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中心金寨县,一地跨三省,包括数十县,控制着津浦、平汉、长江的广大地域,地理位置特殊,战略位置重要,周边物产丰富。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掀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妄图以武力灭亡中国。日本侵略军深入国土,国家民族危险当头,在金寨这块红色土地上,由红218团发展的红28军,以抗日救国为重,不计旧仇,主动与国民党部和谈合作抗日,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东进抗日。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大别山区党的领导,抗日救亡,中共安徽省工委、中共鄂豫皖区委设在金寨。蚌埠、徐州相继失守,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省政府及直属机构和国民革命军第21集团军总部相继迁驻到金家寨。在金寨,国共党政军机构云集,是领导安徽乃至大别山地区抗日救亡的军政指挥中心;在金寨,中共鄂豫皖党组织坚定不移地执行“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方针,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爱国官兵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燃起大别山区抗日烽火;在金寨,国共两党军政机构相继驻地近八年,建立抗战敌后根据地,培养干部,筹集物资,是安徽及大别山区抗日救国重要基地。
军政机构迁驻金寨
1937年7月28日,红28军政委高敬亭在岳西县九河大院,同卫立煌的全权代表刘纲夫会见,签定停战协议,结束了鄂皖边区十年内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军。9月初,红28军82师政治部主任石裕田、手枪团3分队队长李世焱等带着高敬亭给商南县委书记张泽礼的亲笔信,到南溪、金刚台一带寻找商南县委。月底,商南县委率游击队和便衣队在金刚台集中,开往七里坪接受整编,留下熊家河便衣队继续坚持根据地斗争。1938年2月,红28军和红军豫南游击队正式合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支队3100余人,司令员高敬亭。第四支队是新四军初期四个支队中人数最多、武器最好、老红军成分最多的一个支队。为保障通讯联络和前方物资供应,4月中旬,新四军四支队立煌兵站在桃岭乡的秦家湾成立,不久迁至桃树岭头的张家湾。当时房子紧张,兵站就用国民党军“围剿”红军的两个碉堡和借用一处民房作为住房和办公场所。新四军四支队立煌兵站成立后,不仅承担着向国民党省政府要粮、要饷、要服装、要武器的任务,更重要是掩护和保卫党的领导机关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一大批从延安抗大和陕北公学分来的同志,通过兵站安排到新四军所属部队或地方参加抗日工作。
为实现国共两党团结抗日救国,同盟会员、国民党左派人士朱蕴山向李宗仁建议,组建安徽民众动员委员会。李宗仁同意朱蕴山的建议,因李本人要到徐州指挥抗战,由朱蕴山负责筹备组建。1938年2月23日,安徽民众动员委员会在六安正式成立,国民党安徽省代主席张义纯兼任主任委员,“救国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任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动委会设总务、组织、宣传、后勤、情报等部,皖籍爱国进步人士朱蕴山、沈子修、光明甫、常恒芳分别担任总务、组织、宣传、后勤部长,情报部由国民党安徽保安处中将处长丘国珍担任;副部长则由周新民、狄超白等共产党员和党的同情分子担任,张劲夫、孙以谨、史谦等一大批共产党员以动委会公开开展工作,动委会成为进步爱国人士和共产党领导抗日救亡的主阵地。
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为了开辟大别山区工作,领导安徽、湖北、河南三省边界地区党组织,进行统战工作,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4月,长江局在六安成立中共安徽省工委,彭康任书记,管辖寿县、太湖、岳西、舒城、立煌、凤台、霍山等7个县委。5月,中共安徽省工委迁至金寨桃树岭新四军四支队立煌兵站。6月,又迁到白水河汪家老屋。
