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事件

回忆中共皖西北道委会成立的前后

(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年)

发布时间:2014-08-02 08:04:46 审稿:《皖西党史资料辑要》书稿 作者:朱国栋 浏览:7366 次
【字体大小:

一、皖西北道委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鄂豫皖三省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区先后爆发了黄(安)、麻(城)、商(城)和六(安)霍(山)等县农民起义。随后相继建立了鄂豫皖苏区根据地。这块根据地到一九三二年七、八月间国民党蒋匪军发动第四次围剿前,曾划分为鄂东北、鄂东南和皖西北等三个道区(相当于区党委行署),并在鄂豫皖省委领导下分别建立了中共鄂东北道委和苏维埃政府,中共豫东南和中共皖西北道委会和道苏维埃。当第四次围剿开始,蒋匪军猖狂进犯鄂豫皖苏区时,豫东南和皖西北两个道委道苏机关都跟随红四方面军仓促撤退了,在撤退中,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有的参加了红军,有的流散各地,有的患病掉队后回家或被敌人捉去。因此,两个道委、道苏领导机关都同时自然消失了。但是在敌人疯狂进攻时也还有些县、区、乡的干部和地方武装来不及撤退,他们就同当地人民一起坚持同侵入的敌人作斗争。到同年十二月初,红二十八军(由红二十七军改编)根据省委指示,从鄂东北黄、麻地区穿过大约三百里地的麻城县北区和商城县清区的敌人战领区,转回豫东南和皖西北地区。以军部特务营为前卫部队先行到达赤南县的沙河、香铺、胭脂、火炮岭、门坎等地,那里还有县区、乡党政机关和游击队、赤卫队存在,并领导人民不断同侵占的敌人作斗争。大约相隔四五天,军长廖荣坤、政委王平章率领的八十二师二四四团、二四六团(两个营)就赶到了。当时除乡村仍为我们控制外,一些集镇,通道隘口都盘驻了敌人,史河以东原来的皖西北苏区都被敌人侵占。红二十八军到达后就积极打击敌人,拔掉了敌人据点,使这块老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继续恢复和发展皖西苏区的坚强后方。红二十八军的回师,对于重新恢复成立皖西北道委会、道苏维埃政府和坚持这块根据地的斗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在战火纷飞中成立皖西北道委会

在红二十八军积极打击敌人,恢复苏区的战火中,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底在赤南县(金寨县)境门坎山宣布成立皖西北道委会。以有利于统一领导豫东南、皖西北(准备恢复六安、霍山、霍邱等县原来苏区)地区的红军和地方党政工作。道委书记由红二十八军政委王平章同志兼任。王平章同志于一九三三年三月初在门坎山同国民党四十五师戴民权部作战中英勇牺牲后,即由郭述申同志继任道委书记并兼红二十八军政委。一九三四年五月又由省委常委、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高敬亭同志接任道委书记同时兼任红二十八军政委。一直到一九三五年春道委会脱离老苏区转移敌后打游击,道委会方自行撤销。

道委会成立后于一九三三年二月初迁到汤家汇办公,汤家汇属赤南县偏东的一个农村集市,有些合作社商店售有农村产品和日用杂货,当时是赤南根据地最繁华的地方,自道委会迁住后,就成了皖西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不久又成立了少共道委会、道区总工会和妇女委员会等群众组织。道委机关包括各群众组织都很短小精干,各部门都只有3-5名干部,在一个伙食团就餐,集中在汤家汇一家祠堂住宿和办公。

道苏维埃是一九三三年四月初在汤家汇召开的首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宣告成立的。出席大会的有赤南、赤城县、六安三区、六区和红军等各界代表300余人。会议地点设在一家祠堂的大厅。我作为工会代表(当时在道总工会任青工常委)参加了那次会议。会上道委书记郭述申同志作了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大会期间,靠汤家汇几十里路内的赤南、赤城县的一些区、乡人民群众敲锣打鼓,举着彩旗,抬上宰好的整猪整羊拥进工会场,热烈祝贺大会。会上选举张德山(金寨麻埠人)为道苏维埃主席。他没有工作多久就被撤销了主席职务,说他犯了错误,但未公开宣布犯了什么错误,把他摆在一边;也为作处理。他于一九三四年春叛逃了,后被敌25路军32师利用,做了反共工作团团长(团员多是我方叛逃过去的),干了很多坏事。后来由于我方做了大量争取工作,使其内部人员觉悟过来,将叛徒张德山砸死。团员大部分归回红军,从此这个所谓反共工作团就垮台了。后来道苏维埃主席就由道苏总务科长吴席儒同志(金寨县付家堂人)代理。道苏维埃设有总务、秘书、人事、财务、粮食等科。道区当时只管辖赤南、赤城县和六安县的三区、六区的一部分地区。赤南县县委书记陈振松,赤城县县委书记先是吴代芬(一九三五年肃反被错杀),后是石裕田、邱玉??,县苏维埃主席先是窦立保、刘文炳,后是张富同志。

