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未名四杰及霍邱作家群

发布时间:2014-07-02 09:08:48 审稿:六安党史 作者:罗会祥 浏览:7286 次
【字体大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霍邱县文化志》中专章记述了“未名社”,把韦素园、台静农、韦丛芜、李霁野合称为“未名四杰”,这是“未名四杰”一说的最初来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文学艺术则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在“五四”余波的推动下,文学运动波澜壮阔,文学社团层出不穷,文学流派自由论战,倒也承续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余韵。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未名社”于1925年8月应运而生。

    说到未名社,不能忽略一个人,他就是张大千的挚友、于佑任的幕僚张目寒。从特定意义上说,没有张目寒,就没有未名社。

    那是1924年的秋天,韦素园、台静农、韦丛芜、李霁野、张目寒先后到达北平,一边求学,一边谋生。少年好友异乡重逢,倍觉亲切。在他们当中,张目寒最善于交际,一个外省乡下青年,完全凭个人努力,走上社会一直追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并且得到重用,很快被提拔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院议事科长。

    当时在北平求学,张目寒就表现出了过人之处。鲁迅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授课,张目寒有幸成为他的学生,很快赢得了先生的信任,彼此非常投缘,相处颇为亲密。张目寒常在鲁迅先生身边走动。他重感情,乐于助人,先后引荐几位好友登门拜访鲁迅先生。当时,中国从事翻译的人太少,这几位青年已从事文学活动,尤其热衷于俄罗斯文学。为了共同的追求,鲁迅与这伙年轻学子成了忘年交,于是,由鲁迅领衔,打出了“未名社”的旗号。

    未名社的诞生是低调的,成员也只有鲁迅、曹靖华、韦素园、台静农、韦丛芜、李霁野6位,与叱咤风云的创造、太阳、新月诸社相比,未名社不显山,不露水,因其“未名”,故而名之。但是,未名社很快就引起了文坛的关注,社办刊物《未名》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以翻译出版俄国、北欧、英国、日本文学为己任,在引进和介绍苏联文学方面更是独树一帜。

    其实,未名社的初衷是为翻译文学作品找一个出口,本质是商业性的。它是鲁迅与大家合资创办的一个出版社,虽然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必须能自负盈亏,否则便无法生存下去。

    好在借助于鲁迅的影响力,未名社成立初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前后7年多时间里,一共出版了《未名丛刊》18种,专收译文,有鲁迅译的《小约翰》、《出了象牙之塔》,韦素园译的《黄花集》、《外套》,曹靖华译的《白茶》、《蠢货》、《烟袋》、《第四十一个》,李霁野译的《不幸的一群》、《往星中》、《黑假面人》,韦丛芜译的《穷人》、《罪与罚》、《格里佛游记》、《拜伦时代》;《未名新集》6种,专收创作,有鲁迅的《朝花夕拾》,台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韦丛芜的《君山》和《冰块》,李霁野的《影》;另有未列入丛书者2种,即鲁迅的杂文集《坟》和台静农编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与此同时,还出版发行了48期《莽原》半月刊,24期《未名半月刊》(1928年1月10日——1930年4月30日)。

    1926年8月起,未名社的主要发起人鲁迅先后到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另一名成员曹靖华也再次赴苏联学习并任教,来自叶集的韦素园、台静农、韦丛芜、李霁野四人继续在北京主持社务,并将未名社办得有声有色。

    从未名到有名,未名社的生命周期不算长,也不算短,以丰硕成果赢得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席地位,成为“五四”后期的重要文学社团之一。鲁迅认为,未名社“是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所出版的书刊,“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历史沉浮,大浪淘沙,许许多多文学社团都已化作过眼云烟。未名社至今仍被提起,不仅仅是它与鲁迅的关系,也不仅仅是它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未名社很有研究价值。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安徽霍邱叶集镇这么一个穷乡僻壤,怎么就一下冒出一批虎虎生风的作家?

    叶集地处皖西边陲,大别山北麓,与豫东的固始县一河之隔。1914年的春天,台阶仁(介人)在镇上创办了明强小学,韦崇文(素园)、台传严(静农)、韦崇武(丛芜)、李继业(霁野)、张贻良(目寒)同班就读。明强虽为小学,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台校长思想开明,善于接纳新事物,这就决定了明强办学宗旨的先进性。韦素园的大哥韦凤章在外地受过高等教育,经常宣传无神论,给学生以良好的思想启蒙。新思想像春风一样吹进了叶集,弥漫在明强的校园,滋润着少年同学的心田。一个冬天的夜晚,韦素园、台静农、张目寒、李霁野、韦丛芜5人围坐在火盆旁边,海阔天空彻夜长谈,谈理想、谈人生,谈国家,对五四运动及新文化的发源地北平充满了向往。