1938年5月,日军进攻合肥,从安庆迁至六安的国民党安徽政府机关惶恐不安,国民党省党部先迁至皖南,后又迁到金家寨。为了坚持皖西,利用大别山有利位置抗击日军,6月27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代主席张义纯率省政府各厅、处向金家寨转移,经过苏家埠,在麻埠住了一日,次日迁至金家寨。省政府驻桂家湾,国民党党部、保司令部、警察局等驻石稻场附近,安徽学院住古碑的黄集,还有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行署秘书处、财政厅、民政厅、建设厅、教育厅、保卫处、粮食处、物资管理处、交通处、会计处、第十战区司令部等机构迁驻周边地区。1938年10月,日军攻占英山,廖磊率21集团军总部也迁驻“立煌”,驻傅家湾。金家寨及周边地区军政机构林立,人员剧增。
1938年5月,省动委会随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迁至金家寨的船舫街。省动委成立后,各县市相继成立动委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动委会在金寨期间,正值日军侵占安徽,战斗紧张时期,动委通过举办训练班培养大量爱国进步青年,派往周边26个县开展动员工作;成立安徽省动委会皖南办事处,组建了40多个省直属工作团,后发展有70多个工作团,派往各地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动员,组织募捐,发展武装和党的组织,支援前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江上青就被省工委安排到省动委直属第八团工作,兼任支部书记,住在槐树湾响山寺,进行干部训练工作。从1938年初到1940年3月的两年多时间里,省动委会在中共党组织推动下,广泛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动员民众抗日,打击国民党顽固派,培养青年干部,发展抗日武装,开创了大别山抗战中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1938年9月,廖磊出任省主席。1939年1月21日,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通过《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日逐强化对动委会地控制,部分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被迫离开省动委会。10月23日,廖磊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于金家寨。1939年11月2日,李品仙接任省主席,大力推行反共政策,控制和改组省动委会,大批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被迫撤离。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长江局迁至重庆,不久撤销。中共中央为了统一大别山区党组织的领导,决定撤销中共安徽省工委,成立中共鄂豫皖区委。时年底,中共中央派郑位三、郭述申传达中共中央指示,筹建中共鄂豫皖区委。1939年1月成立,改属中原局领导,书记郑位三,宣传部长彭康、民运部长张劲夫、军事部长谭希林、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何伟,委员有方毅、郑孝维、黄岩、李丰平、张体学、周新吾、程坦等,仍驻在汪家老屋,管辖舒无地委、六安(皖北)、霍邱、舒城、立煌中心县委、立煌县委、立煌市委及鄂皖边、鄂东地委、潢川、黄冈、黄(安)麻(城)经(扶)中心县委。区党委通过动委公开开展活动,发展党的组织,培养干部,开展抗日活动。为了培养干部,区党委当时在白水河办了三期党员干部培训班,每期时间一个月,学员来自霍山、六安、寿县、商城、固始、英山等县,第一期有百余人,为地、县级干部;第二期40多人,为区级干部;第三期有百余人,是基层干部和党的活动积极分子。为了加强宣传,区党委办了《三日新闻》油报,转发新华社消息,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1939年夏,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在立煌举办皖政干部训练班,区党委通过在动委会的工作同志,公开在立煌县的高庙,举办了三期妇女训练班,培养妇女干部100多名。
1939年7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为了保护党组织,鄂豫皖区党委根据中原局指示,转移到庐江县的东汤池。后又迁至皖东定远县藕塘。11月撤销。1942年7月,国民党国防委员会和行政院通电,撤销动委会,设“动员会议”,动委会名存实亡。抗战胜利后,1945年年底,国民党省政府等机构迁至合肥。金家寨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日军蹂躏立煌县
