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的组织

中共皖西党组织的创建及其早期活动

发布时间:2013-03-07 08:39:45 审稿:六安党史 作者:张启静 浏览:5949 次
【字体大小:

皖西是安徽建党最早的地区。1922年春皖西就建立了中共寿县小甸集小组和团(SY)小甸集特支,1923年在寿县小甸集建立了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从而使皖西成为安徽建党最早的地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共小甸集特支的建立,为皖西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安徽党组织的发展。本文将对皖西地区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及其早期(本文所指的这个时期是从1922年春中共寿县小甸集小组的创建到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活动作一简要分析。

一、皖西各地中共党组织的创建

五四运动以后,皖西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学生、学者不断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传回家乡,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研究、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六安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朱蕴山等进步师生组织了“中国革命小组”,这是安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1920年10月,霍山县燕子河燕溪小学徐守西等进步教师组成“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1923年5月,在芜湖读书的寿县曹蕴真、薛卓汉、方运炽等发起组织“马克思学术研究会”;同年6月,在安庆读书的六安杨溥泉等筹备“马氏研究会”。他们把“主义的研究和社会调查结合起来”。高语罕1920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反映农民疾苦的《皖北寿县的农民生活》等文章,都是在安徽发表较早的关于工农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他们举办了工人夜校、农民夜校、平民夜校等,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1月,高语罕讲课用的讲义以《白话书信》形式正式出版,这是安徽最早的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课本。他们将马克思主义搬上学校课堂。霍山第一、第四高等小学在省学生联合会会长舒传贤等指导下,于1920年开始“把马克思学说列宁小史编入正课”。六安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进步教师钱杏邨(阿英)等,创办报刊、书店、学校,作为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六安朱蕴山和书城宋竹荪于1920年创办《平议报》,霍山郑晋燕于1921年开办“新衡书店”,寿县李荣桂于1923年初创办“改良私塾”,六安胡苏明等于1923年开办“进化书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在皖西创建中共地方组织提供了思想基础。

皖西以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为骨干,相续掀起了声援“六二学潮”、反对地方军阀贿选等运动,尤其是1921年六安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沈子修、朱蕴山、桂月峰等进步师生发起组织六安农会,下设霍山、英山分会,领导农民取得维护土地永佃权斗争的胜利,使反帝反封建斗争由城镇扩展到广大农村。在上述一系列斗争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实践斗争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奉献精神的革命骨干,为在皖西创建中共地方组织提供了干部条件。1921年春,霍山舒传贤、六安许继慎等参加筹建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皖西一些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相续入团,为在皖西发展中共党员提供了对象。高语罕、曹蕴真、薛卓汉等分别于1920年至1923年在北京、上海入党,留学苏联的蒋光慈亦于1922年由团转党,成为皖西地方党组织的创始人。

因此,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春皖西就建立了中共寿县小甸集小组和团(SY)小甸集特支,1923年冬建立了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成为安徽建党最早的地区。在大革命的洪流中,皖西中共组织由寿县逐步发展到六安、霍邱、今金寨3个县。自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建立后,1924年相续建立了中共淮上中学补习社支部和寿县瓦埠小学支部,1925年建立了中共寿县城关支部,1926年又先后建立了中共寿县窑口集支部和寿县堰口集支部,1927年7月成立了中共寿县(寿凤)临时委员会,这是安徽最早的县委,从而使寿县成为皖西和安徽创立党组织的一个重要发源地。此间,六安县于1925年冬建立中共六安特支,1926年3月建立中共土门店小组。霍邱县于1926年建立中共乌龙庙特支,下辖5个支部。今属金寨县的原河南省商城县南部地区,于1925年亦建立了中共商城县南溪特支。后来,霍山、舒城也相续建立了党组织,使得当时皖西党组织和党员的数量居全省之冠。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皖西各地党组织积极开展工农运动,以支援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大革命高潮,帮助组建国民党各县党部,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北伐战争在皖西迅速取得胜利,并继续向淮北推进。恰在这时,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皖西不少党员被迫转移外地,党组织暂停活动。

