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金寨籍红军陈应庭二三事

发布时间:2015-12-16 09:29:54 作者:沈雁明 浏览:3003 次
【字体大小:

    陈应庭(1910-1980),金寨县油坊店人。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编入红四方面军12师任营长,在鄂豫皖参加三次“反围剿”,后随红四军西进。负伤后先后在10师政治部民运科、四川省财经委员会工作,曾任中央国民经济部巡视员、关中分区一科科长、新宁县第一科科长、牡丹江省镜泊县县长、密山县县委书记、松江省检察署任副检察长、黑龙江省法院副院长、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任副院长。荣获“荣军纪念章”、“解放东北纪念章”。

  

死也要死在部队里

    陈应庭1910年出生在金寨青山莲花乡,自幼是个孤儿。1929年立夏节起义前后,他参加了农民协会。然后加入了红军游击队,在麻埠、流波一带战斗。由于他不怕牺牲,打仗时经常冲锋在前,1929年3月即加入党的组织。1932年,跟随红四方面军西进,先是在河南、湖北辗转战斗,后在郑沟(音似,具体地名待考)战斗中,由于阵地久攻不下,敌我双方均损失惨重,身为营长的陈应庭带队伍冲锋上去,与敌人交火中不幸右臂中弹,坚持到拿下阵地后昏厥过去。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极差,尤其是缺少消炎药物,陈应庭受伤骨折的右臂无法恢复,只得截肢。陈应庭在被绑在木板上、咬着毛巾的情况下让战友用锯子将右前臂锯掉,因为流血过多,虚弱的他只能躺在担架上随医疗队前进。长期未能愈合的伤口,一度发炎腐烂,但陈应庭都硬挺了过来。因为伤残,不能继续战斗在前线,他很是悲观失望,期间,组织征求他意见,问他愿不愿意脱下军装回家乡养伤,陈应庭斩钉截铁地回答:死也要死在部队里!看到他态度坚决,组织上同意他继续留在部队。后来,他历尽艰辛跟随部队到达川陕根据地。

 

叔侄相见抱头痛哭

    陈应庭在家乡游击队当队长时,战斗之余也宣传发动群众,创办夜校和农民协会。他在陈氏堂哥家附近夜校讲课时,当时还是10岁儿童的侄儿陈笈就去放哨站岗。陈应庭西进后,陈岌在家乡参加了红25军,后来也参加长征到了川陕。

    日军投降后,为了解放全中国,要组织大量人员去建立新的解放区。陈应庭报名去东北,在延安抗大学习培训后,不顾身体伤残,经内蒙古、察哈尔辗转北上去了东北。1946年6月,初到哈尔滨的他住在东北局的招待所。当时市区里局面还很不稳定,有时还有特务扔炸弹搞破坏。一天晚上,住在同一招待所的一个人听到陈应庭说话,随即闻声找到他房间,审视一番后,突然大叫起来:“这不是陈应庭叔叔吗?!” 陈应庭见来人叫出自己的名字,一时间也愣住了,打量了半天,才认出眼前这个青年,原来是自己一别18年的侄子——小红军陈岌。陈岌也因参加北上工作队,由延安来到东北局,碰巧和陈应庭住在同一个招待所。当时陈岌在招待所走廊上,听见隔壁房间里有安徽金寨家乡口音的人在说话,倍感亲切,就好奇地跑过来看看是谁,没想到在这里巧遇了阔别多年又互不知生死的叔叔,两人紧紧拥抱,悲喜交加。陈岌拽着陈应庭失去右手的空空衣袖,放声痛哭……

    情绪稍稍安定后,他两互相询问从金寨县一同出来的亲人情况,得知绝大部分的亲人都光荣牺牲了。叔侄两人也各自倾诉这些年来艰险历程,情绪激动,彻夜未眠。叔侄两人离开家乡后,随各自的红军部队转战,同在川陕根据地,同过雪山草地,又经过长征到了延安,但就是不曾相遇过,能在东北相见也算是奇迹了。在哈尔滨一起学习生活那十几天里,两人经常诉说着离别家乡前后的情况,并一起回忆到陈应庭18岁时,去陈岌家——金寨油店乡黄良村办农会发展党员、拉起队伍的往事,那时陈岌才10岁。陈应庭问陈岌:我们12师西征离开金寨后,你怎么参军的?陈笈说:那时我给红军站岗、放哨、送信,12岁时,在家乡当了儿童团长,加入了共青团。你们12师撤走后,还乡团来了,很多干部群众被杀害。在麻埠苏区,我要求入伍,因不到15岁不批准,组织见我上过小学,机灵好学、会吹笛子,介绍我进麻埠少共国际的学生连当学员兵,就算正式参加红25军了。后来跟红四方面军一起挺进川北根据地,做宣传工作,随部队长征北上,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编入八路军。日本投降后,我进了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一毕业,我就要求来东北建立根据地,真没想到能在东北遇到叔叔!陈应庭听了侄儿的一番叙述,十分感慨:我们两个军前后同行,就是见不到面,在这里见面,真是很巧啊。为纪念这次奇遇,叔侄两人特意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纪念照,这也是两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进照相馆照相。

