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钰(1916—2015),曾用名丁方、丁毅,金寨县南溪镇人。1929年,13岁的丁国钰投身革命,参加儿童团。1932年参加红军,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共青团团委委员、红二十八军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部文书。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激战中,左手小手指被炸片削掉,留下终身的残疾。
1934年,丁国钰遭遇“肃反”,被打成“AB团”成员,缴了枪关押起来,其根据竟然是丁国钰有点文化。丁国钰被关押后,既紧张又害怕,但他相信党组织,因为自己确实不是“AB团”分子,也没有做过对不起党组织的事。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要出发长征,丁国钰坚决要求和红军走。长征时,“肃反”对象是手连着手被捆起来行军的,遇到战斗解开绳子被监督着参加战斗,战斗结束后还要抬伤员,运物资,特别艰苦。有个营长因忍受不了,悄悄解开了绳扣,在过河时跳河自杀。而丁国钰信念是坚定的,毫不动摇,忍耐坚持。
不久,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徐海东看到了行军中被捆着手的丁国钰。他了解情况后,当即对有关人员说:“丁国钰我是了解的,在南溪葛藤山时我到过他的家,是很穷的,家里人都参加了革命,好几个被国民党杀害了。丁国钰参加红军到现在的表现,我都很清楚,他不可能是‘AB团’。”随后,丁国钰被释放了,到军部交通队当文书。丁国钰后来常常感叹说:“要不是徐海东军长救了我,如果不死在长征路上,也要到陕北后才能摘掉‘AB团’的帽子。”
长征途中,丁国钰不怕牺牲,英勇作战,还想方设法,克服千难万险,确保行军不掉队。长征就是长途跋涉,草鞋非常重要。可丁国钰偏偏不会打草鞋,怎么办?丁国钰很会做干粮,他将饭放上盐、炒干、磨成粉,装进袋子,带在身上。宿营时,抓一把用开水一冲,就能当饭吃,香甜可口,大家都爱吃丁国钰做的干粮。于是,他就帮会打草鞋的战友做干粮,战友帮他打草鞋,相得益彰,解决了难题。
长征中生活没有规律,连续行军最怕拉肚子,一拉肚子就容易掉队,有的红军战士就是因此掉队。丁国钰在途中也拉了几次肚子,怎样保证不掉队呢?他反复思索,晚上宿营时,他就打听明天哪个团哪个营哪个连走在最前面,打听清楚了。就搬到那个连去休息,说明原因,请他们出发时喊上他。这样,就算路上拉肚子耽误了时间,仍可跟着后续部队走。等部队休息时,他又赶到先头部队行军。这个“病鸟先飞”的方法,使丁国钰没有因拉肚子而掉队。
长征途中常常缺乏粮食,没有饭吃。在这种情况下,丁国钰自想办法,边行军边注意寻找能食用的野菜、野果充饥。有一天行军,干粮已经不多。边走边搜寻的丁国钰发现一棵野生的枯黄的南瓜叶下有一个小南瓜,于是,他将这个小南瓜摘下来揣在兜里。后来,全军断粮,几天没有饭吃,饥不可支,有的同志饿昏倒地。丁国钰饿急了,就掰一块南瓜放到嘴里细细地嚼嚼,再慢慢地咽下去。就这样,他靠一个小南瓜,坚持了三四天。从此,丁国钰对南瓜怀有特殊的感情,称之为“救命瓜”,直至晚年还经常吃。
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南以后,开始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鄂陕、豫陕两个特委。丁国钰服从安排,积极参加横扫民团、宣传“五抗”、发动群众、镇压豪绅恶霸、摧毁保甲组织、建立苏维埃基层政权等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在粉碎敌人的两次“围剿”的战斗中,因英勇作战而受到表扬。1935年7月中旬,红二十五军主力北出终南山,丁国钰留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任七十四师连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四团政治处主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大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自治军通化支队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东北军区独立第二师政委,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二军一二五师、一二四师政委,四十二军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志愿军第42军政治部主任,朝鲜停战谈判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首席代表、工委书记。回国后,先后任我国驻阿富汗、巴基斯坦、挪威等国大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北京市政协主席。是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