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旧栏目 > 市委史志室 > 党史刊物

新世纪 新六安

发布时间:2011-01-24 12:47:09 审稿:中共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admin 浏览:244 次
【字体大小:

 

中共六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发科

    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描绘着新六安的蓝图,第一届六安市委、市政府励精图治,奋力拼搏,高歌猛进,业绩卓著,现已完成光荣使命。值此换届之际,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出版了《新世纪 新六安——六安市大事记(2000一2004年)》一书,作为一份厚礼献给中共六安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六安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六安市第二届委员会,可喜可贺。在此,我向所有参与并支持本书征编及出版工作的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六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2年春,皖西就有中共组织的活动;在安徽省早期党员中,皖西籍约占四分之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皖西一直是党在安徽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成为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素有“30年红旗不倒,30万先烈捐躯”之誉。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曾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组建了红2 5军、红2 8军等主力红军,留下了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斗足迹,孕育了108位开国将军,涌现出2个将军县。新中国成立后,皖西儿女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万众一心艰苦奋斗,谱写出一曲曲时代的颂歌,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淠史杭水利工程,率先吹响了农村改革的号角,打响了扶贫攻坚大决战,将一个美丽、富饶的皖西带入21世纪。
    作为客居六安的一名公仆,我深深地热爱这方红色土地和英雄的六安人民,无限景仰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和高尚品德,也深受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务实创新、敢于争先的六安精神的熏陶。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也真诚地渴望老区人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因此,我从1999年10月到六安工作以来,始终不敢懈怠,勤勉自励,一直与600多万六安人民共同战斗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孜孜以求,努力写好新世纪辉煌历史的开篇。5年多来,我们高举旗帜抓发展,解放思想抓机遇,依靠群众抓建设,加强领导抓核心,奋发向上,开拓进取,迎来省辖六安市的诞生、宁西铁路的开通,战胜了特大旱涝灾害和“非典”、禽流感的威胁,取得各项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有人这样说:撤地设市以来的5年,是六安历史上发展最快、建设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种说法是否夸张,我不好妄下结论,但《新世纪 新六安——六安市大事记(2000一2004年)》一书将给出公正的答案。
    《新世纪 新六安——六安市大事记(2000一2004年)》一书,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存史、资政、育人宗旨,以翔实的史料,客观地记述了2000年至2004年间第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六安市各个方面、各条战线的大事、要事,及时地反映了全市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就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热情地讴歌了决策者的勤政与睿智、先进模范人物艰苦创业的风范。它的出版发行,不仅为广大群众了解六安、宣传六安、研究六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为加强青少年的市情教育提供了新鲜生动的乡土教材,也为各级领导施政决策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有益的借鉴。
    总结历史、学习历史,是为了正确地认识昨天,深刻地理解今天,更好地奔向明天。我们应该记住过去的成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创造未来的辉煌。我们要紧紧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加快经济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工业化、县乡城镇化、社会文明化进程,为创造六安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2005年2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