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事件

六安红色耀千秋

发布时间:2014-06-13 09:53:12 审稿:六安党史 作者:蒋二明 浏览:8591 次
【字体大小:

六安(皖西)地处大别山东北部,北傍淮河衔中原,南通长江连吴楚,是中原腹地向东南沿海过渡的咽喉,进出大别山的门户,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重要。

六安不仅风光秀丽,资源富饶,而且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实。几千年来,皖西人民辛勤开拓了这片沃土,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页,但沉重的封建剥削带给皖西人民的却只是深重的苦难,尤其是近代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使皖西大地长期沦入水深火热之中,激起了人民大众一次又一次的反抗。中国近代以来百余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不涉及到皖西。太平军及捻军的征战、会党起义、反洋教斗争、淮上军起义等各次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光明与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皖西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演出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当五四运动曙光初照时,高语罕、朱蕴山、沈子修、刘希平、蒋光慈、舒传贤、许继慎、曹蕴真、薛卓汉等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为寻求革命真理,或东渡日本、西赴欧俄,或到上海大学、黄埔军校、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或创办书店、学校,组织读书会、研究会,积极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与声援六二学潮、反贿选、维护土地永佃权等实际斗争结合起来,为皖西建党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1923年冬,安徽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成立,直属中共中央领导。1924年底以前加入中共的安徽早期党员,全省40余人,六安籍有30多人。第一期中共黄埔军校直属支部5名支部干事中,就有六安的王逸常、许继慎。参加南昌起义的15个团中,就有4个团由皖西籍黄埔一期生任团长,还有一些皖西青年任师、团、营、连级干部。19277月成立的中共寿县临时委员会,是安徽省最早的两个县委(另一个是芜湖县委)之一。到1928年底,全省党员1323人,其中六安、寿县、霍山、霍邱4县就有767人;19289月中共《安徽干部一览表中有干部87人,其中51人是六安籍。正因为皖西党组织建立早,党的干部较多,革命力量发展快,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皖西一直是党在安徽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皖西革命群众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所吓倒,在各地党组织领导下,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大旗,英勇战斗。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鄂豫皖边区的三次大规模武装起义中,有两次发生在今六安市境。19295月,商南(今属金寨县)立夏节起义胜利,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建立了以商南为中心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的六安独山暴动和霍山西镇等地农民起义相继发生,形成六霍起义的高潮,创建了红三十三师和皖西革命根据地。此后,皖西军民先后粉碎敌人的三次大“围剿”,特别是1932年春取得苏家埠战役一举歼敌3万多人的空前大捷,使皖西北革命根据地扩大到东起淠河以东、舒城附近,西抵固始县郭陆滩,南至太湖、宿松,北濒淮河的广大地区,并在苏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建立各级革命政权和党群组织,苏区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呈现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1932年夏,蒋介石亲自指挥30多万军队发动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大“围剿”。由于张国焘等人的错误指挥,根据地军民血战4个月,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征川陕。中共皖西北道委先后组建红二十七军、二十八军,发展地方武装,与红二十五军配合作战,坚持和保卫革命根据地。1934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长征后,以高敬亭为书记的中共皖西北道委重建红二十八军,并普遍建立地方武装和便衣队,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另一方面,中共皖西北特委组建了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游击战争,积极支援大别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使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

皖西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03月,红一军成立,辖3个师,其中2个师是皖西部队。六安籍黄埔一期生许继慎任红一军军长,从此统一了鄂豫皖边区的军事指挥。此后,在皖西地区成立或以皖西地方武装为主,先后组建了红一军新的第三师、中央独立第一师、中央教导第二师、红四军第十二师、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等主力部队,3次组建红二十八军或该军所属的主力第八十二师,并建立游击师、独立团、游击队、便衣队等大量的地方武装,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在1955年至1964年授衔的一代开国将军中,全省130位,皖西籍占108位。他们都由红军战士成长为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员。全国九大将军县中,就有皖西的金寨和原六安县两个将军县。

