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新(1913-1935年),女,六安市裕安区人1928年秘密参加农民协会、妇女会。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加入红军。同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她随红四方面军主力经平汉铁路进入川陕革命根据地,由医院调至红四方面军后勤女工工厂任副营长(军工按部队编制)。1934年,她由工厂调任红四方面军女子独立营教导员、妇女独立团团长。1935年2月,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第二团团长。
1929年六霍起义胜利后,参加村、乡革命工作。在一次送信途中,被敌人打伤臂部,送入红军医院治疗。伤愈后被留在红军医院当护士,随军参加鄂豫皖苏区各次反“围剿”作战。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女战士配合主力红军作战、警戒、捕捉溃散敌人,打扫战场,运输粮草、弹药和伤员。
1932年9月下旬,红军主力部队过境后,皖西北苏区到处都是扶老携幼、提包推车,仓皇逃跑的老百姓,哭喊声连成一片。在沿途结成的“跑反队”中,刘伯新成为大家公认的义务领导者。她身体很棒,胆子也壮,腰里别着一支驳壳枪,虽然没有子弹,却能给大伙壮胆。这个家在六安西乡又是童养媳出身的女游击队员,自告奋勇充当警卫,宿营时招呼大伙睡在一起,轮流进行放哨。行军中,她叫大伙跟着她走,如果发现敌人,就叫大伙不要惊慌,看她的手势动作行动。
红军反“三路围攻”大获全胜后,红四方面军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七十三师,依次扩编,1933年10月4日,妇女工兵营在川北德汉城正式组建。营长林月琴、营政委王泽南、副营长刘伯新,以及三连连长张茶清,都是来自鄂豫皖苏区的战斗骨干。除了这四名女将,全营三个连四五百名女战士,都是当地的年轻妇女。
妇女工兵营副营长刘伯新很风趣,她曾找到徐向前的警卫员,讨了个手枪盒子和两发子弹,重新又把自己武装了一番,还是原来那支破手枪,重新装在盒子里面,稍许露出一角红绸子,挎在身上的确十分威风。只有两发子弹,她根本就不敢试枪,也不知能不能打响。有趣的是,她还装模作样缝了个子弹袋,将包谷细秆剁成子弹形状,以十粒为一排紧紧地缝在袋子里。
妇女工兵营集合出操、上课,都由刘伯新负责整理队伍,喊口令统一指挥。她那大块头往队前一站,叽叽喳喳的吵闹声,顿时噤若寒蝉。假若发现有人偷偷在笑,她就把两手往腰上一叉,怒目圆睁,大吼一声:“笑什么!哪像个当兵的样子?再笑,就站出来单个‘照相’!”妇女工兵营爬山头夺红旗每周进行一二次,目的就在于锻炼吃苦耐劳的能力,随时随地准备执行紧急运输任务。每次在爬山之前,都由刘伯新事先插上几面小红旗。第二天清早,便以连为单位开展爬山比赛,夺得红旗者为第一名。女战士李敏个头矮,但很壮实,每次爬山爬得特快,往往超过不少大个头而一举夺得红旗。为此,刘伯新在队前作讲评时说:“我们妇女不简单,爬山赛过男子汉。大家别看李敏个子小,腿也短,可她爬山的动作不一般。你看她:腰一弯,头一低,两手好像开飞机,一口气就开上山去……李敏就是我们全营的小飞机!”李敏从此就获得个“小飞机”的绰号。
1935年2月,四川旺苍县王庙街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正式宣告成立,由方面军总指挥部直接领导。全师达2800多人,下辖两个团,由方面军总部直接领导,师长张琴秋,政委曾广澜,独立师辖两个团,第一团由张琴秋任团长兼政委,以原巴中成立的妇女独立团为主,战斗力较强,为总部机动团,驻旺苍坝张家湾一带和黄洋一带。第二团由刘伯新任团长,吴朝祥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该团主要任务是保卫机关、红军医院、仓库兼运送弹药、转送伤员等,驻百丈关、庙二湾一带。
1935年3月底,妇女独立师随红军主力渡过嘉陵江,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后来由于战斗的艰苦,环境的恶劣,人员的减少,就又恢复为团级编制。随后,刘伯新在四川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
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西渡黄河,继而组成西路军,妇女独立团遂改为妇女抗日先锋团,作为西路军总部直属的一支部队,踏上了艰苦的西征历程。红四方面军的女战士中多是近代追求男女平等最为激进的先锋,她们是永恒的英雄。妇女独立师人数之多、坚持时间之长,经历战斗之多,走过道路之曲折,在妇女运动史上是罕见的。抗战前夕,我军决定不再建立妇女部队,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便成为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妇女武装。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新被授予烈士称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