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梧(1901——1985),安徽省金寨县人,1923年10月至1927年3月,先后任河南省考城县实业局长、冯玉祥部队的书记官。1929年,正在反动派血腥屠杀共产党人、革命处于低潮时期,王凤梧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艰险的地下工作。
当时白色恐怖非常严重,中共河南省委机关和各地党组织经常遭到破坏,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为了抚恤救济牺牲者家属,中共河南省委成立河南省革命互济总会。王凤梧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一面帮助党组织开展活动,一面救济烈士家属,在严峻形势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因而担任河南省革命互济总会主任。
1933年1月,中共河南省工作委员会在许昌成立,5月间迁到郑州,王凤梧担任省工委委员,先后到西华、焦作等 地巡视指导工作,发动各地群众开展年关闭争和春荒斗争,接着担任中共焦作中心县委书记,领导豫北工农群众开展日常经济斗争和抗日反蒋的政治斗争,发展党的组织。
1934年,王凤梧负责河南省至苏区的交通工作,年底调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北线北线交通负责人,专跑华北一带的交通,并开展党的白区工作。
1935年春,王凤梧带着中央给鄂豫皖省委(此时已改为鄂豫阮囊羞涩省委)和红二十五军的几份文件上路了。当时红二十五军仍在长征途中,他只好乘火车到西安,一面打听红二十五军消息,一耐热搜集其他情报。7月中旬,红二十五军北出终南山,前锋直抵西安以南10余公里。王凤梧立即带着中央的文件和搜集到的关于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开始北上、陕甘边有红二十六军活动的情报,找到红二十五军军部。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吴焕先和副军长徐海东亲自接待并谈话,在了解各方情况和中央文件后,当即作出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陕甘宁的重大决策。王凤梧完成任务后赶回上海,当时,中共上海中央局和河南省委连遭几次破坏,有些负责人已叛变。曾与王凤梧同在冯玉祥部队做政治工作的李大章(解放后曾任四川省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长)将上述情况告诉他,要他赶快离开上海,他辗转来到西安,一个朋友家伪证下,从此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1936年,全国抗日呼声越来越高,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宁。王凤梧只身赶往陕北,参加了红十五军团,并由军团长徐海东证明,恢复了党组织关系,先给徐海东当秘书。不久,西安事变爆发,红十五军团开到西安附近,援助东北军、西北军,准备抵抗国民党亲日派的武装进攻。王凤梧改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统战干事,侧重对西北军开展工作。抗日战争时期,王凤梧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治部民运科长、处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部秘书长,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第五军分区政委、华北抗日民军第一旅政委,在晋冀鲁豫边区开展抗日反顽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凤梧调任新四军三师十旅政委。9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率部开到东北,参加了我国解放战争。我国解放后王凤梧历任军委防空学校政委、国家民航局副局长并代理党委书记等职
1955年,王凤梧被授予少将军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