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参加了六安市学习习总书记文艺讲话精神座谈会,在会上,我思考了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金寨的红色文化这个宝贵资源,如何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落地生根的问题。这个题目有点大,所以我只能谈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
首先,为什么说,红色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红色文化,是中国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具体表征。比如,我们的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等等,都反映了我们红色文化的特色和风貌。现代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宝贵资源,可以丰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还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增强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效。但在实际应用中红色文化资源还存在开发整合力度不够、利用价值认识不足、教育成本较高、应用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大力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教育资源;转变机制,降低教育成本;注重典型示范效应,从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条件,为培育红色文化资源取得实效打下基础。打造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途径,主要有红色旅游业、红色影视产业、红色经济品牌、红色文化艺术业、以及红色文化展览业、红色动漫和游戏制作、红色文化的短信传播等形式。
为此,我想提一点具体的东西,那就是金寨县的红色文化,要大力挖掘,要大力弘扬,要做深、做细、做强、做实。如:红军“三红”,即红日报社、红日印刷厂、红日剧团。特别一提的是红日剧团,那个时候的红日剧团,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挥了具大的作用。我想在金寨“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内复建“红日剧团”的一点建议,现将该段历史情况和我的想法汇报如下:
一、“红日剧团”的原址
二、“红日剧团”的慨况
解放后,1958年冬,金寨县委在进行文物普查时,曾静华同志欣然将自己珍藏的京剧《七夕泪》孤本献出。中共金寨县委对这个珍贵的革命文献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了剧本座谈会,会上指定专人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原京剧《七夕泪》21场缩短为12场。将原剧情节:“周克耘一怒之下,将田半坡砍死”改为 “红军解放了这个村,镇压了田半坡”。
1959年金寨县梅山京剧团根据县委的指示,赶排了京剧《七夕泪》。《七夕泪》由张畹秋(1932.4.5—)、贾骏威(1933.8—?)夫妻领衔上演,张畹秋扮演谢纺勤,贾骏威扮演周克耘,王洪春副团长扮演田半坡,裴功志、沈厚玉等同志参加演出。张畹秋首次把京剧《七夕泪》搬上了“梅山剧场”。
随后京剧《七夕泪》作为珍贵的革命文献剧赴省城合肥汇报演出。并获得创作、演出一等奖。同年秋,省委召开县团级以上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精神,会后全省开展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保卫总路线的斗争,在农村继续批判右倾思想和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思想,使“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一部分农民党员和党外群众受到了批判。金寨县进行了“反右倾”斗争,错误地批判和处分了一批干部。当时的曾静华同志被打成“右派”,他提供的京剧《七夕泪》也受到牵连。县里说:这个本子是曾静华提供的,里面有问题,不能演了。所以只上演6-7场,就叫停了下来。后来曾静华又甄别平反。
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在临去世前还创作散文《木梓树》,以鼓舞苏区人民的革命斗志。不少革命知识分子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作了大量反映根据地人民火热生活。
三、复建“红日剧团”的意义
“红日剧团”是当年鄂豫皖红军革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文化产物,是全国苏区唯一的一支正规化的剧团,代表着鄂豫皖苏区文化建设和取得的显著成就。鄂豫皖苏区文化建设不仅对粉碎文化围剿、摧毁封建落后文化、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来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以及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也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红日剧团的复建,将成为鄂豫皖红军纪念园的一个标志性的红军文化建筑,对打造一个崭新的红色文化旅游教育基地,增加纪念园文化元素,增添红色旅游的看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利用“红日剧团”的形式
可采取展馆和舞台演出的形式,对游客进行宣传表演,演员们身穿当年的红军服装,表演当年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以上建议为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敬请会长和理事们批评指正。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金寨县红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廖家同
住址:梅山镇酱园巷4楼401室
手机:1396628585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