人曾有书信往返,上海外国语学社成立后,陈又介绍柯庆施进社学习并入团,1921年10月,陈、柯等5人一同被法租界当局逮捕关押,又算是共了一次患难。为方便柯庆施到安庆的工作和生活,陈独秀给安庆的朋友写了好几份引荐书函,交柯庆施带去接洽联系。这样,柯庆施通过教育厅长江彤侯的关系,住在省教育会内,以教育会为掩护所开展革命工作。柯庆施还带来陈独秀给表弟濮清泉的一封信。当时濮清泉任安徽学联的委员,参加过“六二”学潮、驱逐省长李兆珍、声援“二七”罢工等斗争。他在信中叫濮清泉不要闭户读书不问世事,要为改造中国奔走呼号。让濮清泉和柯庆施商讨在安庆建团事宜,建团后再择忠实可靠者建党。濮清泉记得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生肯定少于中学生,万不能只图量而不图质。” [5]
此时,国民党人柏文蔚、袁家声正出资在安庆创办《新建设》日报,凭陈独秀与柏文蔚的关系以及蔡晓舟的介绍,柯庆施参加了该报社的工作。柯庆施利用负责编辑副刊及国内新闻的有利条件,经常转载《新青年》和《向导》的文章,经过一番宣传和工作,他争取得到了省教育会开明人士的支持与合作,团结起安庆、芜湖、蚌埠等地的进步青年。同时,芜湖地方团执行委员卢春山也奉命来安庆协同柯庆施一起工作,也以《新建设》日报编辑掩护工作。4月22日,柯庆施在给时任团中央书记、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施存统的信中汇报了他在安庆重建团组织的情况:这时,安庆已成立团的组织,准备出一周刊,组织“民生研究会”,还调查了安庆国民党的政治情况,并拟近期到芜湖去指导团的工作。[6]
1923年6月13日下午,柯庆施召集安庆、芜湖两地15个团员骨干举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会议,推选柯庆施、何大年、卢春山为执行委员,杨溥泉为候补执行委员,并推柯庆施为委员长和出席青年团二大代表。会议还决定成立“马氏研究会”,成立青年图书馆。至此,安庆地方团第一次产生了以共产党员为首的领导机构,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她成为考察和培养共产党员的预备学校,为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对安徽人民反曹锟贿选和教职员索薪等民主运动,陈独秀在《向导》第16期上发表《安徽学界之奋斗》一文,称赞“安徽学界又算是全国之领袖”。由于安庆团员经受了革命运动的考验,阶级觉悟和革命自觉精神有了很大提高,团员已发展到四五十人,所以陈独秀写信给柯庆施,指示他可以在安庆建党。11月中旬,青年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根据中共三大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和全国团的二大精神,派许继慎、杨溥泉从事“国民运动”,柯庆施、许继慎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从而为国民党在安徽的改组和发展,为探索国共合作在安徽的具体方式迈出了第一步。
1923年12月,柯庆施与濮清泉等商量并实地考察,决定在万安局一号前进濮德毅(濮洪)家召开安庆建党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柯庆施、王步文、许继慎、濮清泉(德治)、濮德毅、杨溥泉、彭干臣、高永春、姚光鼐、王同荣共10人。会上,柯庆施首先宣读了陈独秀的来信,然后宣布:成立中共安庆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领导。会议推柯庆施为支部书记。
中共安庆支部成立后,立即开展工农群众运动,先后派出党员分别到鹭鸶桥造币厂、甲工学校附设织布厂、玉虹门外广昌发号晒布场和招商局码头工人中开办工人夜校,教育启发工人运动。但是没过几天,反动当局两次下令通缉蔡晓舟和杨溥泉、许继慎、彭干臣、王步文、高永春、濮清泉、王同荣等36人,其中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青年团员,省学联也同时被封闭,因而这些党团员纷纷逃往外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因此,安庆的党团组织活动基本停止。[7]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为了推动安徽的革命形势,在党的四大和团的三大结束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派寿县籍共产党员徐梦秋、薛卓汉到安庆恢复党和团的组织,同时筹备成立国民党(左派)安庆市党部。1925年春,徐梦秋、薛卓汉受命到安庆开展工作,在王步文等人支持配合下,迅速打开局面,首先发展了一批团员。5月,共青团安庆特别支部成立,徐梦秋任特支书记。当时,党团员在一起活动,党员兼做团的工作,而团员是党员的预备阶段。在此前后,党团员在安庆发动各界召开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发动学生运动、工人罢工,反对安福系官僚来安徽接任省长,大力声援五卅惨案,到12月中旬,共青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有团员23人,分设一师、附小、建华中学、一中、大渡口高中5个支部。
1926年1月,团安庆地委根据团中央的指示将7名20岁以上的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并成立中共安庆特别支部。团地委和各个团支部都执行中共特别支部的决议。为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大多数党员和团员都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支持和参与国民党(左派)安庆市党部和各区分部的活动,并继续发展党团员。到1926年4月,安庆特支的党员发展到20多人,经中共中央批准,安庆特支改建为中共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史称安徽地委),下设5个支部,领导安庆人民进入大革命的高潮。