二、皖西地方党组织的早期活动

1、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广泛传播。早在皖西各地党组织建立之前,皖西的进步知识分子就开始在皖西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了。五四运动以后,在北京、上海、芜湖等地读书的皖西籍进步青年不断传回各种进步书刊,使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活动逐步展开。高语罕编写的《白话书信》于1921年1月出版,是安徽最早最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课本。为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逐步深入,皖西开始建立了一些学习研究组织,如六安三农教师朱蕴山、桂月峰等组建的“中国革命小组”,霍山燕子河燕溪小学校长徐守西等倡导下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在芜湖读书的曹蕴真、曹渊、薛卓汉、方运炽、王培吾、王坦甫、曹广化、曹云露、徐梦秋等寿县青年发起组织的“马克思学术研究会”等,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皖西进步知识分子还办报刊、办学校、开书店,作为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如朱蕴山和宋竹荪主办了《平议报》、寿县的李坦办起了“改良私塾”、霍山教师郑晋燕创办了“新衡书店”、六安胡苏明、施亚春、朱瑾怀开办了“进化书局”等均以经销各种进步书刊为宗旨,公开或秘密地发行各种进步书刊。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学习,更多的人开始懂得,要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在全国一些革命知识分子赴俄留学时,霍邱县白塔畈蒋光慈和叶家集韦素园赴俄国学习。

2、联系工农群众,积极组建工会和农民协会

皖西各地党组织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和农民同盟军的重要性,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民群众方面,积极组建工会和农民协会。

党积极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尽可能地把工人组织起来,形成自己阶级的力量,组建工会就是其中一种形式。六安特支建立后,即调查工人的劳动、工资和生活状况,研究过去工人为改善自身生存条件所进行的斗争。结果表明工人阶级已由自发的斗争走向有领导的斗争,但仍然是经济斗争。为了使工人的经济斗争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进而转变为有远大目标的斗争,特支在城区举办工人夜校,学习革命理论,组织工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斗争。霍邱乌龙庙总支先后在乌龙庙、河口集组建起烟业工会和码头工会,派党员到各工会去工作。共产党员黄照林、周亚廷从1926年7月开始,在霍邱城组织工人学习政治和文化,组建起理发、店员工会。

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农民运动的党、团员深入到农村中去,联络贫苦农民中的积极分子,建立农民协会。寿县小甸集特支成立后,积极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农民认清组织起来的力量。经过教育考察,吸收有革命热情、积极勇敢、忠实可靠的贫苦农民加入农协,建立农协小组。1925年4月,成立了瓦埠五区农民协会,拥有会员200多人。霍邱乌龙庙总支成立之前,已有从事农民运动的党员向农民宣传贫困的原因和翻身的道路,组织穷人会,到1926年秋成立了区农民协会,下辖六个支会,拥有会员500多人。六安特支在涂家公馆举办民众师资训练所,专门培训农民运动骨干。经过三个多月培训的同志分赴城郊农村举办农民夜校,建立农民协会。南溪和笔架山的党组织也积极建立农民协会,詹谷堂、袁汉铭就亲手发展会员100多人。农民协会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使农民群众能够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经济的政治的斗争。河口集农协会在1927年春节期间,组织玩灯,宣传革命,夜间将企图逮捕农协干部的保董何炳臣处死。1926年7月21日,南溪火神庙举行庙会,特支书记詹谷堂通过农协组织两三千农民游行示威,遭到地主武装周凤池民团的镇压,农民被打伤和捕去十多人。经农协组织营救,被捕人员安全获释。

3、领导反帝反军阀爱国运动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皖西地区的革命发展迅猛。五四运动以后,一方面是人民要求民主、改造社会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情绪愈来愈高涨;一方面是封建军阀极端仇视人民,压制民主,镇压革命。这就使军阀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锐。