皖西北道委,道苏成立后,加强了对豫东南、皖西北这块根据地的统一领导,制定了对根据地恢复、建设和对敌的方针政策,大大鼓舞和坚定了根据地军民坚持对敌斗争和恢复建设苏区的信心和决心,使这块遭受敌人四次围剿浩劫恢复起来的南抵湖北麻城界岭,北至河南商城县境的辉旗山、枸杞岭,东至与六安县交界的史河、西到清区方园约三百里地的老苏区又重新振兴起来,基本上恢复了围剿前苏区那派朝气蓬勃的气象。党团组织和苏维埃、赤卫队、妇女会、少先队童子团等组织都恢复健全起来。人民群众都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参加红军、建设政权和发展生产的热潮中。真是又一度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军事上,自红二十八军二三月先后在银山畈和门坎山两次击退敌十一路军和戴民权的四十五师进犯后,这两支敌人几个月来未向我根据地进犯了;南面郑其玉、柯绍衡匪部被红二十八军和一路游击师痛击后,畏缩在湖北界岭那边不敢出犯,也顾不得出犯。因此有四五个月根据地能够安定地恢复建设。在政治上,停止了执行张国焘的那套“左”的政策,特别是没有在内部肃反、捕人、杀人,使人心安定,能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地抓政权建设,发展生产和搞好人民的生活。在经济上,尽管敌人从四方面都封锁得严严的,但是道委采取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战胜了重重困难,粮食靠自己种,分到地主土地的翻身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高,不仅把自己家的田地耕种的好,还把红军公田也种的很好,还组织机关部门和群众采野菜代粮食。再是大量发展熬硝盐、造纸、织土布解决吃穿用的问题。道苏财政科有一台石印机,用白竹布印发了一些钞票,都是元、角、分的票面,上面印有斧头镰刀图案,还有桐油浸刷后在苏区内流通。有时也想些办法从敌占区贩运些食盐和生活用品进来。总之,道委会是很关心组织和安排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这是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红军、党、和苏维埃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的原因之一。

道委领导非常重视地方红军武装的发展建设。成立了皖西北游击司令部,高克文同志任司令员。还相继成立三个游击师,两个游击大队和一个战斗营。

一路游击师300余人枪,师长吴国贞,常活动于赤南和英(山)麻(城)霍(山)边界地区。

二路游击师师长先是杜老虎(绰号),后是朱志申,600多人枪,常活动在赤城、固始县境地区。

三路游击师师长江启顺。政委吴保才,1200多人枪(一九三四年改为红八十二师)经常活动在史河以东六安、霍邱、霍山县地区。

六(安)霍(邱)游击大队,大队长彭继武,二百多人枪,主要活动于霍邱县地区。

商北游击大队,大队长先是余海宽,后为李占彪,200多人枪,活动于商城县东南地区。

赤南战斗营,营长兼政委朱绍芳,200多人枪,活动于赤南三区,长岭关、麻城、罗田县边界地区。

道委、县委和游击司令部都很关心区赤卫队的发展、建设和训练,把各地站岗放哨、保卫生产的任务都交给他们去执行。这些地方武装的发展,建设对于补充、壮大和支援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五军打击敌人,恢复与保卫苏区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战胜敌人的新进攻、坚持最后的斗争

一九三三年八月,蒋匪军再次调动数万兵力,对以汤家汇为中心的皖西北根据地进行全面进攻(号称第五次围剿)。八月中旬先以三架飞机连续几天多次对汤家汇狂轰乱炸,同时以梁寇英的二十五路军,刘镇华的十一路军,戴民权的四十五师和伪安徽、河南省保安团及地方顽匪从东西南北同时向我根据地猖狂进攻,大约三、四天就占领了汤家汇和整个根据地。红二十八军和一、二、三路游击师边战边撤退,转移到敌人后方打游击。留下少数地方武装掩护道委、道苏和其他地方党政群机关工作人员分途转移到大山区避开敌人的正面进攻。苏区老百姓多实行坚壁清野后进到深山密林躲避。道委和道苏机关撤出汤家汇后也分开了,有一部分人遣散回原籍隐蔽,其余人员由道苏代主席吴席儒同志带领,先在赤南县牛食畈、麦园、胭脂等山区隐蔽活动,后转到赤城熊家河、杨桃岭、鸡冠石等大山里隐蔽活动。敌人这次进攻采取了非常野蛮残暴的手段,妄图毁灭我们苏区的全部集镇,大村庄,通道隘口和山头制高点都拉上帐篷或就地砍伐树木竹子搭起棚子,驻上部队,进行“驻剿”,同时派出机动部队进行“搜剿”。这时湖北区的郑其玉、柯绍衡,商城的顾敬之等匪部都倾巢出动,窜进苏区,同蒋匪正规部队进行大肆烧杀掳掠。蒋匪狂叫:“对赤区要杀个鸡犬不留,斩草除根;”说什么“有民就有匪,民尽匪方能尽”。敌人把房屋烧光,粮食、财物、牛羊猪鸡等都抢光吃光,还放火烧山搜人,将搜捕到的老乡,进行集体枪杀或活埋,造成了许多白骨堆、万人坑。自一九三三年年底至一九三五年秋,赤南、赤城这块老苏区被敌人摧残得空无一人。屋场、房基、田地、道路都长满了荒草、小树,野猪成群,虎狼危害,不少饿、病躺在山林的老乡被虎狼伤害,关王庙西、尹儿冲赤白交界地方有个村庄,老虎白天闯进老百姓家里吃小孩,大人看着不敢追打。真是地面蒋匪行凶,山上虎狼吃人,使人无法生存下去。最后凡未遭敌人惨杀和饿死的少数老百姓,也统统被敌人抓到立煌(金寨)县、商城县关押起来,又被饥饿和瘟疫折磨死了一些,所残存下来的少数老百姓,到一九三五年年底才陆续被释放回原籍,有不少村庄和家庭的人都死绝了,后来又从湖北、安徽、河南等地迁移了一些人去居住。

