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带领部分县区党史工作者代表,赴四川省巴中市参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与百科研究部、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巴中市委主办的“继承先烈遗志、弘扬红军精神”——川陕革命根据地与红军长征研讨会。与会期间,我与党史同仁沿着当年红军的战斗足迹重走了长征路。一路上,我们集体拜谒瞻仰了所经之处的革命遗址、红色纪念园、烈士陵园;采访慰问红军、烈士亲属后代;与当地党史部门开展资料征集、座谈交流活动。此行风尘仆仆,深受教育,感受颇多。
大渡河边论英雄
我们从雅安市石棉县城外沿着大渡河东行,很快看到前方一块立起的大石,“安顺场”三个红色的毛体大字显得格外醒目。
对安顺场这个地名,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经常在近现代史和各类文章里看到;说它陌生是因为一直没有亲临这个地方,到底山有多险峻、水有多湍急并没有直观印象。驻足举目之处,这里早已建设成为一个美丽的红色旅游休闲集镇。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宽敞洁净的街道、葱茏的草木绿化,还有几对恋人在公园里拍着婚纱照,一切都显露出午后小镇的祥和安宁,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战场。
1935年5月,蒋介石得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转战来到安顺场,得意忘形地说,要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
一百多年前,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出走天京,所部四万余人一路转战到大渡河边受阻,强渡未果。由于受清军围堵,加之没有处理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走投无路,陷入绝境,最终被围剿导致全军覆没,留下了悲壮的千古遗恨。
毛泽东听闻蒋介石的狂言后,不置可否。在到达安顺场当晚,他在与中革军委领导人一起开会时就很有把握地说,72年前翼王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能走通。我们共产党人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天堑大渡河挡不住我们,蒋介石要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美梦是不能变为现实的。
离安顺场立石不远,就是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渡口。现在有一块小立石,上面是杨得志将军题写的“红军渡”三个字。1935年5月25日晨,红军以缴获的仅有的一只小木船,并由时任红一团团长杨得志、一营营长孙继光指挥,以17勇士为先导,打响了红军长征途中举世闻名的强渡大渡河战斗。17勇士浴血奋战成功强渡,占领了对岸渡口,两岸红军夹河机动转移,北攻泸定,击溃守军夺取了泸定桥,红军部队顺利通过大渡河。中央红军再一次转危为安,踏上征途。
安顺场从此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闻名于世。
昔日的硝烟早已散去,留给后人的是耐人寻味的故事。涛涛的大渡河水已经告诉世人,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是真正的英雄。
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与战斗的重要区域。红四方面军发源于鄂豫皖大别山区,皖西是其重要发源地,六安与川陕革命根据地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渊源和红色情结。
9月22日,我们同参加川陕革命根据地与红军长征研讨会的军队首长,四川、陕西等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与专家,老一辈革命家、老红军后代代表等一行近两百人,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前行,前去通江县拜谒掩映在群山峻岭间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走过很多地方,也拜谒过不少烈士陵园,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还是感触很大。这里是我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现共安葬红军烈士25048名。其中,纪念碑后的集体坟墓埋葬着7823名烈士,是全国最大的红军集墓。这里还是全国唯一一处红军为自己的烈士修建的陵园。1933年,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为反击刘湘的“六路围攻”,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到沙溪镇王坪村。总医院收治的前线伤病员最多时高达数千人人。由于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且缺医少药,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在医院不幸光荣牺牲。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为褒扬革命烈士,决定在王坪烈士墓区修建墓碑,后来经过几次改扩建,就成为今天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青山埋忠骨,烈士英名传。在肃穆的烈士陵园,我们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拜谒人员肃立默哀、敬献花篮,随后手捧菊花依次走向墓前,深深三鞠躬,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意。
红四方面军是从大别山走出去的红军队伍,当年走向川陕的红军战士,大多只在一二十岁。我逡巡在一个个墓碑前,仔细寻找烈士的信息,在一人一墓的署名烈士墓中,大概五、六个墓就有一个是六安籍的。轻轻抚摸着墓碑,拔去墓碑下的几棵青草,我情绪低沉,泪眼婆娑,长眠在这里的红军战士,是再也回不到家乡的游子,是老母亲牵挂一生的思念。80年过去了,革命早已成功,家乡正迈在脱贫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亲人们,你们可以安心了。
赤化全川
在通江县沙溪镇红云岩上,有一幅石刻标语:“赤化全川”。“赤化全川”是现存最大的红军长征标语,也是通江保存完整的1300多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石刻中最著名的标语,被誉为“石刻标语之王”。
在战争年代,一条有力的标语,一个鼓劲的口号,赛过千军万马,胜似百万雄兵,具有无可比拟的杀伤力。川陕苏区建立后,面对恶劣的战争环境,如何把苏区人民发动起来,壮大红军队伍,巩固工农政权,发动群众积极参加到火热的斗争中来,党的宣传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山高林密石多。时任川陕省委宣传部长的刘瑞龙就决定用这些天然的石头资源作文章,组织书写队、錾字队,在群山之巅、道路两旁、关隘渡口等处的石崖、石墙、石碑、石柱等錾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石刻标语,“赤化全川”就是当时万千标语中的一幅。
