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王首道一生中的两段爱情路

发布时间:2014-01-31 08:59:50 审稿:人民网 作者:办公室 浏览:5773 次
【字体大小:

长征前夕,王泉媛在邓颖超的领导下参加了扩红工作,并第一次认识了中央扩红工作队队长王首道。

长征开始的时候,组织上有规定,女红军没有谈恋爱的不准谈恋爱;长征出发前谈了恋爱的,不准结婚;结了婚的,不准怀孕生育。当1935年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贵州边陲古城遵义时,部队暂时解除了夫妻不能同住一室的规定,女红军又能和丈夫在一起了,她们似乎找到了在红都瑞金的感觉。

这时,为了扩大红军的影响,党中央作出部署,在积极筹备“遵义会议”召开的同时,抽调一部分同志组成地方工作团做群众工作,负责人为王首道,王泉媛也被临时抽调上来。这样,王泉媛和王首道在一个部门工作,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地方工作团虽然是临时组织,可这里的大部分成员王泉媛并不陌生,一起共事的蔡畅和金维映既是大姐又是校友,大家能调到一起工作确实很有缘分。

忙完工作后的一天晚上,被王泉媛唤作阿金姐的金维映突然来到王泉媛的住处,随同一起来的还有蔡畅大姐。“泉妹子,这些天看你眼睛红红的,好像是有心事,能说给我们听听吗?”两位大姐说明来意。

王泉媛给两位大姐讲了自己苦难的身世、童养媳的生涯、丈夫暴病死亡的不幸、无家可归的后顾之忧等,话到伤心处,两位大姐不由自主地陪她一起流下了同情的心酸泪。

蔡畅大姐语重心长地开导她:“泉妹子,你还年轻,人生的路还很长,一定要振作起来。你的婚姻是封建制度给你的枷锁,丈夫死了,这是你的不幸,可你有重新选择的权利,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金维映故意卖了一个关子,没有立即揭穿谜底:“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倒想给你介绍一个人,这个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心直口快的蔡大姐揭穿了谜底:“阿金,你别再摆迷魂阵了,我替她说吧。这个人就是王首道。”“过去,我们不了解你的身世,也不知道你的婚姻状况,对你关心不够。如果你觉得合适,我们就给你做主了。”

两位大姐是认真的,可王泉媛却毫无思想准备。

在部队离开遵义的前一天晚上,王泉媛接到“紧急通知”,到顶头上司王首道的住地开会,没想到,这次会议的主题竟是自己的婚姻大事。

会议由蔡大姐和金大姐主持。“今天的会不讨论工作大事,只研究你们俩的个人大事,我们事先已经征求过你们的意见,不反对就是同意。现在是战争时期,我们没有时间享受花前月下的浪漫爱情,可我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也需要爱情……我俩商量过,原想给你们择个良辰吉日,好好庆贺一番,可环境和条件不允许,只能选择今天,因为明天部队就要出发。你们就珍惜这不可错过又不可多得的幸福时光吧。”

简单的“会议”结束了,两位大姐走了,王泉媛突然孩子似的哭了。

革命者的结合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到连一个必要的仪式都没有,连一个定情的信物都没有。

这是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夜晚。俩人不近不远地坐着,一直保持着“理智”的距离。王首道突然想到了什么,起身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拉开抽屉,拿出一件用红绸子包裹的物件,一层层地打开,原来是一把乌黑锃亮的小手枪。

王首道来到王泉媛面前,仔细地看了一眼那张漂亮的脸问:“喜欢吗?送你的。”

王泉媛受宠若惊:“谢谢首长!”

王首道说:“能不能改个称呼啊,咱们已经是夫妻了,这样叫起来多别扭啊。”

王泉媛问:“怎么个改法啊,我还没有想过,听你的。”

王首道说:“我也没有想好,随你的便吧,只要不叫首长就行了。”

王泉媛回答:“是,首长。”

王首道说:“这把小手枪是我从敌人手里缴获的,还有八发子弹,就算是我们的定情物吧。听说你的枪法很不错,想来你一定喜欢,就收下吧。”

王泉媛含情脉脉地表达了心意:“可我没有什么送你啊?我们老家有个习俗,新娘要给新郎送上一双亲手做的千层底的布鞋,穿上这双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回到亲人的身边来……”

王首道:“就是不穿你做的千层底,我也不会离开你,即使暂时离开了,最终还是要回到你身边来。”

王首道和王泉媛在从遵义开拔的前一夜,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一日夫妻百日恩。他们在一起真的只有一个夜晚,第二天两人就匆匆分手,各回各的单位,不得不跟随大部队撤出遵义城。

部队出发前,王泉媛那不争气的眼泪再一次涌出眼眶。

王首道安慰王泉媛:“我们很快就会见面的,多保重!”

