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31日晚,邓小平和部队战士们在前线指挥部军事驻地(会议中心旧址)举行元旦联欢会。在联欢会上,邓小平亲自将收音机调至新华社广播电台,和战士们一起收听了元旦社论。激昂、豪迈的声音传播着振奋人心的消息,鼓舞了在场的每个人。”感慨于珍贵的历史,自2003年开始就从事党史收集和研究工作的沙河中学原校长郑与物向记者介绍说,邓小平曾先后两次来到金寨,共停留了56天,并在这里吃吊锅过除夕。
“挺进大别山,中央预测了3种可能,一种是在大别山深深扎根;一种是不能扎根,返回北方根据地;最坏的一种可能就是壮烈牺牲。最后,刘邓通过他们的智慧和英勇,在这里扎下了根,对南京和武汉形成了威胁,减轻了北方根据地的压力。”追忆那段艰苦卓绝的红色历史,现年68岁的郑与物,通过一件件伟人用过的实物和口口相传的典型事迹还原了那段峥嵘岁月。
据郑与物介绍,当年刘邓大军刚到大别山的时候,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负面宣传,当地老百姓都躲到山里不敢出来。刘邓大军一到大别山就开始整顿军纪,一方面要求部队要克服困难,自力更生,保护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一方面对负隅顽抗的土匪、国民党地方武装进行镇压,树立了公正为民的形象,同时,派出宣传队,进山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安抚当地群众。恰巧一天晚上,一位漆姓老人来告状,说他的耕牛被解放军拉走了。邓小平当面对老人保证说,真要是解放军牵了你的牛,一定会还你的。第二天,经过仔细了解后弄清楚,原来牛是被土匪残部顺手牵羊掳走的,然后又被解放军在半路拦截了回来,正愁着找不到主,就帮忙饲养了几天,得知老人寻牛后,当即归还了他。
还有一次,刘伯承和邓小平来到一座庙旁,庙里老和尚初看军队,有些恐慌,当和他们交往时,亲身感受到了两位首长的礼节,并听了共产党政策介绍,想起此前,刘邓军队在寺里做饭,连烧柴都是自己捡的,走时还把水缸的水给挑满了,老和尚于是连连称赞,并拿出笔墨纸砚,请邓小平题字。邓小平挥笔写下了“庙小乾坤大 山高日月长”,并落款红军战士。
时光飞逝,当年战争的艰难岁月已然过去,邓小平给当地群众留下的印象常驻心间。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军事驻地(会议中心旧址)已列入了全国12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千里跃进,将军故里”线路的重点景区,这里的光辉岁月感召着一代代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