安庆党团组织的创建、恢复和安徽地委的建立,都是在陈独秀和中共中央的直接关心指导下进行的,直属中央管理。[8]
二、芜湖党团组织的创建
芜湖是安徽最早对外开放的工商业中心城市,也是陈独秀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五四时期芜湖地区的新文化运动、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都是全省最活跃的地区。
1923年1月5日,经团中央批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芜湖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与陈独秀、高语罕有着很深关系的王坦甫任委员长。
王坦甫,1893年出生于寿县,自幼丧父,1915年被舅父柏文蔚送至上海同济大学学习,1920年毕业,其间经常住在柏宅老渔阳里2号。1920年春,陈独秀到上海,柏将老渔阳里2号住宅让给陈独秀住。因此,1921年10月4日陈独秀、柯庆施等人在王坦甫住过的地方被捕时,陈独秀很自然地向捕房报了自己是“王坦甫”的假名。
1920年,王坦甫任国立暨南大学实习工厂主任兼数学、德文教员,1921年回安徽,在由其亲戚任校长的芜湖公立职业学校任机械科(金工科)主任,与李光炯、光明甫、刘希平、王肖山等共同发起组织“安徽六二惨案后援会”,参与芜湖工读学校的义务教学。1922年初,王坦甫写信给陈独秀,要求加入中共组织。陈独秀随后派团中央负责人施存统与他联系。不久,团中央又派卢春山来到芜湖,开始筹建团芜湖地方组织。在王坦甫的大力帮助下,1923年1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芜湖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其中大部分的成员都是王坦甫所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王坦甫也被推选为第一任团地委委员长(书记)。在中共芜湖地方党组织正式成立之前,团组织就成为当时芜湖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芜湖团组织成立后,积极组织青年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王坦甫先后介绍同乡薛卓汉、徐梦秋等入团,不久又与党员曹蕴真、团员余天觉、徐梦秋及教育界进步人士佘小宋等共同发起马克思学术研究会,并公开登报吸收会员。到1924年4月芜湖团地委已有团员46人。[9]
芜湖和安徽多个地方的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陈独秀的老友高语罕的指导下进行的。高语罕是芜湖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的领袖,直接指导了芜湖党团组织的建立。1920年春夏间,高语罕在上海与陈独秀、李汉俊、邵力子、陈望道等经常联系、会谈,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参与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发起活动。7月底,陈独秀在和张国焘谈发起共产党组织的计划时表示:“上海小组将担负苏、皖、浙等省的组织和发展”,“他自己则担任在南京、安庆、芜湖等地物色一些青年发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他的老友著名学者高语罕那时正在安徽教书,是最先响应的人。” [10] 高语罕遂成为陈独秀在安徽建立党、团组织的联系人。来自安徽的青年学生蒋光慈、吴保萼、韦素园、曹靖华由高语罕推荐进入共产国际主办的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成为该学社最早的几个学员;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他和蒋光慈、吴保萼、韦素园等学员成为最早的一批团员。 同年秋,他赴北京联络旅京皖事改进会开展活动,不久经李大钊介绍,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并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1年春,高语罕从上海邀来董亦湘、郑太朴、沈泽民等早期共产党人和时绍武、武可权等进步教师来芜湖任教,并带来《共产党宣言》等大批进步书刊在师生中传阅。次年8月,他赴德国学习,与张申府同为中共旅欧总支部负责人,曾介绍朱德、房师亮等人入党。1925年春回国任上海总工会宣传主任兼上海大学教授。8月,他又到芜湖,受党中央委托,主持芜湖青年团员王坦甫、佘文烈、沈天白等人集体转党仪式,指导成立芜湖党组织。9 月,高语罕赴安庆,指导安庆团的工作和国民党左派党务工作。同时,经高语罕向陈独秀推荐并获准,团中央派江浙皖区兼上海地方执委会执行委员张秋人来芜湖开展党、团工作,高语罕并介绍张秋人到新民中学任教师以掩护工作。12月,共青团芜湖地委再次成立,六安人周范文任书记、刘大蒙任经委会书记。
1926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亲召周范文赴上海,“当面指导安徽党组织及有关国民党的党务活动”,指示在芜湖建立中共组织。4月,中共芜湖特支成立,周范文任特支书记。周范文回忆说:“过后,在芜湖即建立党的地委,我任书记,始得党与团在组织上的划分”。 中共芜湖特支直属中央管理,至6月有党员27人。不久,周范文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特派员去了安庆,寿县人王培吾接任特支书记。[11]
