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于1999年6月17日在西安主持召开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出席座谈会。
出席座谈会和随同考察的还有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王瑞林,中央有关方面负责人王刚、滕文生、曾培炎、华建敏、盛华仁、项怀诚、傅志寰、戴相龙、由喜贵、王沪宁、贾廷安。出席座谈会的还有温宗仁、程安东、马启智、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等。
座谈会之前,江泽民对陕西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先后考察了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华圣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了解这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情况,并与企业的干部、群众亲切交谈,表示慰问。江泽民说,经过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建设,西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发当地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加工制造业,促进科技进步,建成了一批有地区特色的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西北地区条件比较艰苦,国有企业特别是一批三线企业的干部职工长期扎根,顽强拼搏,表现了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可贵的奉献精神。对此,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在座谈会上江泽民指出:当前,国有企业正处在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集中表现出来,同时,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也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进而继续向前发展,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首先要攻这个坚。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抓紧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地努力,力争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座谈会上,甘肃省省长宋照肃,青海省委书记、省长白恩培,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毛如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先后介绍了本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情况,并就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提出了建议。甘肃省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负责人、宁夏吴忠仪表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新疆特种变压器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陕西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也在会上发言。
江泽民在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西北五省区的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从实际出发,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当前,部分国有企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总的看,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在前进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是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中难以完全避免的。
他指出,全面正确地分析和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一些部门和企业没有摆脱旧的计划体制的影响,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思想观念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生产经营、劳动人事、收入分配、技术进步等没有形成有效机制,缺乏活力;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布局分散、整体素质不高以及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需要压缩,一批技术设备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需要淘汰,而布局的调整需要有个过程;由于工作中的盲目性而导致的重复建设,致使一批企业陷入困境,有的企业和项目,虽然不是重复建设,但由于资本金严重不足,高负债经营,也难以生存;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一直承担着安置社会就业、离退休职工养老和举办社会福利事业等责任,企业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很难与其他企业在市场上平等竞争;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企业开拓市场和生产经营的难度明显加大,产品结构不合理和改革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致使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他指出,要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就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第一,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要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第二,根据我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实际状况,考虑到世界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改组国有企业。第三,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家财力的可能,采取积极措施,区别不同情况,逐步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负债率过高和社会负担沉重等问题。第四,切实把企业在兼并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人员安置好。
他指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还不发达,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在困难面前,关键要树立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信念,决不能气馁,决不能退缩。在困难的情况下,能不能以一种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精神去打开工作局面,是对干部的重要考验。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改革前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千方百计地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团结带领群众迎难而上,开拓前进。
18日,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江泽民就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发表重要讲话。
江泽民指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江泽民强调,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他说,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和发展是高度重视的,强调要把逐步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在中央和其他地区的支持下,中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团结奋斗,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说,80年代,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同志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进行过深刻的考虑。他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生产力不发达,要在一个时期实现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是不现实的,必然会有的先富起来,有的后富。在发展战略布局上,必须有全盘的构想。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战略设想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
他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地区运用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家支持的政策,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实力。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的时机已经到来。中西部地区范围很大,如何加快开发,要有通盘的考虑。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西部地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他说,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总的原则是:把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把西部发展同实现全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在国家财力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通过转移支付,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充分调动西部地区自身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西部开发,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应该是全面的,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建设、普及科学教育、推广实用技术、发展特色旅游、交通通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要统筹规划。
江泽民指出,国家已经采取的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措施要继续落实好,包括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在企业增资减债、下岗分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他说,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难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抓紧研究方案、步骤和政策措施,又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充分思想准备。西部各省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利用自己的优势,创造新的业绩。我们要下决心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下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