1935年6月26日,王泉媛随干部休养连到达两河口。部队刚刚安营扎寨,先一步到达的王首道得到消息后,派通讯员接王泉媛到他的住地见面。王泉媛喜出望外,她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王首道和王泉媛在短短一夜的恩爱后,马上就在黎明时分出发的号角声中分开了。见亦难,别亦难。天亮了,王首道又把王泉媛送回干部休养连驻地。行军路上,两个人虽然能时常碰面,却无法同居。翻过大雪山后,前面是连绵不绝的草地,王首道跟随大部队走了。没想到,这一面几乎成了他们的诀别!

长征路上结婚,王泉媛和王首道是破例的一对。当年王泉媛只有22岁,活泼大方,工作能力又强,很是招人喜欢。他们的不平凡在于,他们的婚姻是一段始于长征、终于长征,仅有两日情缘的婚姻。此后,王泉媛历经艰辛,却再也没有和心上人相聚的机会,好心大姐们极力撮合的好事,让她饱受几十年的相思之苦,可以说是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思念。王泉媛这位从赣江之畔冒死跑出来参加革命的女战士,说不清为什么,心里总是不能平静,王首道的影子总是在她眼前晃动,使她禁不住回想起两个人短暂相处的时光。可是最后,两人分别又组织了各自的家庭……

那么,究竟是怎么样的原因使得这一对夫妻从此天各一方了呢?

原来,1937年3月,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经过40多天血战后,损失惨重,西路军总指挥部、九军、三十军和由王泉媛任团长的妇女独立团被围。最终,王泉媛被马匪捉去。历经周折,王泉媛逃了出去,一路乞讨寻找部队。

1939年3月的一天,王泉媛手拄拐杖,终于来到兰州“第十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她轻轻地敲开了“办事处接待室”的门。那个在长征路上几次向王泉媛求婚都遭到拒绝的人冷漠地接待了她。他说:“你们走了三年了,说回来就回来,没那么容易。”语气很生硬,也很坚决。

1939年夏,她第二次找“八办”时,“八办”没有了,从西路军一同逃出来的姐妹告诉她,说有人说,王泉媛在“八办”发了誓不再当红军,并在“八办”留了封信给王首道,说她永远也不想再见他了。王泉媛心中感到一阵悲哀,绝望之际,她只好回到了江西泰和老家。途中,为了活命,她不得不与一个叫万玲的男人结婚。这个男人曾答应把她护送回家,可是他却在中途跑了,又找了别的女人。

1942年7月,当王泉媛衣衫褴褛、腿脚溃烂地回到老家时,家里人都不敢相认。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当地人都不知道她曾经是红军女团长。后来,王泉媛嫁给了一个叫刘高华的革命烈士后代,下地种田,自食其力。

1982年夏季的一天,王泉媛来到北京,这一次,她是来请康克清大姐作证的,她要求恢复自己的党籍。顺道,她也想来看看几十年来常常会日思夜想的“他”。

在中国妇女联合会,王首道向她走来了。远远望去,他高挑的个子,依然很瘦,灰白头发和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浑然一体。

“泉媛同志,你好吗?”王首道上前伸出了手。王泉媛迎过来,紧紧握住了曾经是她丈夫和战友的男人的双手,心里翻腾起酸甜苦辣,眼泪一下就蒙住了视线。快半个世纪了,没想到还能见一面!仅这一面,她盼了足足46年啊!两河口那座小木屋,在她的心中长成了一棵树、一座碑,成为她永恒的思念。

王首道从许多老战友那里已听说了王泉媛的遭遇,心中潮涌浪翻,才问了一个“好”字,便什么也说不下去了。

她盼望能见到他,她心里一直存着一个疑问,这疑问自从她被兰州“八办”拒绝后,就像铁钉一样钉在了她的心上。“我想问你一个问题。”王泉媛再也忍不住了,说:“有人说我在‘八办‘给你留了封信。”

王首道吃了一惊:“我不知道这封信的事,我在延安等了你三年,见你没有回来,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他捂住脸说不下去了,眼泪从他的手缝里渗了出来。

