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9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总结一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工作,分析当前的形势,统一思想认识,研究确定1995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会上作了题为《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作了题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明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作了题为《统一认识,协调步伐》的总结讲话。
乔石、李瑞环、刘华清、胡锦涛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
出席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领导同志还有:丁关根、田纪云、李岚清、李铁映、吴邦国、邹家华、陈希同、姜春云、钱其琛、黄菊、尉健行、谢非、温家宝、任建新、迟浩田、陈俊生、司马义·艾买提、彭珮云、罗干、张思卿、吴学谦、王兆国、朱光亚等。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继续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完善宏观管理体制;增加农业投入,确保农副产品供应,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强化管理和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会议指出,总的形势是好的。今年以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几项重要改革陆续出台,进展比较顺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取得成效,经济结构和金融秩序有所改善,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得到加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引进外资和进出口贸易继续增长。城乡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反腐败各项工作不同程度地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改革向前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中保持了社会稳定。
会议在正确估价今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分析了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农业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会议要求,应当科学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在好的形势下,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必须坚决抑制通货膨胀,把平抑市场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二)真正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下大决心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争取在几年内把农业投资提高到合理水平。从中央到地方都要这样做。(三)以国有企业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通盘考虑,统筹规划,搞好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四)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克服盲目铺新摊子、片面追求产值、速度的倾向。(五)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坚决克服一些单位盲目增加个人收入和社会集团消费的倾向,同时必须十分关心贫困地区群众、低收入者和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巩固和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七)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不失时机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会议要求,在经济工作中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继续大力抓好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要保证中央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确实做到政令畅通。要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艺术和水平。要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宣传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近年来宣传部门配合经济工作做得是好的,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明年是“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会议提出,明年要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创造较为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更好地推进改革和发展,把发展经济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到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上来。明年必须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控制物价上涨幅度,坚决抑制通货膨胀。李鹏总理今年9月在全国加强物价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的稳定市场物价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十条措施,明年要继续实行。三是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切实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确保主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四是认真抓好工交生产,把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放在突出位置。所有企业都要面向市场,挖掘潜力,降低消耗,积极开发和生产国内外市场适销的产品,改善产销衔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要大力加强企业管理,加强工交生产的综合协调工作。五是努力增收节支,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六是改善投资环境,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七是抓紧制定“九五”计划。
会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是明年改革的重点。要继续贯彻《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尽快落实《监管条例》;中央和省市分别选择一批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同时对现有股份制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进行规范;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一部分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建立破产机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企业集团;积极解决企业的过度负债问题;妥善分流企业富余人员。要围绕企业改革,进行以养老和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新的社会保障体制,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保障水平要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考虑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巩固和完善今年出台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同时根据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培育市场,抓紧经济立法,改善经济秩序。
会议要求认真做好今年最后一个月的经济工作。必须努力增收节支,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加强支出管理,一切从紧安排,在年底之前要严格控制各种总结会、表彰会,严禁年终突击花钱,不允许以任何名义发放礼金、礼券或代币购物券。要严格控制信贷规模,调整贷款结构,根据项目进度和自筹资金到位情况,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贷款资金及时到位,支持有市场、有效益、产品不积压的国有企业生产和销售。银行要继续大力吸收存款,增加货币回笼,加强现金管理。要认真落实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责任制,杜绝打白条现象。要继续抓紧做好秋粮和棉花的收购工作。要高度重视元旦、春节市场,切实搞好市场供应。
12月2日,《人民日报》为中央经济工作会的召开发表了社论《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社论指出:要准确地把握形势,首先要全面地看问题。看形势,要看成绩,也要看问题;要看局部,更要看全局;要着眼当前,也要顾及长远。形势者,全局态势也,不从全局出发是很难看清楚的。由于所处地位不同,也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人们可能对形势作出不同的估价。从一个角度看认为“好”,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认为“不好”或“不那么好”。其实,搞市场经济是最需要洞察全局,把握市场变动趋势的。因为全国是一个大市场,并且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联系。只有从宏观角度把握形势,才能抓住实质,抓住大趋势,才能有预见性,做出既有利于局部,又有利于全局的判断和决策。
要准确地把握形势,必须不回避问题,科学地分析问题。比如物价问题,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都证明,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伴随一定的通货膨胀是难免的,但同时又证明,过高的通货膨胀不仅是有害的,甚至是危险的。认为“通货膨胀无害”,或者认为“通货膨胀有利发展”。都是不科学的。对通货膨胀的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对今年的物价形势,必须进行具体分析。造成今年物价涨幅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前些年货币发行过多造成的滞后影响;今年自然灾害严重,有些农副产品减产造成局部地区有效供给不足;流通秩序混乱、市场行为不规范等等。科学的分析,既使我们看清了形势,又使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准确把握形势,必须实事求是地看问题。所谓形势,就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既不是“以为如何”,更不是“想要如何”。例如,对国有企业的评价,我们要看到它存在的问题,更要看到它为发展全国经济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看到它在基础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样我们才有信心搞好企业改革,并把它放在重点地位。又如,我国的经济规模已经相当之大,在建规模相当可观。如果还不着力抓经济效益,而是一味地“铺摊子”,投入多产出少,是国力难以支撑的。即使愿望是良好的,也难以使我们的经济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再如,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毫无疑义的。但目前消费基金的增长已经高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收入分配已经过分向个人倾斜,为了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必须注意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