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长征中的李国厚

发布时间:2016-11-14 14:33:23 审稿:六安党史 作者:张勇 浏览:2784 次
【字体大小:

 

 

    李国厚(1915—1998),原名李杰三,六安市裕安区人。1928年11月加入农民协会,1929年1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红一军东征皖西,年仅15岁的李国厚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一军一师一团三营通讯员,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三营政治指导员、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政治部组织干事、七十四师交通队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尤其是在苏家埠战役中,他和“红小鬼”班的战友们活捉皖西剿共总指挥厉式鼎,受到上级嘉奖。

    红四方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在与部队失去联系、部队又遭分割的情况下,留在苏区的红军处在20万国民党军的包围中,环境极端艰苦,形势极其险恶。红军队伍里,有人产生了悲观情绪,认为“革命完了”。李国厚听了挥动拳头大声喊道:“谁说革命完了?革命永远完不了!革命就像这大别山,风吹不倒,地震不摇!”随即,他率领队伍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转战,突出重围,到达黄安地区与军部特务营汇合,就地坚持斗争。

    1934年11月,李国厚先后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三团一营政委,随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途中,在与主力失掉联系的情况下,收容并组织近一个营的兵力,突出重围与主力胜利会合。到达鄂豫陕边区后,积极投入到开辟新区的斗争。此后,继续参加了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

    1935年9月与陕北红军会师,扩大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迎接红一、二、四方面军。11月在直罗镇战役中,李国厚第四次负伤。此后,李国厚又历任了红十五军团总电台政委、七十三师二一九团政委等职,参加了东征、西征等战役。

    1936年9月下旬,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二一九团,由团政委李国厚带领,从打拉池出发,经野糜川、大芦子来到会宁红堡子一带驻扎,做迎接红二、四方面军的准备工作。10月6日,红军侦知驻守靖远县城的国民党新十旅李贵清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向红堡子赶来,企图阻止红军会师。李国厚带领全团设伏,打退了这股敌人,除团长王五田等少数残兵逃回,敌军大部被红军歼灭。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国厚入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9月被分配到山东泰安地区,任山东人民自卫团第一大队大队长兼教导员。后历任新四军第二师四旅十二团营长兼政治教导员,淮南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参谋长兼独立第一团团长,淮西总队总队长兼(寿县)独立团团长,第二师六旅十六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淮南军区第六旅副旅长兼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豫皖苏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专员、代理地委书记,皖北军区警备第二旅旅长,鄂豫皖边区东线剿匪指挥部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第九十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中共六安地委常委,淮上军政委员会书记,公安部队第十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华东公安部队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浙江军区副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