这一次会面是短暂的,但了却了王泉媛半个世纪的心愿。

1994年,王泉媛到北京,她再一次见到了病中的王首道。“首道,我来看你来了!”王泉媛笑着走了进来,眼里闪动着泪花。为了这次相会,王首道交待工作人员,不许外人在场。两人又相见了,一股幸福感涌上王泉媛心头。那天,她专门到王府井百货商店买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

相互问候了一遍后,王泉媛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取出一双手工做的千层底黑布鞋,郑重地把它交到了王首道手上。王首道双手颤抖着接过布鞋,浑浊的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说:“你没有忘记遵义时的诺言!”两位老人颤抖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他们有多少知心话要互相倾诉啊。整整60年了,60年的等待太久太久,60年的风雨太多太多。王泉媛喃喃地说:“60年了,我说的话终于兑现了!”

两位老人走到一起,王首道挽起王泉媛的胳膊。

站在他们身边的女儿王维斌,为两位老人拍下了这张他们有生以来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合影。

1996年9月24日晚,王首道逝世。住在江西省泰和县城老干部住宅区的王泉媛得到了这一消息,她几乎晕厥过去。

王泉媛再一次病倒了。躺在床上,半个世纪来的风雨坎坷和生生死死,又一幕幕地重现在她的眼前。手捧珍藏了两年的合影照片,王泉媛终日以泪洗面,“首道,你答应过走再远也会回到我身边的,可你没做到。你这一去,我们就再也见不到面了!……”悲凉的哭声,诉说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将人们的思绪带进了那战火纷飞、血雨腥风的年代。

2009年4月6日,《井冈山日报》报道:中国共产党党员、离休长征老干部、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妇女先锋团团长王泉媛同志因患脑血栓、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4月5日在泰和县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6岁。

1938年的延安中央党校,正是年轻人向往的地方。易纪均通过组织审查后,进入党校第十三班。这时的她,24岁,中等个儿,瓜子儿脸,一双清澈的大眼睛透出矜持灵秀。易纪均性格开朗,喜欢唱歌、跳舞,很有文艺表演的天赋,因此担任了班上的文娱委员。在中央党校的文艺演出中,第十三班多次获得奖励。

1938年5月初的一天,中央机关组织文艺晚会,毛泽东也来观看演出。易纪均与另一个同学表演双簧,她惟妙惟肖的表演把许多观众逗得大笑。毛泽东也难得地哈哈大笑了。他问坐在旁边的张闻天:“这个学员是哪里来的?”张闻天说:“是四川人。”毛泽东说:“她小巧玲珑,表演灵活,活像一只小老鼠跳舞。”张闻天也插话说:“唔,是像一只小老鼠。”

别看漂亮活泼的易纪均才24岁,可她有着不那么平凡的革命经历。易纪均是四川合川县人,出身于富裕家庭。可她12岁时父母俱亡,家道迅速中落,此后只读了两年师专,就因付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幼稚园当老师。1931年,易纪均来到上海纱厂做工,翌年4月由地下党组织培养入党。三个月后,易纪均在“反对何梅协定、募捐援助东北义勇军”的集会中,被叛徒出卖而遭军警逮捕,被判处18年徒刑。1937年8月,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国民党当局将囚于南京第一模范监狱的一批共产党员释放出来。8月12日是个让易纪均终生难忘的日子,周恩来到狱中来看望她们了! 9月25日是个晴朗的好日子! 在这座监狱苦熬了4年的易纪均,与帅孟奇、钱瑛、夏之栩等11个人终于出狱了。

在通过组织审查后易纪均即奔赴延安,进入了党校第十三班学习。1938年5月,她又进入延安马列学院一班学习。多年的牢狱之苦丝毫没有消蚀易纪均的青春活力,她的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在中央党校的学习生活中大放异彩。因其性格活泼开朗,极具表演天赋,她便担任班上的文娱委员,常组织文艺晚会,并带头演出。时任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的王首道,在二人相识之前,还看过她的演出。因为毛泽东主席赠了她“小老鼠”的外号,很多人知道了她,使她成了中央党校的小名人。

中央党校经常请中央各部门的领导来校授课。时任陕甘宁边区区委副书记兼统战部部长的王观澜,就是中央党校的兼职教授之一。王观澜在第十三班讲了很多次课,易纪均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回到窑洞里对妻子、担任中央党校总支妇女委员的徐明清说:“这个易纪均,我怎么看怎么顺眼,这么好的姑娘,我要给她牵上一条红线。”“红线的另一头拴到谁的身上?”听了妻子的发问,王观澜毫不犹豫地说:“王首道呗。”徐明清听后没有回话,王观澜便问:“怎么,不行吗?”徐明清说:“不是说不行。我是想延安的年轻女性少,易纪均年轻又漂亮,各方面又这么出色,恐怕王首道自己就没有信心。”

王观澜细想一下说:“是呀,他们两个人年龄差距不小,王首道又有过婚史,而且王泉媛至今没有下落,不过,王首道这个人还是不错的嘛。我看问题不大,哪天把他叫来,我们给他鼓鼓气!”

