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1912-1989),原名黄家银,安徽六安人。1931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霍邱县城关区委书记并参加县委,1932年7月随红军坚守县城,城陷被捕,1937年8月获释,不久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次年回皖,历任中共霍邱县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工委委员兼皖北中心县委书记、舒(城)无(为)地委书记、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委、中共淮南津浦路西区党委书记、皖东津浦路西各县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主任、津浦路西参议会参议长、新四军第二师六旅政委、淮南区党委副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中共淮南工委书记、江淮区党委副书记。1949年后,历任中共合肥市委书记、皖北区党委副书记、皖北行署主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是经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首位省长。
1938年6月,黄岩从延安回到家乡,来到当时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所在地六安后,担任中共安徽省工委委员,以省动委会巡视员身份为掩护进行党的工作。1939年2月,黄岩在任舒(城)无(为)地委书记,很快在所辖皖中七县普遍建立了党的组织,党员遍布城乡,成为抗日救亡的领导力量,基本群众都能很快地动员起来,工、农、青、妇、商等抗日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各区乡抗日武装得到相应发展,武装小分队经常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使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黄岩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特别是1840年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委时,胜利收编巢南大刀会,在皖中人民中传为美谈。当时巢南大刀会(原名“黄旗会”),是以防匪防盗、保卫家乡而纠集起来的一种群众性封建迷信组织,辖180多个堂口。在国民党特务和地主恶霸操纵下,对我新四军采取敌视态度,曾发生多次流血事件,他们实行所谓“闭关自守”政策,划定了一条50多公里的封锁线,断绝一切与新四军的联系。黄岩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积极支持下,成立巢南军政委员会,专门解决刀会问题,并采取了三条得力措施:首先,进行“商品渗透”,低价向刀会商人销售,改善巢南山区的商品供应和群众生活,使许多会众对新四军解除了顾虑而怀感激之情;二是进行政策教育,争取其投入抗战大业;三是军事支持,救出被日军俘去的大批刀会会众和被特务、土匪绑架的刀会商人。通过上述行动,大刀会对新四军抗日救国的诚意有了正确认识,最终表示拥护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接受改编。黄岩把刀会改编为新四军巢南抗日自卫队和巢南独立团,壮大了抗日力量。
黄岩在创建和发展路西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正确领会和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大胆发展抗日武装,建立人民政权,创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贯彻“三三制”原则,实行民主建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巩固抗日根据地;发展经济,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党的建设;抗击日、伪、顽的进攻,谱写了新四军路西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
从1940年10月到1945年4月,路西地方武装独立作战或配合新四军主力开展规模较大的反“扫荡”和反摩擦战斗就有数十次,并且都取得了胜利。如1942年春,日伪军2000余人,“扫荡”我定凤怀地区。我路西部队在水家湖附近伏击日伪军,全歼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个中队,生俘日军小队长等4人,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1944年11月中旬,日伪军7000余人,对我军进行“扫荡”,桂系顽军300余人尾随其后,助纣为虐。我路西新四军奋起反击,取得占鸡岗战役的重大胜利,重创了日、伪、顽军。
路西根据地从创建直到抗战胜利,历时5年,黄岩同志一直坚持战斗在这里。路西根据地的发展,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先导经验。黄岩同志正确贯彻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抗战路线,创造性地开展敌后抗战,作出了杰出贡献,功不可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