当抗日的烽火燃起之时,为拯救民族危亡,高敬亭胸怀大局,捐弃前嫌,于19377月率先发起与国民党代表谈判,实现了区域性第二次国共两党的合作。红二十八军和鄂豫皖边区的游击队、便衣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于19383月奉命东进皖中抗日,支队指挥机关进驻舒城东西港冲。512日,四支队一部在巢县蒋家河口首战告捷,打响新四军华中抗战第一枪,破除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与此同时,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于193712月由安庆迁至六安,19386月又从六安迁至立煌(今金寨县)金家寨。中共中央和长江局也从延安、南京、武汉等地选派大批干部到皖西开展工作,加强党的组织和抗日武装的建设,先后成立中共安徽(皖北)工委、中共安徽省工委、中共鄂豫皖区党委和皖西省委,推动成立并实际领导统一战线组织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实行全民总动员,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全面抗战的大好局面。皖西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基础,成为安徽省及大别山区抗日的指挥中心和活动中心。1938年夏秋间,日军第二军10余万兵力取道六霍、进攻鄂豫、包围武汉之时,国民党左翼兵团正面阻击,新四军四支队深入敌后袭击,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积极参战、支援,使入侵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霍山鹿吐石铺之战毙日军1370余人,是安徽抗战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六安军民在境内共歼日军4000多人。董必武、叶挺、张云逸等领导人曾到六安视察指导工作;日本友人石锦昭子、苏联援华飞行员落索夫斯基、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等先后到达皖西,与皖西军民共同反抗日本侵略者。皖西军民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硝烟尚未散尽,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扶持下又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共皖西工委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建立皖西游击根据地和基层政权,开展反“清剿”斗争。19473月,皖西支队与鄂西北军区突围而来的部队合编为皖西人民自卫军,增强了皖西人民反敌“清剿”的力量。

19478月,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决策,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其第三纵队迅速在皖西展开,10月上旬在六安东南发起张家店战斗,取得刘邓大军在无后方依托条件下首次歼敌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11月,中共皖西区党委、皖西行政公署、皖西军区成立,领导机关活动于舒城、六安、霍山之间。皖西根据地在斗争中不断巩固,成为解放大军举行淮海决战、渡江作战的前进基地和渡江后的巩固后方,迎来了全国的解放。

19495月,以皖西三地委、三专署、三分区为基础,正式成立了中共六安地委,六安专署、六安军分区,随后领导人民开展剿匪反霸、生产救灾、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开始掀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高潮。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里,无数皖西儿女不屈不挠,英勇奋斗,表现出坚贞不屈、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有30多万英雄儿女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之歌。他们中有安徽早期党组织创建者曹蕴真、薛卓汉、方英,北伐铁军叶挺独立团一营营长曹渊,被反动派钉在城门上还痛骂敌人不休的共产党员刘仁辅,倾家荡产为革命的党员干部周狷之、李大刚、汪维裕等,大义灭亲的六安赤卫军司令毛正初,日机轰炸时为掩护群众而牺牲的六安县委书记邹同,在刑场怒斥敌人英勇就义的金寨县长白涛等等,建国后仅被民政部门列为有优抚对象的在册革命烈士就有25000余人。

辉煌的历史,造就了皖西光荣的革命传统,凝炼出“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务实创新、敢于争先”的六安精神,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六安红色文化。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锻炼出一大批久经考验的革命干部,许多人后来成为治党治国治军的栋梁,六安籍108位将军便是其中的部分代表;同时,皖西革命斗争中还涌现出大批功臣、模范,英才辈出,中国现代历史名人中也不乏六安人的身影。他们中有民主斗士朱蕴山,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开拓者蒋光慈,中央军委确定的33位无产阶级军事家之一的许继慎,安徽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高语罕,中共六大中央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孙津川,皖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舒传贤,红军著名将领孙一中、周维炯,领导农民起义的中华女英雄汪孝芝,还有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王明, 辛亥革命老将柏文蔚,抗日名将方振武等等。

六安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皖西地区30年红旗不倒,30万先烈牺牲,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为共和国的诞生奠下了一方坚实的基石。在17976平方公里的六安大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有皖西先烈英勇战斗的足迹,每个村庄每片山林都有革命者机智斗争的传奇故事,山山水水都浸润着皖西儿女的青春热血,都熔铸着皖西儿女的不屈忠魂。全市现已登记在册并立有标志的革命旧址436处,其中金寨革命旧址群和独山革命旧址群两处红色基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重点革命纪念地7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处;馆存革命文物4400多件,有21件列为全国一级革命文物;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处。在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六安市的皖西烈士陵园、金寨县烈士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军部旧址名列其中,并被列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山川自古雄图在,千年故土血染成。皖西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披荆斩棘,英勇斗争,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他们的艰难历程和所创造的光辉业绩,是六安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基础,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和精神动力;他们创造和体现出的红色文化、红色文明、红色精神、革命传统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华夏文明、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历史长河,也已融入690万六安人民的血脉和灵魂,将永远激励着六安人民开拓进取,不断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