一个星期天,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王首道应约来到王观澜家里,二人亲热地拉起了家常。聊着聊着王观澜突然把话题转到了王首道的个人问题上。话刚一提起,王首道的情绪便一下子低落下来。

“首道,你是年过而立的人了,该为自己打算打算了。王泉媛这么久一点消息都没有,估计是牺牲了,你已经等了三年,也该有个家了。”比王观澜小一岁的王首道听到这里,掩饰着心里的痛苦,强作笑脸说:“家?延安就是我的家,党中央机关就是我的家呀。”“首道,别骗我们了。和你说正经的,中央党校十三班有个学员叫易纪均,经常上台表演节目,知道这个人吗?”王首道略加回忆后,坦诚地说:“不知道”。徐明清说:“你不知道,我就把她的情况告诉你。”

王首道听了徐明清对易纪均的一番介绍后,沉思许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你们的关心,可是我的情况,你们是知道的。我是两头都为难,一边是王泉媛杳无音信,我放心不下,另一边是小易各方面条件这么好,恐怕我配不上。”

王观澜哈哈地笑了:“你嫂子没有说错,首先你自己就信心不足,这可不行呀。我们知道你的心情,王泉媛这边,就这么个情况。你也知道,按照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婚姻法》,夫妻之间两年没有消息,没有在一起,就可以自动解除夫妻关系。你们已经失散三年了,现在给你介绍一个,怎么一说就打退堂鼓呢?”

王首道听到这儿,脸有些红了:“那就见见面吧。人家看不上我,我也无所谓。不图人家别的,只要思想进步、能跟我一起干革命就行。”

在徐明清的安排下,王首道与易纪均见了面。两人在对方心里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令王首道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看上去柔弱的姑娘竟然在上海组织工潮,带领工人斗资本家,参加地下党活动,还在国民党的监狱中度过了4个年头。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和磨难,她居然还这么乐观活泼,真是值得敬佩。在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易纪均面前,他感到自己冰封已久的情感世界慢慢复苏了。而对易纪均来说,王首道给她的感觉是忠诚敦厚,中等个子,脸庞虽然清瘦但很帅气,惟有脸上那几道皱纹印证了他的不凡经历:王首道1925年投身革命,20岁时就担任了县委书记、特委书记,在中央苏区时期又任过中共湘赣省委书记,参加过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十余年来革命风雨的洗礼,将他锤炼为优秀的党的坚强干部。

于是,延水河畔,宝塔山下,夕阳映照的暮霭之中,留下了王首道和易纪均缓步而行的身影。一番番长谈,一段段低语,在两个年轻人心里架起了相互了解的桥梁,两个人的心贴得越来越近了。

然而,当水到渠成二人准备提及婚事时,却有人开始说三道四、议论纷纷了:“别看王首道才三十几岁,可他都娶过三个老婆了!易纪均年轻轻的,怎么会看上他?”这番话像一记重锤狠狠地击在易纪均心上,使她惶乱不安。对于一个未婚姑娘来说,“娶过三个老婆了”这句话特别刺耳,让她纯洁的情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第二天她就开始疏远王首道了。

易纪均接连几天推脱不见面,王首道感觉他俩之间出了问题。他心里最敏感的就是自己的婚史,一想到这一点,他就气馁了,失去了找人家的勇气。想到一个好不容易喜欢上的姑娘将离开自己,他心里有种难言的痛苦。关心着王首道终身大事的王观澜夫妇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就把情况反映到刘少奇那里,想请领导帮帮忙。

