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长征途中的张贤约

发布时间:2016-01-27 15:16:20 审稿:六安党史 作者:陆党宣 浏览:2824 次
【字体大小:

   

   

    张贤约(1912——2002),原名张贤若,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红四军交通队队长、副团长,1934年冬任红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的多次战斗和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3月底,张贤约率三十四团1700多人,从苍溪以南的塔子山渡口渡江。指战员们不顾前面有敌人的封锁阻击,天上有敌机的轰炸扫射,在起伏不定、摇摇晃晃的竹扎浮桥上冲锋,随时有中弹和落江的危险,迅速冲过嘉陵江,投入战斗,支援渡江突击队巩固扩大登陆场,打退左右两翼敌人的多次反扑。接着随红四军主力翻山越岭,西攻梓潼城,经过激战占领了川陕大道上的这一重镇。4月中旬,敌邓锡侯部18个团兵力在飞机的支援下向江油、中坝反攻,张贤约率部赶到江油、中坝中间的鲁家梁子抢修工事,阻击敌人。17日,敌先以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接着以3个团的集团冲锋强攻三十四团阵地。指战员们英勇顽强,沉着应战,打退敌人的一次次冲锋。激战中,一股敌人突破三十四团与友邻三十军八十八师阵地的结合部,如不能阻止敌人的连续突破,将会造成极其被动的局面。四军军长许世友立即派军预备队第二十八团协同三十四团向敌人发起猛烈的反击。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在山谷回荡,复仇的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响,寒光闪耀的钢刀砍向敌人。激战至傍晚,他们消灭了突入我阵地的敌人,又打退敌人的多次冲锋。这时,三十四团阵地上的工事全被炸毁,敌人的尸体和打断的树枝、炸松的泥土,在山坡上铺了厚厚的一层。三十四团的伤亡也很大,有的连队只剩下三四十人,不少带彩的同志坚持不下火线。张贤约不叫一声苦,带领战士们坚守阵地。当敌人溃退时,他又率队猛追,消灭逃敌4个营。18日,四军十二师以张贤约的三十四团再度攻克梓潼,消灭守敌正规军1个团部及其所属2个营,另有反动民团800人;以三十六团布置在梓潼城外打援,打垮由绵阳出援的敌人。21日,张贤约率三十四团随四军主力攻克北川城。至此,强渡嘉陵江战役以歼敌1万余人的胜利而告结束。

    5月,三十四团获补充后,他率部参加了土门战役,打开了方面军西进的通道。为掩护主力西进,他随部坚守北川河谷的伏泉山、千佛山一线阵地一个多月,打退敌人的无数次进攻,待两大方面军会师后,于7月中旬才最后撤离北川河谷,开始筹集粮食,准备过草地。这期间,张贤约作为团长,指挥大小战斗数十次,经历了攻城打援、运动歼敌、迂回设伏、大规模强渡江河等各种作战样式,对团级规模的兵力部署、火器配置、指挥调度、协同配合等指挥经验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1935年8月中旬,张贤约所部随右路军过草地。经过七八天的艰难跋涉,右路军终于走出了草地,到达班佑地区。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右路军发起包座战斗,歼敌4000余人,打开向甘南进军的门户。战斗中,他率部随四军主力全歼求吉寺守敌1个营。战斗之后,右路军在班佑就地集结,等待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前来靠拢。近20天后,张贤约突然接到指示,要部队回头南下,再过草地。张国焘等人向部队鼓动说,南下会有大发展,能吃上猪肉、大米干饭。但实际上,9月中旬第二次过草地更为艰难,寒风凛冽,战士们衣单鞋破,体虚力乏,饥寒交迫,特别是看到不久前第一次过草地牺牲的战友的遗体遗物,心情都很沉痛。许多第一次过草地能够走出来的同志,禁不住第二次的磨难,不幸长眠于草地。两过草地,使三十四团减员三分之一以上。

    部队南下后,他先后参加绥崇丹懋战役和天芦名雅邛大战役。四方面军虽然攻克天全、宝兴、芦花、懋功(今小金)等城镇,筹集了一些粮食弹药,但部队减员很大。仅在名山东北要镇百丈关决战中,红军恶战七昼夜,虽歼敌1.5万人,自身也伤亡近万,被迫采取守势。1936年2月部队西进北上,再次翻越夹金山、党岭山等雪山,控制了懋功、甘孜、瞻化等地。

    1936年4月,四方面军在瞻化整编,三十四团与其他一些零星部队合编为红四军十二师,张贤约调任师长。部队整编后,根据北上所面临的敌情和地形,立即展开了紧张的军事训练。张贤约率十二师着重学习打骑兵、打堡垒、夜间战斗和强渡江河等战术,并进行政治、文化教育,积极开展文娱、体育活动。部队还派出大批指战员深入农牧区,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帮助藏族人民建立政权和群众组织,同时积极筹集粮、盐、牛、羊等物资。全师上下人人动手,打草鞋、织毛衣、缝制帐篷,尽可能做好再次北上过草地的准备。

    4月中旬,为迎接长征北上的红二、六军团,红三十二军和四军十二师、独立师由道孚出发,南下雅江。时值初春,满山桃花盛开,张贤约心情振奋,率部队沿鲜水河、雅砻江西岸,顺着崎岖狭窄的山路向南疾走两天,到卡巴附近,前卫三十二军停了下来。张贤约正准备派人到前面了解情况,只见罗炳辉军长策马而来,因为前卫的通司(藏语翻译兼向导)跑光了,部队无法前进,故亲来十二师借通司。十二师在这一带活动时间长些,了解当地民俗,招了十几个通司一个也没跑。张贤约立即调出3个得力精干的通司,连枪带马交给罗军长,还特意介绍说,这些人只要给他们吃好喝好,配好枪好马,再让他们抽足鸦片,就不会跑了。罗炳辉连称这个经验好,回送给张贤约和师政委胡奇才几把缴获的烟叶,挥手而别。此后十二师一路行军顺利,在东俄洛消灭敌军五十三师的别动队后,很快占领雅江县城。张贤约立即组织部队展开、构筑工事、筹措粮秣。他亲自察看地形,看到雅江两岸都是绝壁,只有一些小滩,就决定重点防守几处敌人可能易于偷渡的滩头与河口,将部队分散在雅江西岸的一些小沟内,指战员们住在当地老百姓遗弃的挖金沙的矿洞里。

    几天后,敌李抱冰部一个师逼近雅江。由于红十二师占据有利地形,凭险据守,并不断向敌人喊话宣传,敌人不敢强渡,只是天天隔江向红军打枪打炮。这样,张贤约率部在雅江西岸阻击敌人一个多月,保证了红二、六军团的安全北上,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合。战斗间隙,他还指挥部队进行射击、投弹、打骑兵等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并筹集粮食物资。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继续北上,十二师和独立师走在最后,第三次穿越茫茫数百里的大草地。虽然后卫部队筹措粮食更加困难,但张贤约已有两次过草地的经验,发动大家想方设法节省粮食,多采集野菜野果,最后煮牛皮枪带、皮带、皮马鞍充饥,终于走出草地。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中央红军会师,走完长征路。

    抗战时期,张贤约历任八路军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新四旅旅长,掩护党中央和延安人民安全撤离,参加了青化砭、陇东、三边、榆林、沙家店等战役。后任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六军副军长、政委兼迪化军区政委,中共北疆区党委副书记,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委员。建国后,奉命组建西北空军,历任西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西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蒋二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