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汉臣(1915—2010),金寨县人。1932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顾汉臣历任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二十九团传令兵,第七十三师教导队和二一六团司务长、第二一七团交通排班长、排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三、第四次反“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
1935年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西进。5月,为迎接中央红军,西进四川松潘、理番、茂县等地区。顾汉臣和战友们在那里开始了艰苦的筹粮工作。
松茂地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汉、藏、羌、回、苗等多民族杂居,语言不通,红军筹粮人员必须携带翻译进行沟通。顾汉臣得知坝区的男子懂一点汉话,便带领3名运输员先到坝区进行筹粮。每天筹得的一点粮食,很少有稻米,主要是一些包谷和小麦。初期由于路途近,白天筹粮,晚上加工,还能休息几个小时;到后来去山区筹粮却要走很远的路,一天往返百十里,夜里还要把粮食加工成细粮,休息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有时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只好一边走一边吃干粮,疲倦得走路都会打盹。一天,顾汉臣筹粮回到驻地,却发现卫生队、机关和部队都已撤走。他们一面让人赶快加工粮食,一面找老乡打听部队的去向,当天晚上就踏上追寻部队的路程。一路上,大家沿着骡马走过的脚印或马粪寻找部队行进的方向,昼夜兼程仍然没有能够追上大部队。途中偶遇原219团的余政委,顾汉臣得知他们部队都向北走了,顾汉臣被余政委留在219团工作,任交通排二班副班长。顾汉臣把所筹的剩余的200多斤面和一些现洋全部交给了219团供给处,由他们转交给先遣部队。
1936年9月,顾汉臣所在的部队开始过松潘草地。由于要在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上走六七天,部队规定:每天白天行军,下午四五点选个干燥的地点露营。露营以班为单位,用被单搭帐篷防露水和霜雪。过沼泽时要格外小心谨慎,以防陷入泥潭。一旦有人陷入,不能用手或枪托撑,而是要躺下打滚,再等其他的同志用绳索拖拉。干粮要节省吃,行进保证秩序,班排长和连长要随时检查自己队伍的人数,及时报告掉队情况。由于事先的动员比较深入,头两天的行军虽然疲惫,但是大家的精神依然饱满。每到宿营地,大家就有的搭帐篷,有的去挖野菜或草根节省干粮,有的到丘陵地带砍松枝或树叶当铺草。在进入草地的第四天晚上,顾汉臣接到通知,行程可能会超过原定的六七天,要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交通排的同志,注意节约干粮,同时确保通讯畅通。而此时,有的同志的干粮已经吃完了,多数人的干粮也只能维持两天左右。尽管做了思想动员,但是饥饿严重,一些人走路开始东倒西歪、头晕眼花。为了保持体力,军师首长决定杀骡马吃。先杀驮马,后杀乘马。当晚就杀了不少骡马,由于人多马少仍然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就动员大家四处寻找能吃的野菜或经过试验能吃的树叶、树皮、草根等充饥。动员大家熬马骨头,烧马皮、牛皮、牵牲口用的皮带、皮枪套等,团里还广泛宣传盐开水可以充饥两个小时的经验。顾汉臣清楚地记得,一个指导员为了试吃新采来的野菜而中毒牺牲了。部队走到第九天,不少人走着走着就倒在了路边或坐下,再也没有站起来。到了第十天,沿途可见饿死的战士,而活着的人也只能拖着沉重的脚步从死去的战友身边走过,看上一眼,却无力挖坑去埋葬他们。
长征途中,为了解决经费和物资困难,部队常常派遣小分队深入敌占区筹资。1935年9月部队刚走出草地,进入甘南的西固地区,在短短的20天时间里,筹资的特务队就先后打开了31个土围子、3个富户的崖洞,没收了两家伪区长的财产,筹借了30多户富豪的资产。共向团部运送了10次物资,包括黄金、白银、大洋、铜板、衣物、布匹以及肉和油等,基本解决了全团的经费和吃穿困难。在顾汉臣眼里,那次采取“空吊堵门”战术、从堪称天堑的山洞里“虎口掏食”的经历最为刺激,收获也最为丰厚。
当时,顾汉臣所在的团接到情报,在距离驻地3里多地有一个山洞,是当地家财万贯的地主储存各种物资的窝点。山洞两面都是高山峻岭、悬崖绝壁,唯一通往洞口的隘道大约有400米左右,洞口、洞内有数十家丁和保镖持枪把守。一连已经连续攻打了三天两夜都没有奏效,团里决定让顾汉臣所在的交通排和罗金明的特务连共同完成这个任务。战斗打响后,空吊分队在洞口两翼和对面山腰的神枪手的掩护下成功落脚,并在洞口放下吊桥,使另一分队可以前进到洞门前不停地用机枪、手榴弹向洞内横扫,同时向洞内敌人喊话攻心。不多时,在强有力的攻势下,敌人最终招架不住,在洞内用竹竿挑出一面白布表示投降,随之一个接一个举着枪走出洞外。顾汉臣所在的一分队到洞内搜查,眼前的景象让战士们大吃一惊:稻谷、麦子、包谷等分库储藏,还有白酒一大池、腊肉百扇、布料一库、皮货一仓,黄金、白银、大洋等更是不计其数。这次战斗缴获了大量的物资,红军无伤亡损失。战后评功时,顾汉臣和罗金明坚决拒绝被授予一等功,经过讨论,团部给他们两人和其余8人只各记二等功。全团物资解决之后,部队士气高涨。
1936年9月下旬,顾汉臣所在团接到命令参加静(宁)会(宁)战役,阻击增援之敌。采取边打边撤的战术,掩护兄弟部队西进。顾汉臣回忆,当时的战斗非常惨烈,红军遭到了敌人的围攻,邓营长指示顾汉臣保护团长。为了先把阵地内的敌人反击下去,顾汉臣带着近20名战士端着枪、拿着手榴弹、挥舞着大刀冲向敌人,瞬间就把阵地内的敌人赶了出去。他们边打边撤,再度被敌人围住,而邓营长也身负重伤,顾汉臣只能安排几个战士把邓营长背下山,自己保护团长,坚持作战。这时,敌人的机枪扫射,把顾汉臣击伤在山坡上。为了让战士们集中力量保护团长和其他战友,顾汉臣把小包袱往腰部一揉,双手抱头顺着山坡滚下山去。战友们保护团长安全撤退,并抢救出邓营长和其他伤员,却发现顾汉臣不见了,战友们沿着他滚下山的方向,在谷底找到了昏迷的顾汉臣,发现他的左胯被炸了一个碗口大的洞。顾汉臣苏醒后,第一件事就是问团首长的情况,接着又问自己的团证是否还在。后来顾汉臣被转到医疗条件较好的总院三所,渐渐康复。
抗日战争时期,顾汉臣历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排长、赵(基梅)支队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晋东南游击支队二大队党总支书记,八路军第二纵队新三旅七团二营政治教导员、新三旅第八团政治委员、纵队政治部直属大队政治教导员,冀鲁豫军区第六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高县大队副政治委员、大队长、红河支队副司令员,太行第四军分区十四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响堂铺伏击战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太行第四军分区上堤指挥部指挥长、第七、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八、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南下支队一大队长、西进支队大队长。参加了平汉、渡江战役和进军大西南。
建国后,历任都阳军分区、贵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西南军区防空处政治委员,临沧军分区政治委员,云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省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