这天,易纪均奉命来到刘少奇的办公室,她以为是组织上找她谈心。可是,刘少奇与她聊了一阵后,郑重其事地说:“纪均同志,首道是我的湖南老乡,我非常了解他。你认识他也有一段时间了,他为人是不是忠厚老实,你应该看得出来。现在,有人议论他娶过三个老婆,你知道是怎样的情况吗?”易纪均一脸的疑问。刘少奇略作停顿,声音有些沉重地告诉易纪均:“他的第一个妻子叫王绍坤,一次为掩护首道撤退而落到敌人手里,受尽酷刑后被杀害,头颅被挂在浏阳城墙上。王首道在担任湘赣省委书记期间,被打成罗明路线代理人,受到批判而撤了职,他的第二任妻子冯菊莲被勒令与他“划清界限”,冯菊莲不愿意离婚,以上吊抗争,但最终还是不能摆脱政治压力,不得不离异。他的第三任妻子是西路军红军妇女先锋团团长王泉媛,在三年前的一次战斗中失踪,到现在还没有音讯,估计是牺牲了。情况就是这样,这能怪首道吗?他现在真的没有老婆,你不要听别人的闲话,你要用自己的头脑去考虑问题。我只能负责地对你说,王首道是个值得信赖的好同志!他这次与你谈恋爱,是组织上同意的。”

易纪均有些惊讶地望着严肃而又有些激动的刘少奇,她没想到事情是这个样子,心灵完全被震撼了:是呀,谁还没个从前呢?从这些事情上就可以看出王首道是个重感情、值得信赖的人。刘少奇的话给易纪均吃了定心丸。

1938年9月,在杨家岭的一孔干净、明亮的窑洞中,王首道和易纪均正式举行了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拿出五块银元让李富春为他们精心张罗婚宴,五块银元的宴席虽然大多是素菜,但清香可口。

暮色降临了,百忙之中的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滕代远等领导特地赶来祝贺,新房中一片欢声笑语。人们惊喜地看到,一向沉默寡言的王首道今天虽然话依然不是很多,但发自内心的微笑却一直挂在嘴边。

毛泽东看着自己的学生,又看看易纪均,听到她同任弼时夫人陈琮英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便大笑着说道:“陈琮英这只‘小麻雀’与易纪均这只就要成亲的‘小老鼠’说起来没完没了。”窑洞中所有的人也都大笑起来。简朴的婚礼在这一片祥和欢畅的气氛中划上了句号。

1939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30多岁的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王首道高兴极了。夫妻商量着给女儿取名叫王苏苏,下面的孩子就叫维维、埃埃,连起来就是“苏维埃”。苏苏非常聪明可爱,小嘴特别会说,三四岁时学人说话就惟妙惟肖,常逗得大人们笑得前仰后合。彭德怀夫妇尤其喜欢她,就常喊她“小保长”。“小保长”性格长相都像妈妈,总说爸爸太忙没时间回家,吵着要个小弟弟来陪妈妈和自己。

到了1944年春天,儿子维维出生了。这对年近不惑的王首道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儿子!戎马生涯、奋斗半生,终于有了可以接过自己手中枪的儿子!

10月间,中共中央批示由八路军三五九旅组成南下支队,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委、王恩茂任政治部主任。从延安出发,进入被日军侵占的豫、鄂、湘、粤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这就是著名的“三王”部队。“三王”部队一路过关斩将、突破重重封锁,南下北上又一个两万余里,开辟了一大片新的抗日根据地,胜利完成了南征北返的任务。

1945年,王首道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军调处执行部沈阳执行小组的中共代表、东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主任、经济委员会主任、工业部部长。对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指示,王首道具体参与组织了争取程潜、陈明仁在湖南举行和平起义的工作。长沙和平解放后,王首道担任长沙市军管会副主任、湖南省委第二副书记、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在领导湖南人民扫清国民党残余部队、接管建政、清剿土匪、医治战争创伤、开展经济建设、支援抗美援朝等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52年4月起,王首道先后任交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第六办公室主任、交通部部长,是新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64年后,先后担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广东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省政协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但他对党忠心耿耿,坚持原则,坚持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精神。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还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副组长,在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法制建设和计划生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还不顾年事已高,先后到许多省市视察,深入调查研究,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章,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他将自己稿费1.6万元捐给家乡,帮助失学儿童解决读书困难。

王首道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是中共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是全国政协第二、四届常务委员,第五届副主席。

1996年9月13日,王首道一颗为国为民操劳了一生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湖南省委、长沙市委、浏阳市委决定将王首道同志的骨灰安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家乡的道吾山上。

至此,易纪均和王首道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相扶相持走过了58个春秋。

1998年3月30日,易纪均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