三、寿县党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淮南重镇寿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近代以来安徽多次革命运动、重大事件的发生地或策源地。1902年,寿县志士柏文蔚、郑赞丞(祖籍寿县,时已迁霍邱)等与陈独秀在安庆建立安徽最早的爱国民主团体“青年励志学社”。1905年,柏文蔚、常藩侯(恒芳)等与陈独秀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革命组织“岳王会”, 以寿州志士、淮上健儿为主要成员和骨干,主要活动对象是新军。为了促进安徽革命形势的发展,陈独秀与柏文蔚等人在成立岳王会成立之前进行以寿州为中心的皖北之游,串联淮上革命分子,传播革命思想。旨在用武力推翻清王朝,吸引了石敬五(石德宽)(黄花岗起义烈士)等众多进步青年加入革命队伍。在现存的同盟会最初三年960人会员名册中,安徽59人,其中寿县22人,是海内外参加同盟会人数最多的地方之一。此外,寿县不少人参加了爱国会、强国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张汇滔、管曙东受东京同盟会总部委派回乡,在寿州创办以同盟会纲领为宗旨的信义会,很快发展成为当时淮上力量最强的秘密革命组织。所以寿州淮上军能够在安徽首先响应武昌起义,并光复20余州县。在辛亥革命中,寿县是安徽的“辛亥首义之城,江淮革命先锋”。寿县革命将士为孙中山定都南京,为安徽独立、安徽政局统一立下不朽功勋。
辛亥革命前后,陈独秀与寿县一大批革命志士结为道同志合的朋友。这些老朋友的子侄更容易受到新文化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有的直接受到过陈独秀的教诲、指引,因而后来纷纷加入青年团和中共组织,这是寿县党团组织建立早、早期党员多的重要原因。
据有关史料,寿县人茅延桢、毕仲翰均于1922年由社会主义青年团转为共产党员。1922年初,陈独秀派团中央负责人施存统与王坦甫联系后,曾在芜湖读书、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并参加学生运动的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三人更加迫切地希望加入党团组织,在王坦甫的推荐下,他们三人先后到上海找到施存统,均由施存统介绍加入中共。不久三人又分别回到寿县开展革命活动。
1922年春,在寿县小甸集任教的曹蕴真,以在外地加入青年团的学生为骨干,在小甸集成立了S·Y(英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缩写)特支,书记曹蕴真,团员先后有徐梦周、鲁平阶、胡宏让、徐梦秋、徐德据等,隶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领导。同时,他们中的党员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三人又组成中共小甸集小组。寿县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成立,为建立寿县地方党的组织准备了条件。1929年5月9日,中共寿县县委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寿县在民国十一年就有二三同志的组织,当时是党的婴儿的时候”。中共小甸集小组是安徽省最早的中共组织,为小甸集特支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寿县革命青年加入早期党、团组织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入各界群众进行社会调查,引导青年走革命道路,开展学生运动和工农运动,并从进步青年中发展党、团员。1923年在芜湖的寿县籍团员王坦甫与党员曹蕴真、团员薛卓汉、余天觉、徐梦秋及教育界进步人士佘小宋等共同发起马克思学术研究会,并公开登报吸收会员。1922年至1923年在芜湖学习和工作的寿县籍青年先后组织或参加了爱社、青年协进会,这两个青年组织都被芜湖团组织认为是“很有希望的”。[12]
1922年4月下旬,陈独秀在张国焘等陪同下再次来到广州,筹划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上旬多次出席这两个大会并做演讲。5月1日至5日,薛卓汉作为芜湖工人领袖出席了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薛卓汉是寿县人,但出生于安庆,其父亲、叔父都是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与陈独秀是安徽都督府的同事,因此,社交能力强的薛卓汉在会议期间与陈独秀有了直接联系。
1923年秋,薛卓汉离开芜湖赴上海求学,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面聆邓中夏、瞿秋白、张太雷、蔡和森、恽代英、施存统等早期共产党人的教诲,政治理论和思想觉悟提高很快,积极主动开展各项革命活动。11月22日,在上海大学读书的寿县薛卓汉、徐梦秋和六安的王逸常,被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接着,寿县籍的胡萍舟(又名胡允恭,1964年划归合肥长丰县)和陶淮、徐德据、朱松年、方曙霞等人也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薛卓汉、徐梦秋、曹蕴真等根据党组织的指示,接受了回家乡寿县发展党组织的任务。他们回到家乡后,首先把进步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学生会的组织做宣传发动工作。他们集会讲演革命道理,指出劳苦大众受苦受难的根源和奋斗的方向,要大家树立起自主、进步、科学的精神。他们先是发展了上海大学学生方运炽(方英)、小甸集小学校长曹练白和在宣城省立第四师范读书的陈允常等人入党。