皖西各地中共组织和尚未建立党组织地方的共产党员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最前列,积极开展工农运动,分别组建起烟业、码头、纺织、店员、理发、杠胎工会,建立3个区农民协会和一些分会或小组,仅农协会员就有1.4万多人,使工农群众能够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经济、政治斗争。1924年夏,六安城区及麻埠黄烟工人罢工,提高了工资。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皖西各地成立沪案后援会,领导人民集会声讨,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发电声援、募捐支援,抵制日货,掀起了大革命高潮。1926年7月,今金寨县的中共南溪特支组织1000多农民武装,打退了地方军阀任应岐部的骚扰。1927年春节,霍邱县河口集农民协会组织玩灯,宣传国民革命,处死破坏农协的保董何炳臣等等。

1926年秋冬,国共两党共同在六安、霍山和寿县吴山庙发动武装起义,协助组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并大力组织群众支援,使北伐战争迅速在皖西取得胜利,沉重打击了盘踞皖西的北洋军阀和地方发动势力。

   4、积极推进国共合作

皖西各地的中共组织遵照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积极帮助建立国民党基层组织机构,共产党人则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保持在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努力站在国民党的中心地位”,从而形成了大革命的新局面。1923年秋,霍山在芜湖二农的学生王燮回乡秘密组建国民党。在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大上,国民党中央委派共产党人朱蕴山、薛卓汉、周范文等9人,组成国民党临时党部执行委员会。薛卓汉即回寿县,成立了国民党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并在其中负责农民运动。中共安徽地位成立之后,推动国民党临时省党部派员到各县去组建国民党县党部。各县国民党县党部成立,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其中担任一些重要职务,吸收工人、农民、学生代表参加,使皖西国民党组织基本上成为各阶级的革命联盟形式,接受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加速了革命的步伐。

1926年,皖西地区国共两党联合进行了六霍和吴山庙起义。1926年,为响应北伐,讨伐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和北洋政府,安徽宣慰使常恒芳委派国民革命军皖西中路司令沈子修,同共产党员朱蕴山等回六安、霍山,联络地方民军相机起义。由于消息泄露,部分领导干部被捕杀。但是霍山警备营和六安县麻埠等地的军民毅然起义。起义队伍开赴霍山县西镇地区,在回头岭与马祥斌的追击部队展开激战后,撤到罗田县僧塔寺。与此同时,常恒芳同周新民、宋伟年等到太湖,成功策划了被北伐军驱赶到此地的桂系军阀马济部下的陈雷团起义。陈调元速派其旅长倪朝荣率两个团追击,起义部队转移到黄梅县独山镇。19261111,寿县古渡岗李雨村民团及合肥东乡民团共计300人左右,集结于吴山庙,成立安徽讨贼军第四路军,公推蔡晓舟为司令,许习庸为副司令等。12日清晨正式宣布起义。第四路军行至四十埠遭敌阻击,牺牲四人,随回撤。在起义部队撤到古渡岗时,又遭陈调元调集地方反动武装的围攻,形势十分危急,司令部乃决定部队分散隐蔽,待机再起。

国共两党合作的六霍、吴山庙武装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驻皖军阀的阵线,动摇了敌人的军心,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有力地配合了北伐战争。

   三、皖西各地党组织创建的特点

任何事物都包含有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两种因素,普遍性通过特殊性来体现。中共皖西地方党组织在创建过程中,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先进知识分子最早投身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受过新式教育,保守思想较少,容易接受鲜物和进步思想,因此,他们最早投身革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很快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转变为赞成俄国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皖西青年学生在新思想的熏陶下,小部分到安庆、芜湖等地直到出国求学,大部分在本地与进步知识分子一起开展新文化运动,努力探索救过救民的真理。在北京、上海、芜湖等地上学和工作的皖西籍籍的先进知识分子如王青士、王绍虞、周范文、高语罕、朱蕴山、曹蕴真、曹渊、薛卓汉等人这些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首先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又接受党组织的派遣,返回家乡,进行革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皖西人民的思想觉悟,才使中共地方党组织在皖西大地建立并发展起来。

