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旧栏目 > 市委史志室 > 党史刊物

开国将军中的安徽人

发布时间:2010-12-28 12:47:08 审稿: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admin 浏览:563 次
【字体大小:

前言

    在1955—1964年授衔的1614位开国将帅中,安徽籍将军130人,占8%,在全国各省排名第四,其中上将2位,中将12位,少将116位。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有安徽的金寨和原六安两县,其中金寨58人,排名第二,原六安县34人,排名第九。
    安徽襟江带淮,钟灵毓秀,英才辈出。勤劳勇敢的安徽人民在这一片热土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安徽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数以百万计的江淮儿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立下了不朽功勋。开国将军中的安徽人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早在1923年,安徽就建立了直属党中央的中共安庆支部和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此后,各地党组织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并领导安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徽境内爆发了60余次武装起义和农民暴动,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了大片红色区域。其中,皖西苏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之一,成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皖南苏区是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要活动地区,红军留下的革命火种时时照亮着皖南的一片天。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东南局、中共中央中原局曾移驻安徽皖南、淮南,安徽一度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枢;新四军二师、四师、七师主要活动在安徽大江南北和淮河两岸,安徽人民配合新四军创建了淮南、淮北、皖江三块抗日根据地,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解放战争时期,安徽是人民军队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展开决战的主战场之一,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决战的序幕,到淮海、渡江战役总前委进驻安徽,指挥百万雄兵战淮海、过长江、直出浙赣线,安徽人民参军参战,踊跃支前,为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人民共和国诞生,在28年腥风血雨的革命斗争中,无数江淮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幸存下来的一小部分人继承先辈和战友的遗志,不屈不挠,英勇奋斗,身经百战,屡建奇功,逐步成长为革命队伍的中坚和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纵观他们的传奇经历,可以发现,他们大都出身贫寒,为讨饭吃、报私仇、谋生路,走进革命的队伍;也有的家境相对宽裕,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在旧军队里有了一定的地位,但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矢志不移,在重大的人生转折关头毅然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他们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里锻炼成长,最终,由放牛娃、讨饭娃、学徒工、长工、船工、旧军人成长为理想信念坚定、战功卓著的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
    开国将军中的安徽人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书写出精彩的人生华章。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他们战斗的足迹,神州的山山水水都在传送着他们传奇的故事。他们是人民英雄,是开国功臣,是江淮儿女的骄傲,是留在安徽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他们的光辉业绩和坚定信念,无私无畏、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团结奋斗、不屈不挠、实事求是、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已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宝库,已融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已生成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成为激励后人奋进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强大精神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