延水河畔结连理

    王光荣,陈应庭夫人,1918年出生在四川大巴山区江油县城关镇汝林村一个贫农家庭,上过彰明县女子中学小学部。1935年4月,红军到来,解放了江油、彰明县,1935年5月红军北上,小学还没毕业的王光荣决心跟红军走,历经辗转,最后来到陕甘宁边区,在国民经济部和陈应庭一起工作。在相互接触中,这位川妹子,看到来自安徽老区的大哥,虽然只有一只手,但工作却有条有理,也很有经验,十分敬佩。日常生活中,看到他失去一只胳膊做事是那样不方便,很是同情。交谈中,陈应庭也知道这位四川妹,是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原来他俩都是走的同一条长征路来到陕北的,千难万险的共同经历,让他们倍感亲切,因而有很多共同语言,一起工作配合得更加默契。

    那时王光荣经常看见一只手的陈应庭端着盆子到延河边洗衣服,一个独臂男人,在石板上用一只手费劲地搓洗,让她心中涌起莫名的同情与感慨。一天,王光荣又看到陈应庭来河边洗衣服,她情不自禁地卷起袖子帮他。陈应庭长期一个人料理自己的事,习惯了,他不很情愿让小姑娘为自己洗脏衣服。王光荣却说“你为革命失去一只臂膀,我看着就难过,你做了那么大牺牲,我帮你洗洗衣服,不是应该的吗?再说我们还是革命战友呢!你以后有啥事不方便,就叫我,不要客气。”这件事,令陈应庭很感动。后来两人就经常在一起摆龙门阵,在后来的工作生活中,陈应庭还是得到这位川妹子的很多帮助和关心,内心深处对她的无私关爱感动不已。同志们也赞许这位姑娘的可敬精神,真心希望他们相依相伴。领导也热心牵线搭桥,最终两位革命战友走到了一起。

    一个革命家庭在陕甘宁边区组建起来了,这位大别山走出的独臂战士远离家园不知亲人生死,在这里重新感受了家庭、亲人的温暖。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先后在这个家庭出生,不幸的是,碍于生活条件艰苦,大女儿夭折了,三女儿送给了当地老乡抚养。最小的儿子出生在新宁县,故陈应庭就为他取名陈新宁。

跋山涉险为团聚

    后来陈应庭北上去建设新的解放区,王光荣虽担心不舍但最终还是支持他。陈应庭走后几个月音信全无,生死未卜,王光荣十分牵挂他的身体和安危,继而也报名北上东北。她带着二女儿和襁褓中的儿子陈新宁,和其他同志一起突破敌人重重封锁,横渡黄河到山东,抵烟台、大连,由于敌人陆路封锁严密,只得乘船走水路到朝鲜仁川,辗转到平壤乘火车经鸭绿江到牡丹江畔,跋山涉水,几经生死考验,终于见到了陈应庭,一家团聚。

    从延安出发到达牡丹江,行程近万里,可谓是翻山过海,每天都感到危机四伏、出生入死。但在沿途同志及乡亲的帮助下,我党干部、家属、小孩能平安闯过道道险关,真是万幸中的万幸。平安抵达后大家都抱成一团蹦啊跳啊,欣喜若狂。那时,陈应庭已在牡丹江省镜泊县任县长,当组织上转告陈应庭他的家人已经到达牡丹江时,他将信将疑,他无法想象她们是如何过来的,很快赶过去迎接亲人。一见面,看到妻儿大人小孩蓬头垢面,浑身尘土,黑棉衣裹身,个个面黄肌瘦,像一群备受煎熬的难民的样子,他愣住了……他深知这一路北上的艰难险阻,怎么也不相信这些妇女们带着孩子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呀,好像当时彼此见面是在梦里一样。此时此景,确实让他震撼,妻子的不离不舍之情,母亲保护孩子的伟大精神,让这位抛妻别子到东北搞土改的男子汉感动得眼水在眼眶里打转,楞是忍住没掉下来。第二天,他们坐上卡车到了镜泊县,一家人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安顿下来。

    陈应庭和王光荣这对革命伉俪在后来投身到东北解放区的建设和新中国的建设中,再没有分开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