第二,皖西建党是从建团开始,而建团又是从旅外青年学生中开始的。

寿县高语罕1907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先后在安庆、芜湖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成为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是陈独秀“在南京、安庆、芜湖等地物色一些青年发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的“最先响应的人”,也是陈独秀“筹划在各地组织共产党小组”的安庆联系人。

在高语罕的教育与指导下,在安庆读书的霍山学生舒传贤于“民国十年十月在安庆开始组织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负团的责任,时又充任全省学生联合会会长”。皖西在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骨干,如许继慎、杨溥泉、宋伟年、张本国、皮皓如、朱石龙、童汉章、王逸常等也先后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皖西在芜湖求学和工作的王逸常、刘长青、王坦甫、徐梦周、薛卓汉、朱松年等入团。1923年1月5日,成立了芜湖团地方执委会,又发展徐梦周、曹渊入团。

在安庆、芜湖建团的同时,寿县以在外地入团的学生为骨干,与1922年春成立了小甸集S·Y(英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缩写)特别支部,书记曹蕴真,团员有徐梦周、鲁平阶、胡宏让等,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

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成立,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准备了条件。高语罕在党的一大以前入党,一大以后,他曾在“中央直属的上海的党组织”工作一段时间后返皖。他的同乡毕仲翰于1922年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共产党员。霍邱蒋光慈于1922年7月,在俄国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在此期间,皖西本地的党组织也开始筹建,“寿县在民国十一年就有二、三同志的组织,当时是党的婴儿的时候”。这“二、三同志”是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他们是1922年春在上海由施存统介绍入党的。

第三,国共合作色彩浓,积极推进革命步伐。

  皖西地方党组织在建立之初,就积极帮组国民党创建国民党的基层组织,积极促进国共两党合作,加速推进革命步伐。皖西各地党组织和尚未建立党组织地方的共产党员积极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当时皖西地区还没有国民党地方组织的情况下,帮助国民党建立了各县党部和一些区分部,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吸收工人、农民、学生和工商业的代表参加,使国民党组织成为各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形式,接受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纲领,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加快了革命步伐。高语罕从德国回到北京时与朱蕴山会晤,相互交谈国内外形势,一致认为,“必须以扩大地方革命组织,拥护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当前重要任务,好促进北洋军阀早日瓦解”。接着他俩去上海,与陈独秀接洽,于1925年9月中旬回皖从事统战工作。在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大上,国民党中央委派共产党人朱蕴山、薛卓汉、周范文等9人,组成国民党临时党部执行委员会。朱蕴山、薛卓汉随即返皖,设国民党临时省党部于安庆。其中朱蕴山为驻会常委,沈子修人组织部长,薛卓汉任农民部长,周范文任青年部长,常恒芳人妇女部长。薛卓汉即回寿县,成立了国民党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并在其中负责农民运动。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不少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部担任要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利于开展革命工作。

第四,注重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抓工农革命。皖西各地党组织建立以后,很注重使党的建设与工农运动相结合。皖西各地党组织成立之后,党就在积极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尽可能地把工人组织起来,形成自己阶级的力量,并积极组建工会,使工人由自发的斗争走向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由经济的斗争走向政治的斗争,由一地孤立的斗争走向几个地方的统一斗争,由本阶级的斗争走向同各阶级的联合斗争,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作用。

同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在有党组织和从事农运的党员活动的地方,农民协会由下而上逐步建立起来,带领广大农民打击反动势力。少数地方已经开始组建农民革命武装,直接同地主武装和军阀开战,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主要同盟军的巨大力量。如党员赵瑞祥等在汤家汇、白沙河一带以“保卫家乡”为号召,组织一千多农民武装,在挥旗山、门坎山、段辟岭等山隘要口,打退了豫军任应岐部的骚扰。

 

 

 

注释:

《我的回忆》,见《“一大”前后》(二)第139页。

[日]波多野善大:《国共合作》第24页。

此时团的名称应是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的二大始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

《六安中心县委报告第六号》,1930年6月6日

《安徽寿县县委报告》,1929年5月9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