金寨特殊的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把守之重地。太平天国战时,清军据守此地,阻止太平天国军西窥;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在此领导农民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牵制国民党数十万部队。金寨与周边地区通行主要有长岭关、松子关、菁苔关、瓮门关、隘门关等关口,还要翻越高山,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日军进犯安庆、合肥后,对金寨一直不敢轻举妄动,绕道进犯武汉。但是,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国民党第21集团军总部迁驻金家寨后,金寨成为大别山区敌后根据地中心,日军早已垂馋欲滴。由于国民党军在金寨防务空虚、协调战斗力差,日军凭借空中优势,从1938年6月至1943年1月屡次窜进犯金寨地区,犯下滔天罪行。
两侵开顺街。1938年9月3日,从六安向固始方向进犯的日军,沿六集公路,窜至开顺街。日军先用大炮对开顺街的建筑物和附近的村庄进行摧毁,紧接着派骑兵进入开顺街。他们架起机枪向街心进行疯狂扫射,放火烧沿街的房屋,顿时街上和周围乡村,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惨声痛哭、撕心裂肺。一时间,死于日军枪炮下的无辜群众、国民党军伤病员50余人,毁掉房屋五、六百间,财产、粮食抢劫一空,街道和周边村庄成为一片废墟。1943年1月5日,侵入金寨地区的日军第二次劫洗开顺街。日军马队进入开顺后,他们用机枪对街内房进行扫射,抓当地民众搬运从立煌县城抢劫的物资,刺死无辜群众。
轰炸流波镇。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迁至金寨后,大量军政机构和人员入驻,重点分布在流波、金家寨等两大重镇,金寨成为领导安徽及大别山抗日军政中心,也是日军轰炸重点目标。1938年6月15日早晨,日军12架飞机由东向西进入流波镇。面对突来的敌机,迁入外来民众对当地地形不熟,来不及找到可以躲藏的地方,惊恐之下偎挤一团,闭目等待。日机炮弹倾泻而下,顿时残肢遍地,溪水成为血河。下午,正当人们怀着极度心情殓埋死者、救护伤残之时,日军七架飞机再一次进侵,用机枪扫射,因民众较为分散,伤亡较小。日机两次轰炸,造成无辜民众400多人遇难,大量房屋被毁。此后,日军又派飞机10次对流波镇进行轰炸,投炸弹、燃烧弹100多枚,炸毁房屋5000余间,炸死民众共500多人。
制造茅坪案。1942年12月18日,由南京飞往汉口的一架日机经过太湖时被国民党军击落,机日军陆军第11军司令官中冢(zhǒng)田攻中将等12人随机焚毙。事后,日军从沿太湖沿大别山寻觅机骸,探知立煌至罗田、英山一带防务空虚,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又驻在金家寨,决定以第三师团主力,另加沙本联队,共约8000余人,分东西两路进犯金寨,以驻九江、安庆、津浦路西日军出击策应,摆出四面八方进攻大别山的姿势。1942年12月25日,东路日军一股以第六八联队2000余人,炮10余门,攻下罗田,31日从僧塔寺向金寨进犯;一股由第三师团主力,约3000余人,31日到达木子店,从长岭关向金寨进犯。1943年1月1日,日军从瓮门关(位于天堂寨镇叶畈)进入金寨境内,炸毁了黄氏祠等地六个国民党军火库,一路烧杀,当夜到达进入金家寨必经之地——茅坪小街。当时,茅坪设有驿运站,国民党军一个排及其运送物资的壮丁和商客、学生近400多人住宿在此。2日拂晓前,日军以机枪封锁小街两头,将酣睡中的国民党军、壮丁、商客、学生和当地居民近千人集中到街西河滩上,562人被日军用刺刀捅死,400多间房屋被烧,将群众财产抢劫一空。日军血洗茅坪后,继续向金家寨进犯。
洗劫金家寨。金家寨是抗战时期安徽及大别山党政军指挥中心,1938年6月30日,敌机22 架两次侵入立煌县城上空,第一次敌机11架,于上午8时30分入市空,投弹40余枚,炸毁吉平街、永西门、佛川街等处。中午12时30分再一次入侵,反复4次投弹20余枚。两次共造成55人死亡,40多人受伤,200余房屋被毁。下半年,日军飞机先后于9月10日、10月23日袭扰金家寨,给群众生命财产和国民党军政机构造成重大伤害。1943年元月2日,金家寨遭受日军金寨近代历史上最惨痛的洗劫。1943年元月1日,日军西路第三师团一部及三四联队约3000人从长岭关(斑竹园)进入,经斑竹园、南溪,日军一路烧杀,只遇上国民党军小规模抵抗,2日渡过史河侵入金家寨,与东路进犯之敌汇合。两股日军在金家寨城区,纵火三昼夜,奸掳烧杀,从古碑到金家寨的25里长街变成焦土,数千栋房屋被烧成废墟,群众财产、国民党军用物资、公共财物和银元,能掠走的掠走,掠不走的被焚烧;100多名群众被杀害,20多名学生被奸污后杀害,受灾面积方圆数十里。据统计,当时损失法币约一百多亿元。他们将金家寨城洗劫一空后,1月5日晨才窜出。
狂炸杨家滩。1月5日,从金家寨窜出的日军,一路经苏仙石去商城,一路沿史河而下,以3架飞机开道,向霍邱方向进犯。2日,日军侵入金家寨县城后,从金家寨城逃往霍邱方向有国民党省政府及桂系21集团军总部机关工作人员和亲属,加上民夫、难民等,由于人多路窄,秩序混乱,转移非常缓慢,很快被日军敌机发现。日敌机采用俯冲机枪扫射,炸弹轰炸,杨滩境内,南到关山河,北接大同山(原金寨县老林业局)及两条小街化为灰烬,炸死炸伤五、六百人。5日,接踵而来是日军骑兵,他们见人就杀,见稻垛、房屋用火烧。从胡家店,经关山河,到杨家滩,沿途50余里,硝烟弥漫,血雨腥腥。日寇经黄林,向开顺进犯。