    在明强小学毕业后,台静农跟随父亲到汉口大华中学就读,韦氏兄弟与李霁野则入了阜阳师范。三年后,他们先后到达北平,终于实现了当年的梦想。

    然而,这些家境贫寒的青年要在北平混下去,压力实在是太大了。韦氏兄弟与李霁野利用课余时间翻译些短文换取稿酬,以应饥馁之迫。台静农在北大旁听,为国学门打理事务,半工半读。几位好友志同道合,共同爱上了文学,并且开始投入新文学的创作。几十年后,李霁野坦言,“五人基本上都只有中学生程度,外文基础还很不够,各方面的知识也很浅薄,但是(鲁迅)先生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认真负责地培养我们。”

    他们围绕在鲁迅身边,不事声张、埋头苦干。未名社成立以后,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有了依托。起初,纯粹只是为了生存,在鲁迅的扶持下,几位文学新人茁壮成长,后来各自成就了一番文学事业。

    在“未名四杰”的身上,最能体现“奋斗”二字的价值。除了韦素园英年早逝,其它成员的寿命都超过了古稀之年,每人都修成了正果。

    韦素园(1902-1932) 1921年与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蒋光慈、曹靖华等人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年参加未名社并主持社务,任《莽原》半月刊责任编辑。致力于文学翻译,译著有俄国果戈理小说《外套》、俄国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光芒》、北欧诗歌小品集《黄花集》、俄国梭罗古勃的《邂逅》等,还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出版丛书《未名新集》。1932年8月病逝,鲁迅先生为他手书“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碑文,并撰写《忆韦素园君》一文留传后世。

    台静农(1902—1990)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乡土文学作家,先后在北京中法大学、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四川白沙女子文理学院等大学任教,1946年赴台,任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达20年之久。除了《地之子》和《建塔者》,还有《静农书艺集》、《龙坡杂文》、《静农论文集》等专著。

    韦丛芜(1905—1978)曾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建国后曾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英文编辑,主要作品有诗集《君山》、《冰块》等,译著有陀思妥也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穷人》、《罪与罚》、《长拉玛卓夫兄弟》,美国杰克·伦敦的《生命》等。

    李霁野(1904—1997)中共党员。历任天津女师学院、辅仁大学、台湾大学外语系教授、南开大学外语系名誉主任,建国后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天津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全国第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有《李霁野文集》(9卷)。

    我们把“未名四杰”看作是一种文学现象,还有一个因素,在他们的影响下,涌现了一个在中国文坛活跃大半个世纪的霍邱作家群。在“未名社”活动期间,王冶秋、李何林、王青士、赵赤苹等一批霍邱革命青年先后进入北平,成为该社的非正式成员,后来在文学事业上也各有建树。

    李何林 (1904—1988)是霍邱县城关人,1927年加入中共并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参加革命被安徽当局通缉时,直奔“未名社”,在他的阜阳师范同学李霁野帮助下,做一些校对、发行和售书工作。1929年,李何林编辑了《中国文艺论战》,并开始全面研究鲁迅,1930年编成《鲁迅论》。他与鲁迅结下了不解之缘,建国后任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室主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

    王冶秋(1909—1987)霍邱县城关人,中共党员。1924年在北平结识韦素园,接受新文艺,一度参与未名社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局长,1958年任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筹建办公室主任,1973年再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有《王冶秋选集》收入小说、散文、诗歌67篇。

    未名社的作品是进步的,其成员更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因此几年间曾两次遭反动派的查禁,有的成员被拘捕过两次。更为难得的是,未名社还掩护过一些共产党员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前后,赵赤苹、王青士、李何林等人因开展革命活动遭追捕、通缉,先后到北京投奔未名社。为了解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问题,未名社在景山东街40号设立一个门市部,出售图书并供人阅读。王青士善画,他画的广告很引人注目。一时间门市部门庭若市,成为未名社的黄金时代。王青士与北京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后,以主要精力开展革命活动,先后任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中共北平市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兼青岛市委书记等职,1931年到上海参加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时被捕,成为著名的龙华24烈士之一。赵赤苹也于1923年到北京俄文专科学校学习,先后在北京、天津、湖北等地开展革命工作,6次被捕入狱,长期蹲牢狱,仍坚定革命信念,1948年在家乡叶集被敌人杀害。

    “未名四杰”及霍邱作家群的形成,既得益于外部环境的孕育,更在于自身的发奋。香港《大公报》上有一篇文章,特别赞赏“未名四杰”及霍邱作家群的“抱团精神”。这应该是他们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