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其海(1913-1984),曾用名徐绍林,金寨县人。1929年5月,参加立夏节起义后加入游击队,先后任小队长、大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10月,游击队编入红军,徐其海先后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八团一营一连连长、一营副营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至四次反“围剿”斗争。
1932年夏,徐其海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同年10月,随方面军主力西征入川。先后任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师部作战科科长、九十一师二七一团参谋长、九十一师参谋长。参加了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作战。
1935年3月底,在强渡嘉陵江战役中,徐其海协同师首长率九十一师在苍溪上游石落锅强渡成功,击溃敌刘汉雄1个旅,直插到剑门关,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将敌三面包围,歼敌3个团,夺取了剑门关,取得嘉陵江战役的胜利。
1935年5月,徐其海随红四方面军北上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8月初,中革军委在毛儿盖召开会议,研究敌情,重新确定行动方针,以马塘、卓克基为中心集结,向阿坝地区开进。这时摆在红军前进道路上的是纵横数百里的大草地,徐其海和战友们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徐其海携带着一口小锅,下雨时接雨水喝,晴天时,找点草根或剐点树皮,找点干草树枝当柴,用锅煮煮吃,有的把自己的牛皮腰带也放在锅里煮软了吃。在吃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穿过了茫茫大草地,于8月下旬到达阿坝地区。但正当红军取得包座战斗胜利,打开了北进通道时,张国焘公然下令部队南下。时值秋风凛冽,部队衣单鞋缺,徐其海随部队再次越过称之为绝境的草地,并先后参加绥崇丹懋战役和天芦名雅邛大战役,但终未摆脱被动作战的境地。
1936年春,方面军迫于形势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经达维、懋功向西北转移。3月中旬,第三十一军及第九军二十五师,分别由丹巴、道孚南下,钳击泰宁,守敌李韫珩第五十三师一部弃城南逃康定。7月2日,徐其海随第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及第五军组成的左纵队由董振堂率领二次北上,7月10日从绥靖、崇化地区出发,经卓克基、马塘向毛儿盖、包座前进,第三次穿越茫茫数百里的草地。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胜利结束了转战一年零七个月的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其海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一营营长、八路军留守兵团绥德警备司令部科长、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参谋长、关中警备司令部特务营营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冀察热辽军区炮兵第三团团长、热河军区教导团团长、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四师参谋长、四十五军一五八师副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四十五军参谋处长。
建国后,徐其海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五军教导大队大队长、四十五军一三三师代师长、师长、志愿军四十六军第二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广西省军区顾问。
1955年9月,徐其海被授于少将军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