共同抗击写篇章
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安徽省工委和中共鄂豫皖区党委在金寨领导全省和鄂豫皖边区人民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发了广大农民、爱国民主人士、国民党军政人员爱国进步人士的抗日救亡热情。日军进犯后,金寨人民和国民党军爱国将领同仇敌忾,共同抗击,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围寇沈家畈。1938年7月,日军板恒一部25人,经商城秘窜白沙河禅堂沈家畈,一路沿途屠杀群众,抢劫财物,农民自发组织围绕歼日军,斑竹园常备队闻讯赶到共同参战。我军民将日军围困两昼夜,毙伤7人,逃匿1 人,其余日军看无望突围,饮弹自尽,逃匿1 名日军在西河桥被俘。战斗中,农民郑家安、郑家礼、曾照勉、田南斋、肖大春等英勇牺牲。
激战富金山。富金山位于金寨、叶集、固始三地交界,是日军从六安向武汉进犯必经之地。为阻止日军西犯,保卫武汉,1938年8月底,国民革命军第71军宋希濂部第88、61、36师;51军于学忠部第113、114师;30军田镇南部第30、31师,在富金山一带设防阻击。9月1日至4日,日军以7000多兵力向富金山以东的平岗、叶集、开顺、八里滩院墙岗进攻,守军奋勇抵抗,激战几昼夜,毙伤日寇数百人。宋希濂部36师的2个连和1个排,在日军的疯狂围攻下全部为国殉难。9月5日,日军又以2个师团向富金山、石门口主阵地发起猛攻,在71军将士的英勇阻击下,未能突破;8日是,日军以飞机大炮作掩护,连续发起6次进攻,被51军于学忠部狠狠阻击,双方伤亡惨重,日军未能前进一步。日军为了突破富金山防线,11日,日军增兵一个联队,调集数十门大炮向富金山猛轰,以数十架飞机轰炸,向守军阵地发射大量的燃烧弹和催泪弹,国民革命军英勇顽强抵抗,与敌人拼杀格斗到黄昏,困敌我悬殊,富金山阵地失守。富金山持续十多天的战斗,击毙日军4000多人,国民革命军也付出了惨重伤亡,日军第二军主力滞留在叶集一带近半个月,短期有效滞阻了日军西进武汉的计划。
伏击康王寨。1938年9月下旬,日军1000余人从商城长竹园窜到我县斑竹园西河桥一带,妄想从此打通去鄂东的通道,配合其它部进攻武汉。驻防此地国民革命军第7军171师得悉后,派兵扼守隘门关。双方经过激战,日军突破隘门关,径取康王寨。171师调一团在西河桥一带设伏,另调一部抢占康王寨主峰和要道。9月29日晨,当地农民作向导,将日军引诱到171师布守的阵地前,国民革命军171师向日军猛烈开火,日寇顿时大乱,急忙反击,疯狂抢夺山头。当地农民奋勇参战,帮助运弹药、送伤员,有的用石头当武器,向日寇砸去。下午,日军见天色以晚,分散突围,一股向康王寨北侧滴水崖溃逃,一股往东南方向逃窜,大部均被我军民歼毙。
阻击古碑冲。1943年1月1日,日军由瓮门关进入,逼近金家寨,国民革命军第7军513团3营奉命从独山赶古碑冲,在金家寨以东的查儿岭、长冲岭和石路岭一带阻击。团长肖湘汤率2个连驻查儿岭沿柳树沟一带阻击。1月2日上午10时,日军见当地山势险峻,不敢冒进,派一小队人马作试探性进攻,被埋伏在柳树沟右翼3营8连全毙。敌人由炮火向8连阵地进行轰击,掩护大部队向查儿岭方向推进。此时,埋伏在查儿岭公路左侧的8连从左侧攻击,日军受到夹击,退到柳树店休整。日军经过休整,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分成两股,一股登上腊烛尖,窜到8连阵地后方,一股经乌鸡河口直冲石路岭,妄想翻越长冲岭,进攻古碑冲的第21集团军总部。下午2时,从腊烛尖窜到8连阵地后方的日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向8连阵地进行猛攻。团长萧湘汤率2个连布防在黄毛尖,见敌来势凶猛,不敢抵御,请求21集团军总部支援。但此时,驻在金家寨的21集团军总部和国民党省政府早已逃散,无兵支援,萧湘汤也不顾上8连阵地战士,带上一个连溜走。8连战士在连长周明的指挥下,孤军作战,大部牺牲。查儿岭失守。
窜向石路岭的日军,在石路岭与第五战区干训团(简称战干团)9中队相接,被击退。后窜上扁担岭,又遭到战干团7中队学员的顽强抵抗,但战干团全是学员,武器只有两挺机枪,其它均为短枪,无法压制日军火力,战斗中伤亡40多人,学员蒋德先受伤后,待日寇来俘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战干团阻击一直坚持到下午4时,被迫撤退。513团3营8连和战干团学员,在查儿岭、长冲岭英勇阻击日寇,共击毙日寇200多人,为掩护群众的疏散、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机关、群众团体的转移赢得时间。
1945年8月,在国共两党领导下,大别山人民坚持抗战八年,终于迎来了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举国欢庆,金寨人民在金家寨举行庆祝大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