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革命队伍的壮大,在寿县地区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这时曹蕴真、薛卓汉等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 于1923年冬在寿县小甸集小学召开党员会议,成立了寿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特支书记曹蕴真,组织委员鲁平阶、宣传委员徐梦周,特支直属中央领导。特支设有交通,负责来往通讯。这是安徽省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也是鄂豫皖边区第一个党支部。
中共小甸集特支成立后,先以瓦埠、李山庙小学、小甸集为阵地,党员多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曹蕴真、徐梦秋在瓦埠小学任教;薛卓汉、方运炽在小甸小学任教。党中央不断地给小甸集特支发来指示,还经常邮寄《新青年》、《中国青年》等革命刊物和马列书籍,党中央的指示有的利用旧小说书的双层纸翻过来写好后再予装订;有的用米汤书写,看时涂碘酒显示。这些指示都由“交通”传递。当时中央指示的主要任务是:对内发展党员,对外发动群众,建立农会、妇女会、青年团、商会等群众组织,领导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特支遵照这个指示,秘密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由于有党中央和陈独秀的直接联系和指导,寿县党团组织发展较快,党团员人数在全省各县中最多。到1926年,寿县又先后建立了建立中共淮上中学补习社支部、中共瓦埠小学支部、中共寿县城关支部、中共寿县窑口集特别支部、中共寿县堰口集支部等,均直属党中央管理。
1926年春,薛卓汉“负有中央之命”,“回里组织地方”团的领导机构。3月7日,“薛卓清、方曙霞、曹练白、石补、石子安、洪养素、石裕鼎、薛卓汉等九人”在寿县窑口集开会,成立了共青团寿县地方委员会,书记薛卓汉,直属团中央领导。团地委辖六个支部(城内二个,乡村和乡村学校四个),有团员40多人,机关驻石家集私立小学,因薛卓汉赴省会安庆担负重要工作,事务由石裕鼎代理。[13]团地委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内部训练,吸收进步青年入团,扩大团的组织,推动青年运动。
1924年底以前加入中共的早期党员,安徽全省有40多人,其中寿县就有高语罕、曹蕴真、徐梦周、胡萍舟等29人。[14] 直到1928年,寿县党员一直是全省最多的,有几年竟占全省党员半数左右。寿县党团员在省内外许多地方播下了革命火种。
1. 《中国共产党安庆地方史》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44——50页。
2.《安徽现代革命史资料长编》第一卷第228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鲁尧贤等《安庆党团组织的建立及其斗争概述》,载《安徽文史资料全书》安庆卷第40页,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濮清泉:《八十自述并忆独秀》手稿,复卬件存中共安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4. 《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报告第六号——关于政治、军事及党组织等情况》附六安县委履历一览表,1930年6月6日,见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三册第350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 濮清泉:《八十自述并忆独秀》手稿,复印件存中共安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6. 《柯庆施给施存统的信》,1923年4月22日,《安徽早期党团组织史料选》第6——7页。
7.《中国共产党安庆地方史》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71——72页。
8.《中国共产党安庆地方史》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75——78页。
9. 1924年4月5日《芜湖地方团员调查表》,《安徽早期党团组织史料选》第72页。
10.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一册(上),香港明报月刊社1971年竖排本第93、98页。
11. 中共芜湖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芜湖历史》第一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 122—125页。
12. 中共芜湖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芜湖历史》第一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1——82页。
13. 1926年3月10日《薛卓汉给贤江的信——关于成立团寿县地委的情况》,《安徽早期党团组织史料选》第120页。
14.《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组织史资料(1921.7——1987.11)》,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六安地区组织史资料(1922.春——1987.11)》,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