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峰(1915-1994)原名潘家明,又名潘锋,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人。1928年参加农民协会,1929年参加六霍起义,被编入红三十三师。历任红一军第二师政治部宣传员、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政治部民运干事,红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连政治指导员、连长,红三十军第八十九师二六七团营政治委员、营长、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第九十师二六九团党委书记、总支书记。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川陕。1933年5月,潘峰带领部队在鸡子顶血战五昼夜,击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守住鸡子顶阵地。战斗结束后,潘峰因左腿受重伤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生活更加艰苦,吃不上盐,连辣椒也吃不上,很难吃饱饭。潘峰在医院伤口刚好,由于体质差,又染上了伤寒,高烧几天几夜,奄奄一息。一个护士以为他没有气了,便把他抬到太平间去。正好这天是军医丁世方查病房,顺便去太平间看看。当走到潘峰身边时,他用手摸摸,发现这位“死人”的心脏还有微弱的跳动,便立即找人将他抬回病房抢救活了。潘峰出院后,又投入了新的生活。
1935年初,张国焘又在川北开始搞所谓的“肃反”,潘峰和二六九团的十几名干部被抓起来,进行审讯。潘峰当了五个月的“苦工”,最后以无罪释放,回原部队工作。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地区会师,而后,兵分两路继续北上。潘峰所在的二六九团是后卫,担负阻击尾追之敌和收容任务。在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影响下,潘峰和战友们先后三过草地、爬雪山,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艰苦历程,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中央红军会师,胜利结束长征。
1936年10月30日,红四方面军21800多人渡过黄河。此时,潘峰调任二六九团第二营营长,率部参加了景泰一条山的战斗,与马家军展开巷战、肉搏战。11月11日,红四方面军河西部队改称为西路军,担负创立根据地、打通新疆、接通苏联的任务。潘峰所部编入第一纵队,向西进发,先后攻占永昌、临泽、倪家营子、西洞堡等地。
1937年1月底,西路军再次进入倪家营子后,遭敌7万余人重重包围。潘峰奉命率二营增援军部机关,经过九天九夜与敌冲杀,弹尽粮绝、伤亡惨重,奉命向祁连山突围转移。1937年3月12日,在梨园口再遭敌追杀。潘峰率二六七团三营阻击敌人,掩护机关和主力撤退,一场恶战部队伤亡大半,完成任务后撤出阵地。随后,潘峰随左支队行动,分散出山,一行五人沿途乞讨,穿越深山老林,徒涉千里沙漠,1937年秋回到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进入抗大学习,后任冀热察挺进军随营学校政治处主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晋察冀军区第十一、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晋察冀三地委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十五军分区司令员,冀东军分区司令员,中共冀东区党委常委。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军委防空军干部部部长,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