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要览 > 通知公告

在纪念《六安年鉴》创刊20周年暨《六安年鉴》(2019年)新书发布座谈会上的致词

发布时间:2019-12-31 14:33:59 审稿:市委史志室 作者:市委史志室 浏览:5730 次
【字体大小:



在纪念《六安年鉴》创刊20周年暨

《六安年鉴》(2019年)新书发布座谈会上的致词

市委史志室 张士华

2019年12月30日

 同志们:

 今年是《六安年鉴》创刊20周年,又值《六安年鉴》(2019年)新书发布之时,充满希望的2020年也即将到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乘全市上下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强劲东风,组织召开这次纪念《六安年鉴》创刊20周年暨《六安年鉴》(2019年)新书发布座谈会。大家欢聚一堂、共襄盛会,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总结过去,回顾历程,不断强化以史为鉴、走向未来的历史思维,不断增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历史担当,以“继承、创新、发展”的理念,推动全市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

 回顾过去,初心永铸。史志鉴作为一种文字载体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夺目之花。华夏大地自古就有地记、图经,随之而现郡书、方志,一脉相承,绵延不绝;司马迁著《史记》成“史家之绝唱”,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鉴兴衰”立下古言古训,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国保存至今的古代志鉴达12万卷,根植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追溯到近代,1852年刊印的《上海年鉴》是已知中国内地的第一本年鉴;1924年,商务印书馆编纂的《中国年鉴》,为第一部反映中国国情资料的综合性年鉴。1978年后,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豪迈步伐,各级各类地方综合年鉴、行业专业年鉴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1984年,安徽省第一部地方综合年鉴《安徽年鉴》出版发行。1999年,在新中国50华诞之际,六安撤地设市前夕,首部《六安地区年鉴》横空出世,播下了全市年鉴事业的第一颗种子。这就使得“世纪之交,千年跨越”的1999年,注定是六安年鉴事业永恒的年份,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前辈史志人在时间紧、资料缺、人手少、保障差的困难条件下,团结奋战、夙夜在公,顺利完成了首部六安年鉴编纂出版任务,这不仅是播下了首颗种子、实现了“零”的突破、开创了新的纪元,更重要的是为事业开篇、为初心永铸、为使命奠基,这种“铁肩担义、久久为功”的开拓精神,对六安年鉴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望历程,硕果累累。二十年来,为了党和人民交付的年鉴事业,一批又一批史志人接续传承,奋勇前行,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了年鉴事业健康发展,编纂质量稳步提升。二十年来,党政更加重视,各方更加支持,社会更加关注,保障有力,运转顺畅,实施高效,确保了“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的目标。而且年鉴的版面设计持续创新,篇目设置更加科学,内容编辑更加丰富。2019年版《六安年鉴》是真诚奉献的最新成果,与早期版本相比,篇目由十几篇扩大到二十多篇,条目量拓展了三分之一以上,文字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并逐步实现了由单纯文字到图文并茂,由黑白印刷到全文彩印,由传统纸媒到电子化阅读的发展跨越,年鉴编纂质量也连续获得全省综合评比“一等奖”。与此同时,在《六安年鉴》的引领下,市辖各县区也陆续启动年鉴编纂工作,到2017年,以《叶集年鉴》公开出版发行为标志,全市4县3区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市县区“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覆盖目标。目前,市、县区年鉴作为大型地情书的品牌形象牢固确立,出版的年鉴以其权威性、综合性、史实性、实用性的“存史、资政、教化”作用充分彰显,年鉴编纂部门履行“跟踪发展、记录市情、存史资治、服务社会”的工作职能也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

 面向未来,任重道远。回顾创业初心,展望发展历程,六安年鉴事业已逐步成长为二十岁的壮小伙。我们深知,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一路走来,磕磕碰碰,毛里毛糙,成长中的烦恼始终相伴,事业的发展与党政的要求、各界的关注、社会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依照中国传统,年界二十,谓之弱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今天就是我们年鉴事业二十岁的“成年礼”,借这次隆重纪念《六安年鉴》创刊二十周年的契机,我们要充分感受前辈们的首创精神,吸纳各方面的加持力量,聚合市县区的协同资源,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奋力谱写六安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的篇章。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文化软实力,展示年鉴文化独特魅力。二要坚持目标导向。做到依法治鉴,依法办鉴,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地方志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聚焦对准全国、全省年鉴工作目标考核任务,确保市县区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覆盖目标稳固落实到位。三要践行工匠精神。以精品意识为先导,质量保障为前提,不断探索提高年鉴质量的编纂方法,建立健全适应年鉴编纂和事业发展需要的质量保障体系,将年鉴质量管理落实到组编、修订和出版全过程,以“忠诚著史、匠心修鉴”的精神推动年鉴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四要树牢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时代年鉴编纂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年鉴编纂流程、编纂方式和编纂内容,努力推进理念精进、架构精良、内容精当、编辑精细、手法精湛、设计精美的精品力作。五要优化服务功能。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修鉴为用”的社会化方向。要加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推进年鉴事业深度融合发展,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为导向,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共享趋势,不断开发和推出读鉴用鉴鲜活产品,努力构建年鉴事业发展的崭新格局。

 同志们,现在的形势,可以说是党史和地方志事业迎来了最好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党史、新中国史学习,并且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科学历史观为指导,坚定信心,牢记使命,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立足“存史、修志、编鉴”主责主业,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我们史志人应有的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