那时道委和道苏机关的处境也是十分艰难困苦的,到一九三四年春大约还剩下五、六十人,加上部队后方医院的几十名医护人员及伤病员和少数无处投奔的老乡,在道苏代主席吴席儒同志的带领下,在赤城县境的熊家河、杨桃岭、悬剑山、苏仙石等大山区周旋隐蔽活动,遇上敌人进攻,既不能招架,更无力还击,只有各自奔跑进山林隐蔽,真是生命危在旦夕,既缺粮食、油盐,又缺衣服被子和医药,山上能吃的野生植物都吃到了,敌人不进攻搜山时能到山沟里大茅草棚栖身就算是过舒服的生活。尽管那么困难,同志们的革命意志还是很坚定的,有些同志风趣地说:“钻山沟住草棚、敌人枪炮声伴奏,吃野菜喝凉水、革命决心不动摇”。但是长期这样下去,人是受不了的,天无绝人之路的办法也是逼出来的。道苏维埃代主席吴席儒同志在同志们的建议下,挑选出几十名身体好的同志,佩戴着武器趁夜摸过敌人的封锁线,插到窑沟东北潜入商(城)固(始)边界的陈淋子、小南京和方集等敌占区,搞些地主土豪的粮食和食盐背回根据地来改善一下大家的生活。从摸索出这条门路后,就常选派精干的同志到敌占区搞粮食,使后方人员的生活得到一些改善。随后发展到凡是能行动的男女同志都组织起来,在部队的掩护下越过敌人是封锁,敌占区打粮回根据地来吃,每打一次粮回来只够吃一星期左右。出去打粮的次数多了,被敌人摸到了规律,敌人加强了封锁线,增加了碉堡和封锁强,比以前封锁得更严密了。因此后来出去打粮就要强攻硬冲过封锁线,常使一些军、政、民同志流血牺牲。到一九三四年秋敌人又调来一批兵力,对熊家河、杨桃岭、苏仙石等山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地搜山抄剿,使道委、道苏机关和医院等后方人员遭受到较大的损失。从这次敌人进攻后,道委书记高敬亭同志就决定改变斗争策略,不把后方这些人都困守在那些山里,即将道委、道苏机关,医院和其他后方人员陆续调出补充红二十八军和派到其他地区建立或充实便衣队。这时赤南县委、县苏维埃已经消失了,还留下赤城县委、县苏维埃人员和一批伤病员及家属小孩等一百多人,另有南北游击大队一百多人,由县委书记石玉田、县苏维埃主席张富、大队长李占彪等同志领导,继续在熊家河、窑沟地区坚持斗争。后因敌人严密封锁,搜剿,活动很困难,石玉田同志就带着商北游击大队一百多人枪到潜山县小河南找到高敬亭同志,这时就将他们编入红二十八军了。当时在老区还留下了赤城县委和县苏维埃四十多人,一批伤病员及家属小孩,还有汤家汇赤南二区的一批人员,大约一百五十余人,又新组成一个商南县委会,由原赤城县苏维埃主席张富同志负责,并于一九三四年冬转移到金冈台(这座山海拔1576公尺高,山峦起伏,树林茂密便于打游击),即建立了以这座山为中心的皖西北游击根据地。领导着原赤城赤南两县边沿地区的七支便衣工作队,开展对敌斗争和进行群众工作。一直坚持到一九三七年十月初,鄂豫皖边区实现国共合作,才下山到湖北黄安县七里坪集合,后来编到新四军四支队。皖西北地区的一、二、三路游击师和游击大队、战斗营都在一九三四至五年相继编到红十八军了。到一九三五年春就完全结束了皖西北道委会,道苏维埃的活动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