“赤化全川”单字高5.9米,宽4.9米,笔划深0.35米、宽0.9米,笔划道里能卧下一个人,字距7.1米,整个字幅面积为300平方米,离地面15米,雄踞在山崖之巅,不仅非常醒目,而且很难被破坏。但即便如此,标语仍险遭不测。1935年红军离开通江北上以后,当地姓闫的恶霸地主以12石小麦为赏,欲将“赤化全川”4个大字铲去。为保护红军石刻标语,当地群众趁夜间搭架,用糯米加炭灰泥浆将4个大字的笔画填平,骗过了闫姓地主。新中国成立后,群众将填在笔画中的泥浆炭灰清理出来,使得“赤化全川”重见天日。如今,历经80多年,“赤化全川”4字一如当年,仍然傲然屹立于天地之间,数十里外清晰可见。
在离石刻几里之外的盘山公路上,我用相机虔诚地对着标语拍了张照。“赤化全川”,当年是有力的宣传标语,如今成了独特的红色景点,即使只是远远地望着,她那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和难以估量的精神价值都足以让每一个人驻足沉思,心生敬仰。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22日下午,我们来到平昌县佛头山森林公园脚下。这里有两处红色景点,一处是刘伯坚纪念园,一处是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红军石刻标语园共收录红军标语、漫画等共计1600多幅,内容分为政治宣传、军事斗争、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四大主题,来自全国的12大苏区,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红军石刻标语园区。一条长廊,能够囊括展示出如此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军标语,实属罕见,由此可见巴中市在红色文化挖掘、利用和保护方面十分注重、别具匠心。
刘伯坚纪念园就坐落在佛头山山腰。对于刘伯坚烈士的生平事迹此前我实在是知之不多,参观了纪念园之后,震动很大,尤其是烈士在写给其亲属的遗书中写到:“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在今天看来依然感人至深,令人敬仰。
刘伯坚烈士是我党我军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他在欧洲勤工俭学期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先后担任旅比利时支部负责人、旅欧总支书记;在冯玉祥部担任过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领导宁都起义并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使这支部队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毛泽东同志对刘伯坚评价甚高,1938年他在为刘伯坚碑文题词时说:“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在纪念馆的正门内,安放着刘伯坚汉白玉塑像,目光坚定,栩栩如生。很难想象,一个儒生一样的青年人却心坚如铁、志强如钢。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刘伯坚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21日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时年40岁。当年,广东军阀为了炫耀所谓胜利,威吓群众,故意押着负伤带镣的刘伯坚,在大庾县最繁华的青菜街游街示众。但刘伯坚气宇轩昂,毫无畏惧,使路旁的群众无比敬佩、感叹不已。回到牢中,刘伯坚写下了著名的《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这首诗以革命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革命者的高尚情怀,成为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烈士在临刑前一刻,还给妻子王叔振留下最后一封信: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大嫂及五、六诸兄嫂。
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的事业。
我葬在大庾梅关附近。
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
致以最后的革命的敬礼!
然而,王叔振竟未能见到这封绝笔信。就在刘伯坚牺牲的前后几天,妻子也因革命而牺牲。幸运的是,革命后代都相继回到了党的怀抱。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走出馆后,这句话萦绕心头,久久不去。
望红台
我们此行参加川陕革命根据地与红军长征研讨会,主办方巴中市还特意安排了一个重要的活动——邀请与会代表观看大型情景曲艺剧《望红台》。这几年,全国各地主要景点都编排有大型情景节目,像《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等,看多了,也就没有了新意。所以在观看前,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期待。
然而开演不久,我就沉浸在一种震憾中。
节目从一曲深情地《犀牛望月》歌曲开始,《苦水台》《当兵就要当红军》《生一堆来死一堆》《送别》......,一个个用不同艺术形式表现的精彩节目,让人目不暇接,深受感动。尤其是一首《守望》,歌词感人至深,演唱深情婉转,我坐在比较靠前的座位,能够真切地看到主唱眼里噙着两行热泪,而我也很久没有因为一个节目而留下感动的泪水。
春天兰花开
妹妹登高台
燕儿燕儿送我信
叫我哥哥早回来
闻到兰花香
想起妹妹来
雁儿不渡西溪河
没到金沙来
夏天荷花开
妹妹登高台,登高台
黄鹂黄鹂送我信
叫我哥哥早回来
闻到荷花香
想起妹妹来
黄鹂不飞夹金山
没到雪山来
......
观看后,我急切地查找《望红台》的相关信息。原来,这个节目构思已达10年之久,因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契机而诞生,并特意安排在研讨会期间首次公演。《望红台》在创意上,选取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点——苦水台,通过对苦水台变成甜水台,再变成望红台的历史演绎,艺术地反映出红军来之前的苦难、红军来之后的甘甜、红军离开后的守望,从而彰显共产党是人民主心骨的大主题。
《望红台》不同于一般的“主旋律”节目,不是只靠内容取胜。四川是曲艺之乡,全剧运用了多种四川曲艺形式,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竹琴、四川金钱板等四个国家级非遗都在剧中有所呈现。此外,四川盘子、四川荷叶、谐剧、四川莲花落、四川车灯等曲种的联合演绎,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了非常浓郁的四川文化典型特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